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职业兴趣理论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9:27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测验维度

王 颖

(1、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109)

1 兴趣及职业兴趣含义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兴趣直接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即称之为职业兴趣。

国外有两种普遍的定义,一种是Hanson(1973)认为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另一种是Holland的职业与环境匹配理论,认为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意义,是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龙立荣等人(1991)认为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选择活动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了职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换言之,职业兴趣是个人兴趣在职业上的体现。刘广珠(2000)指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顶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兴趣直接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就称之为职业兴趣。李永鑫(2003)认为: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极积思考、探索和追求,这种兴趣我们就称之为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职业兴趣国外研究概况

Strong(1927)和 Kuder(1939)为职业兴趣的系统研究做了全面的准备,他们采用实证法来构建量表。首先比较各个效标群体(即特殊职业群体)与一般参照群体之间在各种职业活动上存在的差异,然后将有差异的因素构建成该职业的兴趣量表。Kuder偏好记录表共有10个宽泛的领域,分别代表10种职业兴趣:户外类、机械类、计算类、科学类、说服类、艺术类、文学类、音乐类、社会服务类、文秘类。

Roe(1956)根据职责、能力和技能,将职业分成6个水平:专业和管理1(独立职责)、专业和管理2、半专业和小商业、技能的、半技能的、无技能。同时职业也被相应的分成8个领域:技术、户外、科学、一般文化、艺术与娱乐、服务、商业接触、组织。Roe假定,根据职业活动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程度和性质,8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圆形排列来表示,邻近的领域比不邻近的领域在人际关系的程度和性质方面更相似。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提出“职业兴趣是人格的体现”——职业人格与环境相匹配的理论。考虑到对个体行为的解释与预测需结合个体所在环境的特点,Holland将环境划分为六种模式,模式的特点是由占优势比例的人的职业兴趣来体现的。Holland用于对六种环境模式进行评价的技术来自Linton的思想,即通过统计环境中各种人格类型的分布情况来判断环境的类型。环境提供了相应人格类型的人发挥其兴趣与才能的机会,并强化相应的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他于1959年系统提出兴趣类型理论,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noal),这六种职业类型其实就是六种人格类型。因此Holland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也可称为人格类型理论,简称RIASEC理论。

Gati认为,兴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能经过连续的几步,在每一步中,个体兴趣在某一特殊水平上、某一特定兴趣领域内产生分化。并根据Hollnad的正六边形模型中有关相邻各职业群体之间距离相等的这一假设具有局限性,提出了三层次模型。他认为在六种职业类型(RIASC)中,R和I两类型之间较为相似;A和S两类型之间较为相似;E和C两类型之间较为相似。而这三大类(RI、AS、EC)职业群之间的关系则较远。Gati假设:人们进行选择的第一步是先决定在三条路线中走哪一条,这三条路线是:现实/研究路线,艺术/社会路线,经营/常规路线。

Prediger提出把Holland六边形放到一个空间里,六边形的两边就存在两个空间,将此作为正六边形的两个维度。Prediger于1976年定义了4种具体的工作任务:数据、观念、事、人。他将它们两两组合,形成具有两极性的两个维度-人和物维度、数据和观念维度,并考察了与Holland量表相关之间的匹配程度,创造性地将它们与Holland的六边型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维度模型。

Tracey和Rounds在评估了Holland的六边形模型、Prediger的维度模型、Roe的分类理论以及Gati的层级模型后,提出了职业兴趣的结构是球形的假设。他们认为,职业兴趣结构由3个维度构成:人物/事物、资料/观念和名望 (prestige)。其中,前两个与Prediger(1982)的维度相一致,而名望则是区别以往职业兴趣结构的一个必要的维度。

3 职业兴趣国内研究概况

1924年,庄泽宣、侯厚培等人根据清华大学职业指导部给学生的“择业表格”所填写的答案对清华学生各学科与各职业兴趣的特点进行的研究,是我国最早的职业兴趣研究的雏形。

郑日昌(1987)组织修订了美国大学测验中心(ACT)编制的“职业兴趣、经历、技能评定量表”,修订后称为“中学生升学就业指导评定量表”,目前这一量表已经被编制成专家系统,为大规模的职业指导提供了有效的工具。1987年冯伯麟利用库德职业兴趣量表对北京市892名高中生进行了测试,并且与该问卷的美国常模进行了比较。

1991年,龙立荣对斯特朗-坎贝尔职业量表(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简称SCII)、库德职业兴趣量表(Kuder Occupational InterestSurvey,简称 KOIS)和霍兰德(Holland)自我导向搜索测验量表 (The Self directed search,简称SDS)3个国外著名的职业兴趣测验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1993年,时勘在《心理咨询读本》中介绍了霍兰德的自我导向搜索测验量表(SDS)及其使用时勘等人研制完成了包括需求评估、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能力与应试焦虑等5个子系统的《职业心理测试系统》,该测试分为笔试与机试两种,可以供职业指导机构使用,为求职者提供服务。1996年,白利刚对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介绍和评价。1996年,葛树人、余嘉元、万书玉报告了斯特朗兴趣调查表中文翻译过程的情况。该报告表明,SII中译本与SII原本中有大约95%的项目达到了语言及推论上的等值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与此同时,刘广珠在《职业兴趣的测量与应用》、刘少文、龚耀先在《职业兴趣的评估方法》论文中,对国外职业兴趣研究的发展情况、职业兴趣的评估方法以及职业兴趣研究在实际中的运用做了概括性介绍。

4 结束语

职业兴趣理论及其测验在有关职业指导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有出现。至此,职业兴趣理论及其测验在中国心理学界逐渐普及开来。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涉及职业选择的论文和著作,无不提到职业兴趣理论及其测验,该理论对于职业选择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白利刚.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的简介及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6,2.

[2]葛树人.斯特朗兴趣调查表(SII)的中文翻译[J].南京师大学报,1996,3.

[3]刘广珠.企业管理人员职业兴趣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0,3.

[4]凌文豪.职业兴趣及其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5.

[5]龙立荣,彭平根.运用自我职业选择测验(SDS)研制大学专业搜寻表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报,2000,4.

[6]余玲.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8,31.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测验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趣味(语文)(2018年7期)2018-06-26 08:13:48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3:30:50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你知道吗?
少年科学(2014年10期)2014-11-14 07:38:17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人生三维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3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