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雷,刘伯芳,梁 超
(1.朝阳市园林管理处,辽宁朝阳122000;2.朝阳市鸟化石地质公园,辽宁朝阳122000)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居民的住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居住小区环境的设计应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个人、群体和环境的和谐,倡导低碳生活新观念,体现人与自然共享,天为合一的新理念,营造居民优美自然环境。
小区园林绿地规划应遵循人性化理念,从居民的安全、卫生、清洁、改善城市小气候出发,通过建设高质量的绿化空间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美观、益于健康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自然与人的完美融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同时强调人性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2.1.1 生态绿地
生态化是今后园林绿化的首选,它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相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植物的配置有保健植物群落、香花植物群落、赏心悦目的植物群落等。
2.1.2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设计效果应该是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四季青翠、清新宜人的。尽量采用防水、防漏、调解温度的环保材料,栽植的树木不适过大,草坪比重大些,其余用矮化树种做模纹,可以说屋顶绿化已经成为城市三维立体绿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环境绿化的新趋势。
2.1.3 中心广场绿地
居住小区应设2~3个集中整块绿地,体现其用于人们的晨练、小型集会、游嬉的功能,设计当中考虑硬化比重大些。
2.1.4 休闲、游息功能绿地
住宅区的植物配置必须科学、合理,尊重自然,同时为居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自身能融于其中的小环境,为居民的休闲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2.1.5 标志功能绿地
居住区的标志功能绿地主要布置在居住区服务机构,主干道路应通过植物种植,形成各具特色的街道,既便于居民识别,又可起到很好的绿化美化作用。交叉路口、回车道是视线最容易集中的地方,应布置质量较高的植物种类,且外形特征显著或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景。小区主要出入口,居住建筑出入口,小区主要出入口绿地,这里既是小区的出入口,也是小区的对外窗口。设计上应采用时令花草、珍稀花草、整形盆栽植物、列植、丛植等植物。防护绿地,公建设施,如变电站、水泵房、车库等,以“绿装”修饰成防护功能绿地,也可用蔓藤隐饰为“景观”,即保证居民安全,又不破坏总体景观要求。隔离防护功能绿地,规划复层结构植物“墙”,上层选用常绿乔木,中层灌木选用带刺种类,起到隔离、防盗双重功能。
2.2.1 总体设计
为了与建筑平面线条和谐统一,并在密集的高楼中营造一块视野开阔的构图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上要考虑平面轮廓线条,尽量与建筑协调,如以乔木、灌木沿高层建筑群栽植边缘作隔离带,绿地中间铺设大片草坪,草坪上点缀树形优美的孤植乔木或丛植灌木,或色叶小乔木,必要时增添少量山石。形成特色鲜明的疏林草地、树石草地、色叶树丛草地等视线开阔的交往空间,使人们来中心绿地里有一种似投入自然怀抱,远离高层的感觉。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在小区内应增设一些休息和健身的设施。
2.2.2 植物种植设计
(1)植物景观的竖向结构上,除强调乔、灌、草多层结构外,还注重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在林缘线的曲折变化和林冠线的起伏变化。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密枝的水蜡等配置密植,使之形成一条自然变化的曲线。运用塔形、柱形、球形植物或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植物,获得响应的林冠线变化。
(2)在居住区绿地绿化总体设计中,应当保护、尊重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参与意识,使居民通过营建“私人花园”而获得美学享受、经济效益和自我实现。同时也更加珍惜公共绿地的价值,减少对绿地的破坏。充满居民家庭或个人信息的“私人花园”应当是居住区绿地的组成要素,从而减轻了社会的经济压力。居民的自发参与大大丰富了环境中的信息量,使居住区环境更富有人情味。但是一些新建小区的底层住房院落被高墙所围,也就阻断了这些居民家庭生活的向外延伸,减少了居民的向外延伸,减少了居民的参与性活动。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业的蓬勃兴起,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选择尺度亦即住宅小区内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否丰富,是否和谐,是否绿意盎然,是否富有活力等方面有更严格的标准。这种生态的现代居住观,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给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王受之.当代商业住宅区的筹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文华.人类居住健康与健康的人居环境[J].住宅科技,2001(6):44~ 46.
[3]程先明.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J].住宅科技,2001(1):13~15.
[4]白 德.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