南充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0-08-15 00:52李晓青邓光文
科技传播 2010年24期
关键词:文化站乡镇农村

李晓青,邓光文

1.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9 2.国家统计局南充调查队,四川南充 637009

南充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李晓青,邓光文

1.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9 2.国家统计局南充调查队,四川南充 637009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了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分析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着重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文化活动

“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宣传文化工作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在为“三农”服务这个问题上,宣传文化工作不但不能缺位。为了进一步了解南充农村文化建设情况,为制定繁荣农民文化生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先后走访了市文化局和南部、仪陇、阆中的县(市)文体部门、6个乡镇文化站、8个村和30户农户,调查显示:农村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传递农村文化的载体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健康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但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的要求,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1 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1.1 农村文化建设受到重视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虑、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投入和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结合乡镇机构改革,组建了乡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文化站),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健全监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活动,加强对农村文艺活动的监管,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1.2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借助中、省的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省补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投入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2008年南部改、扩建乡镇文广站14个,建成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自建和争取援建“农家书屋”39个;阆中在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5个,建成农家书屋39个;仪陇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39个。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成了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文艺活动和汲取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去处,有效缓解了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少、致富信息匮乏的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

1.3 农村主体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图书配送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立足服务“三农”和群众致富奔小康,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2008年南部、仪陇和阆中文体部门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140多场次;开展送文化“三下乡”活动289场次,送电影17 800场次,与省、市相关部门一道送科普书籍、实用技术图书25 000余册。通过开展一系列送文化下乡活动,不仅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而且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虽然南充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受体制和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与当前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2.1 乡镇文化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活力

乡镇文化站“人、财、事、物”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县市文体主管部门仅对其行使业务指导职能,“管事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事”的体制,阻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发展。一是主管不到位。文化站下放乡镇后,县级文化主管部门随即丧失了人事、经费、业务管理手段和指挥权、监督权、约束权,大多数乡镇将文化站作为包袱,造成了乡镇无人管、县文体部门也管不了的这种状况,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二是文化专干不专,职能职责不明确。几乎所有文化专干都兼任其他工作,造成了文化干部是“姓文不干文”、“专干不专用”的现象,对自己的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三是县市文化主管部门难以调配使用乡镇文化站人员,造成文化站人员不能流动,缺乏活力。由于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造成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等。

2.2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先进文化难以普及

1)重视不够:部分领导干部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也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把它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依然存在。一是重视不够。“只要经济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丑”的观念依然存在,农村文化工作“排不上号,摆不上位”,还有的片面认为:“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诸如此类,种种错误认识,导致了农村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视和支持,致使部分乡村文化工作长时间无法正常开展;二是观念滞后。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只能由国家投资,不能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当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投入不足:一是各级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总量偏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占公共财政预算的比例很小,不利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人力投入不足。首先表现在文化站人员配置不强,内行少,外行多,且兼职多,精力分散;其次表现在热心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年轻人极少,农村文化人才后继乏人;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由于投入的不足,不少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常年无法开展活动,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当好行为上的“方向标”。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对于一线员工而言,身边的榜样往往比“纸上”“墙上”“电视上”的标杆典型更具有感染力。为促进班组舆情疏导员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各基层队、站以“标准上高一档、管理上严一格、作风上紧一扣”为导向,对班组舆情疏导员队伍进行严格管理,实行“任期制”“考评制”和“淘汰制”,半年为一个任期,每月通过干部评价、员工评议、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对每名班组舆情疏导员作风、形象、能力、素质、作用发挥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月度成绩累加得出任期总评分,对前三名进行表彰奖励和经验推广,淘汰末三名,由支委会重新选设。

2.3 乡镇文化人才匮乏

据调查,49.5%的乡镇文化干部年龄在40岁以上,69.3%的文化干部是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61.8%的文化干部不太熟悉文化工作。一是由于乡镇文化站工作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又缺少活动经费,加之近年来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对文化专业人员难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些年轻的文化专业人才只好外出谋生、发展,专业人才的流失,导致乡镇文化队伍出现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二是不少乡镇文化站现有人员存在“学历低、能力弱,老人多、新人缺”现象,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较低,缺少专业特长,现代意识不强,无法满足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要。

2.4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阵地萎缩

一是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进度缓慢。据市文体局资料显示:截止今年5月底,虽然南充402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设在事业服务中心),但建成符合国家综合文化站标准的只有12个,占应建文化站总数的2.99%,在建的101个,占应建的25.12%;建成农家书屋414个,占应建总数的7.68%。仅剩19个月时间,还有289个综合文化站和4975个农家书屋待建;二是“空壳站”多。虽然乡乡建有文化站,但大部分文化站只有“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汉(妹)子”, 很少开展活动,且工作人员多是兼职,对指导农村文化又一窍不通,文化站成了“四无”(无专职人员、无活动经费、无活动项目、无阵地)文化站;同时,现代传媒设施滞后,网络传输多是空白,严重制约了农民对科技文化的渴求,失去了文化服务功能,成为“空壳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大部分只有一块牌子,无专人管,村级书刊报纸每年订得较少,一般村民很难看到,大多失去了意义。

2.5 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陈旧

由于经费问题,部分乡镇的农民一年只能看1~2场电影,部分乡镇连送电影下乡活动都难继续实施下去;县市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即使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娱乐活动往往仅限于逢年过节,并且对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造成了文化活动内容贫乏、方式过于简单、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吸引力和活力,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对精神食粮的渴求。

由于大部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农民听广播、看电影、看文艺演出还存在一定困难,很少能参加一些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贫乏,加上少数农民缺乏现代文化意识,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农村赌博、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看相、算命、看风水、求神拜鬼在个别地方盛行,大操大办红白喜事、聚众赌博现象时有发生,以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为载体传播现代文明中的“不良文化”业已渗透进农村市场。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高低决定着该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的强弱。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近80%的中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3.1 加强领导,营造农村文化工作基本环境

加强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搞得好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要把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结合起来、治穷先治愚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支持、投入、指导和引导力度;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分管领导职责,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作,切实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要逐步理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明确乡镇文化站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文化专干专职专用,确保文化队伍的稳定,使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3.2 增加投入,加强农村文化硬件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克服“等、靠、要”思想,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示范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增幅应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特别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比例,保证一定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 在县(市、区)、乡(镇)二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二是要整合农业、宣传和文体部门的农村文化建设项目,加大对项目和经费的争取力度,集中资金搞好乡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三是要广开门路,拓宽文化经费的筹集渠道,但要明确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是投资主体,要逐步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多种实现模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以解决农村文化活动中的经费难题。四是要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以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3 立足发展,创新农村文化建设体制和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村文化户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秧歌队、鼓乐队等文艺表演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有关行政部门要简化对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的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3.4 强化管理,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

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打击腐朽文化。整顿和规范新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方面管理,坚决打击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利用电教室、阅览室向群众传授种养技能,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二是充分利用农闲、节假日和集市,组织开展“率先致富带头人、支持建设热心人”的评比表彰活动、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好夫妻、好婆媳、”活动和赛歌会、和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三是狠抓城乡文化互动。要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各级文化部门要利用专业队伍的优势,编排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文艺节目,利用节假日经常到农村巡回演出;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并将“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这样,让群众在欢笑里求知,快乐中怡情,全面营造富裕、文明、和谐的农村新貌。

[1]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张良.实体性、规范性、信仰性:农村文化的三维性分析——基于湖北、安徽两省八县(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J],2010(5).

[3]张正友,张玲.东海县李埝乡大学生村官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乡镇论坛,2010(2).

G12

A

1674-6708(2010)33-0027-03

猜你喜欢
文化站乡镇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探讨农村文化站的生存与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