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及对策

2010-08-15 00:53潘晓彬
绿色科技 2010年8期
关键词:从江县经济林农林

潘晓彬

(从江县西山镇林业站,贵州 从江 557400)

1 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为遏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林业生态工程。从江县处于苗岭山脉南麓与南岭桂北诸山接壤地带,位于贵州省东南角都柳江畔,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类型多样,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人口众多,生活条件恶劣,大多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即广种薄收。因大量开垦坡耕地,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至今已实施了8年时间,从调查来看,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现状

2.1 工程分布情况

从江县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地、易发生山体滑坡、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都柳江沿线及其支流孖温河、平正河、四寨河、雍里河、西山河、八洛河等地区。

2.2 工程实施情况

从江县自 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9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0.52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10万hm2,荒山造林2721hm2,封山育林1479hm2。按林种分生态林4971hm2,经济林229hm2。工程覆盖全县的21个乡镇185个村1万余农户。根据2009年核查结果,全县退耕还林的平均造林成活率为88%,合格率为86.6%,面积保存率为95%。

3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3.1 森林资源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从江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8年以来,全县森林面积增加了0.49万hm2(按面积保存率折算),森林覆盖率由 2002年的 65.37%增长到现在的 67.00%,净增长1.63%。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重要作用。在保水固土方面,虽未做过水土流失监测调查,但通过观察都柳江的干流及孖温河、平正河、四寨河、雍里河、西山河、八洛河等县内主要河流在雨季河水暴涨时的浑浊程度来分析,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少,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3.2 促进野生动物的保护

据护林员和调查区的林农反映,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野生动物活动频繁,数量有所增加,如野猪、穿山甲、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等等。这是因为实施退耕还林后,森林面积增加,使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保护,活动的范围得到扩大;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常年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减少,人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强度减弱,干扰频度减少,给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3 提高森林植被涵养水源,蓄水保墒

森林具有调节气温、增加湿度、促进降水、涵养水源、蓄水保墒等功能,被称为“森林水库”。资料显示,一亩林木可以蓄积涵养20m3天然降水或地下水,一公顷林地一个夏天可蒸发水分70t,使空气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从江县实施退耕还林8年来,森林面积增加了0.49万hm2,虽然还是幼林,未达到成熟林的蓄水涵养能力,但也起到一定量的作用。从2010年的西南特大干旱来看,干旱对从江县的生产、生活未造成较大影响,县内六条都柳江的主要支流未发生断流现象。

3.4 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逐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了传统的耕作习俗,迫使农户及时调整农作物品种,使农村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使剩余劳动力发生有效转移,促进农村收入逐步提高。

(1)从江县山高地陡,陡坡耕地种植粮食产量很低,很多贫困山区靠广种薄收的方式来种植粮食。陡坡耕地平均产干谷2.25万kg/hm2,0.10万hm2坡耕地每年产量折合人民币约168万元。而实施退耕还林后,每年耕地补助共358.50万元。从2002年到2009年中央财政资金补偿从江县退耕还林共3089.70万元(包括退耕地、荒山和封山),户均0.31万元。

(2)在实施退耕还林中,实施经济林共228.90hm2,主要以椪柑为主,全县退耕还林中的经济林年产量103万kg,折合人民币约170万元。

(3)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全县耕地面积减少了0.10万hm2,从而导致剩余劳动力增加,迫使农村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剩余劳动力发生有效转移。

4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

4.1 退耕林地管护力度不够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几年来,有很多退耕地造林成活率低、失败面积较大,经过多次的补植、补造后,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针对这一现状,对成活率低、造林失败频繁的小班进行进村入户了解,归结起来大致有3个方面的原因。

(1)农民担心退耕补助政策有变,待补助完8年之后,国家会停止对退耕还林地的补助。而此时林木还小,未达到采伐利用标准。因此多数退耕户没有能够认真对待退耕还林地中的苗木种植和管护工作。

(2)待林木达到采伐利用年限后,国家可能会向农民收取造林补助金或与农民分配林木所获得的利润。因此,多数农民不愿对退耕地中的林木进行管护,任其自然生长。

(3)实施退耕还林后,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导致部分农村家庭无劳力管护。

4.2 树种变更频繁,管理难度增大

在退耕还林的退耕树种选择中,由于不注重适地适树原则和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在土质不适宜的情况下选择种植经济林树种等原因。在补植补造或重造小班中,有相当一部分小班进行树种更换,甚至更换林种,这给管理工作,特别是档案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4.3 技术欠缺,经济林效益不高

从江县退耕还林中,经济林有228.90hm2。由于种植形不成规模,没有技术力量作支撑,农民知识文化偏低。因此经济林管理粗放,品质不高。同时经济林树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退耕户都选择种植果品林作为经济林树种,如椪柑、脐橙、柚子、杨梅等。对具有较高经济潜力,适应性强,防护效益较高的乡土经济林树种如油茶、油桐等未得到合理的安排和重视。在从江县退耕中的果品经济林形不成规模,绝大多数仍属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名优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应用,生产的果品品质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弱,只能依靠本地小市场,而无果品加工企业作支撑。因此,退耕中的经济林经济效益不高。

4.4 发展目标不明确,农民利益尚未得到保障

由于缺乏技术指导,缺乏市场的远景规划,对退耕户种植的经济林没有指导性和规划性,导致发展目标不明确,造成了退耕户随意选择种植林木的现象,使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4.5 经费不足,工作难以开展

退耕还林工程由县林业部门组织实施和管理,配套经费少,加上县财政无力配备工作经费。在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深入山头地块进行实地指导和检查。而县林业局本身经费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退耕还林实施的积极性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5 发展退耕还林工程的对策

5.1 加大宣传,激发农民管护积极性

针对部分退耕户对国家政策存在的疑虑,加大宣传力度,使国家的政策能够全面贯彻实施。特别要注重补偿政策的宣传,消除农民的顾虑,调动其积极性,管护好退耕的成果。

5.2 完善管理机制

当地政府应该把退耕还林工程提到更高一层面来看待,把退耕还林工程列入当地政府对各乡镇的一项考核指标,并配备一定的工作经费,建立健全机制,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及退耕还林后续工程的有序开展。

5.3 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技术服务跟踪到位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要把技术落实到位,特别是退耕中的经济林发展问题,要确保退耕户种得下、产得出、高质量的产品。同时要加强其他技术培训,成立技术培训指导站,跟踪服务。使农民根据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综合经济。这样才能确保退耕地“退得下、还得上”。

5.4 积极开拓市场,搞活农林产品流通

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积极开拓农林产品市场,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搜集,搞好农林产品市场预测。从江县是林业大县,目前农民收入主要依靠林业,要切实落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放活经营权,木竹交易实行产销见面,积极开放木材市场,引导农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和联户经营,以及租赁等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民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来维持生计。

5.5 培育农林龙头企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从江县随着“两高”过境建设,借助机遇,要积极探索和加快农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观念,引进和培育农林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对农林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确保优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优势农林产品”的新观念,以开放的姿态、改革的举措、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和扶持有实力、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优化农林产业结构,促进农林产业的升级,通过大力发展农林的第二、三产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更多的农民就近从事第二、三产业,逐步改变农民生计对土地的依赖性。

[1]王 鹞,宋 强,李 宁.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林业科技,2004,32(3):63~64.

[2]潘乐明.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2):5~7.

[3]郭晓鸣,庞 淼.退耕还林工程绩效判断和对后续政策设计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7(4):58~60.

[4]廖文梅,彭泰中,曹建华.农户林地流转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经济,2010(5):43~45.

猜你喜欢
从江县经济林农林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水天一色梯田美
梯田稻熟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贵州从江:“铁牛”助农春耕忙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