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卫东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广西南宁 530022
中职学校的学生尽管学习基础比较差,但是他们仍然有很强的好奇心,有探究精神。只要我们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是完全可以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多的,比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但是笔者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方案。
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来“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提出后通过自主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这个新的教学方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主角。学生来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教师只要及时进行指导与评价就可以了。这样,教师没有那么辛苦,也不用那么死板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一切都由学生来体验。它的实质就是把教学交给学生,让学生分成小组,像研究人员那样来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像是一个主持人,而学生是整个晚会的表演者、参与者。
下面就是教学中,按照新的教学方法尝试设计的一个研究性学习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 负反馈放大器的类型
指导教师:谭卫东
所属年级:2007级
课题组成员:2007级电子1班50位学生(分成10个小组,教师先期对组长进行培训)
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而这个课程中最难而且必修的内容之一就是负反馈放大器的知识,可以说是一个必须迈过去的坎,因此希望通过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掌握这个内容,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没有感觉到知识是非常有难度的。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做到:
1)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自主的复习,比如二极管、三极管、放大电路等;
2)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电类的实验,真正明白实验数据的有用的,因为此时学生需要这些数据来支持他的研究;
3)让一些学生成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领跑者、小老师,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促进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形成良好的竟争氛围;
4)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负反馈的基本概念与类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能够独自判断某一个负反馈放大器电路是属于四种负反馈放大电路中的哪一种,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独自画出四种负反馈放大电路图中的一种,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能够独自完成四种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中的一种,并且能够利用测量到的数据分析负反馈放大电路,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培育学生利用IT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以便在成果汇报阶段能够很生动地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基本问题,然后提出单元问题与内容问题;每个小组进行分工,查找资料掌握判断负反馈的类型的方法;再通过到实验室做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实验来得到可以支持理论判断的依据,最后共同得到结论:符合规定条件的电路就应该是所研究的一种负反馈放大电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心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探索科学的精神;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3)让学生真正明白:理论只有得到实践的支持才能真正成立,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亲自尝试得来的知识是最牢靠的,也是记得最深刻的,最终明白实践出真知。
2007 级电子1班的学生很活跃,本来就分有学习小组,具备有团队精神;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有的理解能力特别差,甚至无法自学课文,而有的学生却一点就通,很聪明;还有学生比较有好奇心,也喜欢做实验,计算机信息技术也掌握得不错,有利用Internet搜索、查找资料和使用PPT、Flash做课件的能力。
1)负反馈判断的步骤(用PPT来展示或者用Flash来演示);
2)负反馈放大电路四种类型电路图的绘制(用Protel99软件来完成);
3)负反馈放大电路四种类型电路图的判断步骤(用PPT来展示或者用Flash来演示);
4)四种类型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实验图及实验数据展示(用PPT来展示);
5)实验报告表格与活动过程记录表、资料查阅记录表与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这次研究性学习阶段共4个阶段,即动员和培训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课题评价与反思阶段。历时3个星期,真正的教学课时是8节。第一个星期选两节课进行情境引入和分组,确定选题,然后学生在课余制定研究计划,填写有关的表格;第一个星期另选两节课进行“选题”汇报,明确思路;第二个星期学生实施选题;第三星期选两节课进行成果汇报。
[1]朱慕菊.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D].新华文摘,2001(8).
[3]王洪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J].教育艺术,200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