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广斌
阳江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广东 阳江 529500
电视的本体语言是镜头语言。镜头语言的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一部纪录片的成败。学会用镜头语言遣词造句,也是每个纪录片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作品,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等几个步骤。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叙事的自然、流畅、连贯,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不同题材、风格、样式的影片,应确定不同的剪辑手段,以免造成影视语言的混乱。在进行镜头组接时,剪辑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选择准确的剪辑点。选准了剪辑点,镜头之间衔接切换就可以有机合理,流畅自然。剪辑点的选择,包括画面和声音两个方面。就画面剪辑而言,最常见的剪接点是动作剪接点,此外还有情绪剪接点,节奏剪接点等。
如美国影片《公民凯思》中,表现凯思与妻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感情破裂以至达到不可挽回的过程,从同一个空间内用了四个夫妻最常见的动作镜头来表现他们的每一段时期的感情心态。
饭厅里:
镜头一,夫妻俩在亲昵吃饭(着春季服饰);
镜头二,妻子吃饭时亲热地看着丈夫,而丈夫却低着头看报不予理睬(着夏季服饰);
镜头三,夫妻俩都在冷冷地闷头吃饭,谁也不理谁(着秋季服饰);
镜头四,夫妻俩谁都吃不下饭,怒面而视(着冬季服饰)。
这四个镜头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但却将人物的情感变化刻画地淋漓尽致,通过同一个空间里的一张餐桌,不同季节的服饰,将一年的情感变化压缩成四个短幅镜头,使观众一目了然。
影视艺术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镜头组接必然要涉及到时间与空间的处理,必然要寻求一种最佳的时空结构和存在一个时空观的合理性问题。影视的时空是虚拟的又是可信的,影视艺术的时空结构就是镜头组接的时空结构。镜头组接的时空结构处理,必须建立在时空观的合理基础之上。
摄影方向和角度具有叙事意义。每一摄影方向与角度的选择,都透视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与排除在画框之外的人物乃至观众的关系,暗隐着叙述人对画面构图的操纵及隐含于内的叙事意图。这种镜头的内容不是直接看到的,而是通过对于这内容有一定反应的某一个人的眼睛。例如,镜头从一个交谈者的肩膀上方拍摄对面,并且让前者的背影呈现于画面中,这个镜头方向强调了其中一方的重要性,这就是所谓主观叙述视点。光影与色彩,同样为镜头画面提供多种叙述含义。在二度空间的屏幕上表现空间的深度,也是光线与色彩所担负的造型任务之一。摄影师运用表现空间深度的造型方法,诸如,侧光、侧逆光、逆光控制景物间的明暗影调等,勾勒出多层景物的轮廓、创造远亮近暗的大气透视、远近深浅的色彩透视。
纪录片不可能用虚构的方法去组织安排事件的发展,通常只是选择生活的片断表现某种思想含义。纪录片的叙事,可以突出情节因素,强调冲突和矛盾,表述为情节化的纪录片;也可以突出故事因素,强调生活本身的过程,表述为一种散文化的纪录片;还可以突出情感因素或意念因素,强调心理行为,表述为诗的纪录片或哲理纪录片。在纪录片中,镜头内容是不可以摆布的,但是可以运用镜头运动来叙事,可以通过镜头运动来创造表意空间,揭示故事空间中所隐藏的关系与本质以及创作者对“事件”所作的判断。摄像机运动包括摄像机自身运动、摄像机在机位固定状态下靠变化镜头的焦距来实现的“运动”及两种运动的综合。
如同故事片不能是“配画面的小说”一样,纪录片不能过分依赖解说词,而忽视镜头画面的本体语言,必须强调运用自己的语言——镜头语言说话。文字解说只能是一个说明性的辅助工具,善用镜头语言去叙述,应是纪录片的基本功能。面对一个题材,如果不能用准确独到的镜头语言表述,那么影像记录本身将变得平淡而苍白无力。精于运用镜头来扩展影像画面语言的含义直接关系到纪录片的成败。
美国纪录片《对峙》(confrontation) 有3个镜头,它描写了在一场学校罢课事件中3个教授的不同立场,3种不同的镜头和不同的距离拍摄形成了一种修辞学。第一个镜头表现的是同意这次斗争的目的而不同意采用罢课手段的那个教授,当他想进入校园的时候,被罢课的教员和学生组织的纠察队当作是敌对分子挡住了。导演用长焦镜头把他尴尬的处境记录下来。镜头看起来显得很平面,他的耳朵和鼻子几乎是在同一个平面上,面部僵硬,电灯柱子紧紧的贴在他身后,让人觉得周围的环境朝他压过来,就连他朝摄影机走过来时也像没有走动一样,因为他的影像变化很小,表现出这个教员的尴尬。第二个镜头呈现的是系里的一个教授,他正在工会指挥部情绪激昂地卷入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导演选择了短焦镜头处理。他的脸被镜头拉大,耳朵几乎向后脑勺倾斜,鼻子从他的脸上突出来,最细微的动作也显得反常地夸大和快速,身体微微的倾斜也显得极不稳定,同时这个镜头把他周围的环境也拍进来,造成一种紧张感。第三个镜头里出现的是这次罢课的领导人之一,他正在家里听他妻子提出疑问,因此在空间概念上他是置身事外来思考一些问题的。导演选了一个中等焦距的镜头来表现此人的状态。他的脸既没变平,也没夸大。他的动作是非常自然的,舒适的环境背景既没有向他逼来,也没有向后伸展,镜头提供了一种很温和的气氛。他可以从容的思索并考虑变通的办法。导演通过这3组镜头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可以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即不同的焦距、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从而获得不同的效果。
在人们的心目中,纪录片是和写实、记实紧密相联的,同时镜头对于“意”的渲染和表达要使得主观意识表现得不过于外露,不炫耀技巧。纪录片要求在真实性的基础上,集声、光、画、剪辑等一切艺术手段于画面,创造出艺术化的镜头语言。创作者依据纪录媒介表达对生命、生活等诸多命题的价值判断,让镜头说话,并依此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1]王一夫.特技镜头语言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的运用[J].当代电视,2005(5).
[2]徐彬.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运用要点[J].声屏世界,2009(7).
[3]徐高航.浅谈农业电教片镜头语言的运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