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堂文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初探

2010-08-15 00:48沈宇珍
科学之友 2010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室效果

沈宇珍

(太原市卫生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2)

课堂教学是当代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文化属性对于学习者自身文化素养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为学习者自身文化素养的培育要在课堂活动里展开并且还有待课堂文化对其进行改造提高。同时,人的文化素养的培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学校教育要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课堂文化的建设。课堂是最基本的进行教育活动的单位场所,因此,要贯彻文化教育的方针,就要把文化引入到课堂中使学习者在课堂中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课堂文化的教育,所以可以通过课堂文化的构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效果也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而达到一定的结果,教学效果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现场,也会体现在学生发展的过程的始终,因此,把教学效果分教学的现场效果和教学的终极效果。

1.1 教学的现场效果

根据教育改革理念,从教学的现场效果上来说,首先,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也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其次,教学效果还体现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现代课堂要求教师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向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最后,教学还应该重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价值、科学的精神。教育的人性化凸显,弘扬了一种超越狭隘课程知识的充盈着生命关怀的人的新教育。因此,教学效果还应该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上。教师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增长能力,又倡导学生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知识贴近实际、走进生活,还学科以本来面目,让知识鲜活起来,恢复教育应有的功能。

1.2 教学的终极效果

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堂现场上要达到一定的效果,还将影响学生终身的发展过程,达到教育教学的终极效果。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 课堂文化构建形成理想课堂效果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内隐而又绝对有力的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背景。教师可以从课堂物质文化、课堂精神文化和课堂制度文化3个方面的构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1 课堂物质文化构建形成理想教学效果

“课堂物质文化”是由课堂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包括教室布置、设施、活动形态等等。西方学者杜威曾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其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被改变了。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环境就是教室,教室的不同布置会给教学带来不同的影响。所以教师就必须努力尝试,致力于教室情境的设计,突破教室设计常规,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学习的家,使教室成为一个适合于学生学及教师教的理想情境。在教室布置中要贯穿人性化理念,重视人的生存价值。基于人性化理念,必须建立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教室气氛,尊重学生文化。在教室布置时应该减少传统口号性、教条性的标语,代之以生动活泼化的浅易语句,应配合教学内容的需求,适时布置与教材有关的辅助教学资源。教室布置的设计还应提供给学生有创造思考的天空,因此,教室中可以保留一块可供学生自由挥洒的角落。

课堂文化主要是一种动态文化,“在活动中学”是学生的需要也是课堂文化的体现。然而诸如“满堂问”、“满堂动”之类的活动,实是没多少文化意蕴!当然,没有文化内涵的活动也不会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富于文化的课堂活动既应与现实生活相贴近,又不与科学知识相背离。最为重要的是,此类活动中不仅应有师生、生生之间外显行为的互动,更应有内在的心灵互动。科学与生活相交融,心与心相契合,文化便油然而生,从而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

2.2 课堂制度文化构建形成理想教学效果

“课堂制度文化”是课堂内部用以调节和规范师生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各种规则。良好的课堂效果的形成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课堂制度,但现有的课堂制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而只是从管理者和教师的利益来考虑规则的制订,故多偏于限制。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课堂规范,但“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制定规则不是为了抓住学生的错误,对他们进行惩罚;相反,就规则在学生和其他人身上所发生的作用来考虑,规则为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提供指导或参考。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处罚为主的教育不利于孩子们形成高尚的、更具社会价值的道德水准,它只会使道德水平的发展维系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如果我们对制度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这些制度就会成为课堂文化发展的障碍。制度文化是在课堂活动中它并没有生动地呈现出来,但没有制度的鼓励,课堂文化也就难以繁荣和发展。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订。“当学生参与了规范的制订,并遵守这些规范时,会产生归属感,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在课堂上,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主人,他们体验着集体生活。”同时在规范中,还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应有的权利,比如,“自由提问”、“自由发言”、“质疑的权利”等等,提倡和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正当权利,这样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也才能萌发。

2.3 课堂精神文化构建形成理想教学效果

“课堂精神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是课堂文化本质的、最深层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主体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目标取向等。精神层面的课堂文化是无形的,内隐于课堂文化的物质、制度层面之中,并以其为载体。它决定着课堂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容和特征,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也对教学效果产生着关键的作用。

课堂精神文化中课堂主体的思想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内在动力,思想观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并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过程。首先,教育者通过知识的学习将知识主观化,其次,教育知识被教育者赋予信念,实现观念化。最后,教育知识被教育者应用,实现实践上的现实化,也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一定的教学效果。课堂文化的构建必须以观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尤其教师内在观念的改造更为根本。这是因为教育教学观念作为一种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主体性认识,与主体的教育活动、教育行为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经常会直接影响并表现在主体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中。因此,通过更新教师的观念,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限制,树立现代的教学观、正确的学生观、新型的教师观,实现课堂内在精神的更新和整体的转型,真正提升课堂文化的品质,为建构能够促进学生潜能最大发展的和谐课堂文化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提供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教室效果
“313”教室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策略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抓住“瞬间性”效果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