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海
(泉州市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建泉州 362000)
泉州湾河口湿地气候温和,野生动植物等湿地资源丰富,是鸟类良好的栖息地。目前泉州湾河口湿地已成为中国亚热带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分别被亚洲湿地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列入“亚洲重要湿地”、“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在世界人口、粮食、能源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湿地成为受人类活动影响和冲击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频繁的人类活动以及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所造成的湿地环境的改变,必将影响泉州湾鸟类正常的多度和丰富度。
泉州市泉州湾河口湿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2条主要河流晋江和洛阳江入海口。泉州湾口向东敞开,北起惠安县下洋村岸边,南至石狮市祥芝角,包括丰泽区、洛江区、惠安县、晋江市、石狮市在泉州湾内湾的滩涂水域,以及丰泽区桃花山部分林地[1],湾口宽8.9km,总面积达136.42km2。泉州湾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全年温暖湿润,光、热、水等条件非常优越。漫长的海岸线上具有海岸滩涂、河口红树林、人工湖等多种生态环境。温和的气候及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环境,使泉州湾河口湿地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泉州湾滩涂湿地具有丰富的鸟类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泉州市林业部门前后共组织过4次鸟类调查,基本了解泉州湾河口湿地的鸟类资源分布情况。该地共有鸟类13目30科108种,其中水鸟8目14科86种,大多数种类为冬候鸟,包括鸭科11种、翠鸟科 1种、翡翠科2种、鱼狗科2种、秧鸡科6种、丘鹬科21种、鸻科11种、鸥科13种、䴙䴘科3种、鲣鸟科 1种、鸬鹚科2种、鹭科15种、鹱科1种和潜鸟科1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种类有9种,福建省重点保护的种类有17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的种类有6种[2]。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有3个相对稳定的鸟类生态群[3]。
(1)海岸水面鸟类群,这些鸟类主要分布在红树林带及广阔的泥沼滩涂和海边水面,即洛阳江口区域,以白鹭、池鹭、红嘴鸥、绿翅鸭为代表种和优势种。
(2)基围水洼灌木草丛鸟类群,分布于基围鱼塘、芦苇丛沟洼、基围干燥地的灌木草丛。此鸟类生态群种类较多,有以红嘴鸥为代表的游禽,池鹭为代表的涉禽,翠鸟为代表的攀禽,珠颈斑鸠为代表的陆禽等。
(3)灌木丛树林田地鸟类群,分布在湿地外沿的高坡林地、湿地与居民之间的树林、灌丛、田地等,鸟类的种类多,且多为繁殖鸟,如棕背伯劳、八哥及画眉科和鹎科的许多种类。
穿过泉州湾河口湿地的道路主要有后渚跨海大桥,沿海大通道,以及即将建设的泉州湾跨海大桥。后渚跨海大桥是从后渚港石油码头与海军码头间跨过洛阳江,终点位于惠安百崎乡,将后渚与秀涂两港联为一体。正在建设的与国道324线平行的沿海大通道,起点在湄洲湾南岸泉州新港,经泉港区、惠安县、丰泽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沿水头至浏五店公路至莲河进入厦门市同安区。即将建设的泉州湾跨海大桥起至晋江市南塘村,于石狮蚶江跨越泉州湾、经秀涂、止于惠安塔埔,路线全长 27.4km。其中,跨海大桥长约12.7km。
道路建设虽然是造福子孙后代、促进经济发展的“德政”工程,但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的破坏。特别是道路经过湿地,将改变鸟类的栖息、繁殖、迁徙场所,并不同程度地威胁到鸟类的生存和繁殖。有资料表明,公路两侧200~300m范围内的汽车尾气形成的大气污染,可造成在公路两侧生活的鸟类的习性发生改变。如鸣鸟的性别比、年龄比将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繁殖率下降等[4]。另外,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摩擦所产生的噪声、车辆鸣笛声等,打破了原来湿地自然、宁静的环境,扰乱了鸟类正常的生活,特别是生性机警、胆小的留鸟因此长时间不敢返回原栖息地,严重的甚至将弃巢、弃卵、弃雏,导致该鸟类种群数量下降。
围海、填海造地在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生态负效应,如围海工程使海洋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改变或丧失、改变海域水动力条件、降低环境容量等[5]。解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大兴围海造地和筑堤建闸,如西滨军垦农场、惠安百崎五一围垦和城东乌屿岛围垦,以及两江口建河闸,围垦了大量虾池,也使许多红树林消失,破坏了原本良好的生境。
泉州湾河口湿地地处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为迁徙的候鸟提供经停中转地和繁殖地。但由于盲目大规模开发围垦,造成滩涂面积减小,海域的纳潮与纳污能力下降,水体交换能力减弱,进而影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作为初级生产者的植物被严重破坏,沙蚕等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恶化,致使高营养级的许多鸟类(包括一些珍稀禽种)失去饵食,鸟类的栖息、捕食地和繁殖场所的改变或丧失,直接造成鸟类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目前泉州湾河口湿地滩涂和海岸外来植物40种,其中以米草最为显著。存在的米草植物主要有两种,其中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CEHubbard)是在1970年引进的,目前分布面积约0.3 km2,并不繁茂,对湿地资源的破坏较小。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b)是1982年推广到泉州湾的,其根茎发达,在软泥滩中盘根错节,生长极为繁茂。互花米草的迅速蔓延,占据了本地物种生态位,排挤本地种的生长,已严重威胁到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6]。
泉州湾河口湿地的潮间带是一些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觅食地,有些潮间带还是鸟类迁徙的重要中继站,盐沼中的土著植物不仅为鸟类提供栖息地,而且其果实和地下茎等也是鸟类的食物来源。特别是开阔的光滩,更是具有丰富的底栖动物,是鸟类主要的觅食场所。而互花米草的入侵,取代了土著植物,占领了光滩,形成密集的单一群落,从而使鸟类栖息和觅食的生境丧失,导致鸟类种群数量减少,尤其是对涉禽的影响更加明显。
近年来,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业径流、船舶油污通过晋江、洛阳江等河流及沿海入海排污口排入海湾。同时,由于大面积围垦筑堤改变水流,使污染物无法顺利排出海湾,湾内水质逐渐变差。国家海洋三所自洛阳桥附近至秀涂西北布站采样的结果表明,该海域无机氮超标严重,特别是万安开发区周边洛阳桥南和凤屿一带,海域超标最为严重,超标倍数接近于4倍,洛阳桥附近海域的溶解氧含量也较低。泉州湾海域的粪大肠杆菌低平潮时严重超标,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增加较明显,硫化物含量也较大[7]。
污水未经达标处理直接排入湿地水体中,严重污染了湿地水体的水质。使水中的虾、蟹、鱼等动物数量锐减,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和质量。鸟类取食已被污染的食物不仅有损健康,其中某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还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富集在生物体内,甚至会产生导致鸟类大量死亡的可怕后果。生长于污染水体的芦苇,苇叶容易枯萎或死亡,某些栖息在芦苇中的鸟类也因缺乏必需的隐蔽物,导致这些鸟类数量的减少。
2003年9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举措,使泉州湾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基本保证,湿地环境和资源得以持续利用。但长期以来,湿地受到破坏的程度极其严重,鸟类栖息的环境受到严重侵扰。在鸟类迁飞时期,仍有不法分子在滩涂湿地中设置渔网,张网捕鸟。除此以外,泉州湾河口湿地周边地区人为破坏仍然存在,如毁草建塘、建度假村等人为活动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湿地鸟类的栖息环境。基于以上因素,提出如下保护性建议。
生境破坏是一些珍稀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通过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为水禽及湿地动物创建和谐的活动空间。对于濒危鸟类和水禽迁徙停歇地、栖息和繁殖地,要予以保护。严格控制泉州湾河口湿地的开发利用,凡涉及湿地的各类开发活动和建设项目都应进行充分论证,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大规模人为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已经被破坏的生境,要建立生境调整等积极的补救措施加以解决。
4.1.1 种植红树林,恢复湿地植被
红树林及沿海滩涂植被是湿地鸟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地。因此,红树林群落的恢复、重建、营造是保护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的前提条件之一。由于20世纪80年代洛阳江和晋江的过度开发,毁掉了大面积的红树林,使滩涂湿地大量裸露,加上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的过度繁殖,使泉州湾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大大削弱,整个湿地生态功能变得相当脆弱。所以,保护好红树林资源是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方面要加强野外巡护,做好宣传,防止乱砍滥伐、盗伐和破坏红树林资源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保护区的红树宜林滩涂,进行人工营造红树林,努力恢复红树林植被。
4.1.2 清除互花米草和大米草
互花米草、大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已是不争的事实,泉州湾现有0.3hm2的大米草和273.3 hm2的互花米草,分布地也是红树林群落适宜的生长地,是湿地鸟类的栖息之所。对互花米草入侵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国内外采取了一些手段来控制,包括物理刈割、碾埋、挖掘、火烧等,或采用合适的除草剂进行化学控制,但效果都不尽人意。故要在调查、监测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整个泉州湾湿地的互花米草和大米草的实际情况,制定泉州湾区域米草入侵植物防控措施和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彻底清除米草,恢复泉州湾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
沿海滩涂未经科学规划的开发利用,频繁的人为活动对鸟类有直接的影响。湿地保护区应与海洋、国土等部门加强合作,对沿海养殖业、滩涂的开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个别区域要适当缩小养殖面积,严禁盲目开发和大面积的征占用滩涂湿地。
城市工业用水、生活污水、养殖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盐、异养细菌、大肠菌群、重金属等,它们直接或间接排入湿地内,造成湿地环境的污染,破坏湿地生物资源,影响泉州湾鸟类的生存繁衍。因此应加强对污水的治理。有计划地治理已受污染的水域,并限期达到国家规定的治理标准。
对晋江、洛阳江及沿海的排污超标的企业,要求环保部门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杜绝未经处理的污水等污染物直接排入泉州湾内。对部分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迁。对临海工农业污水,陆上径流的排放要实行监控水质指标,做到达标排放,以逐步改善泉州湾内的水质,建立湿地保护监测机制,利用遥感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对湿地资源和水质的动态监测。此外污水排污口应尽量靠近水交换活跃区以加快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充分发挥海洋的物理自净能力,净化保护区的环境。
2009年11月18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出台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这标志着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迈向法制化轨道,也将使湿地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同时,还应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惩处乱捕滥猎等违法犯罪分子。
加强科学研究,是保证我们的一切行动建立在有充分科学依据基础上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加强保护管理工作的同时,要结合泉州湾河口湿地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目标,建立鸟类定点观测站,观察重要水禽的生活习性及其与沿海养殖业的关系,开展一些有实效的基础研究,为鸟类的保护与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并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站,配备相应的设施,以救护受伤、病残的野生动物。
湿地鸟类的保护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目前还有很多沿海群众对湿地、鸟类的认识不足,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让更多公众了解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资源及保护现状。可以利用湿地的主题节庆日,如“爱鸟周”、“世界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宣传保护鸟禽和湿地的重要性;建立湿地网站并与环保组织机构相链接,发布有关湿地鸟禽的知识,通过网络来宣传湿地鸟类保护;还可通过社会来宣传环境教育,比如通过街道公告栏、街区宣传画报等宣传湿地鸟禽保护的重要性。
[1]中国海湾志编篡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八分册 福建省南部海湾)[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
[2]黄国勇,许文宝,刘杰斌.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J].台湾海峡,2002,21(2):228~233.
[3]陈金华,张立敏.湿地鸟类旅游开发研究——以泉州湾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17(4):41~44.
[4]韩绪博.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7):48~49.
[5]陈 彬,王金坑,张玉生,等.泉州湾围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4,23(2):192~198.
[6]柯春婷,曾启鸿.泉州湾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1):57~58.
[7]傅孙萍,杨 娟,徐 刚.泉州湾海岸带湿地生态特征及保护利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1):26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