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田源
(作者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
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
约在5000年前产生的华夏文化,与所谓的夷狄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夏、商、周、汉文化。春秋时期,孔子整理文献典籍,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在当时社会变革、纵横交融的相互影响下,出现了儒、墨、法、道、名、兵、农、阴阳等各家学派,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思想空前活跃的发展时期。汉以后,随着小农自然经济的稳定和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定为国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法家为辅,吸收诸家有用成分的思想文化。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又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产生了道教,使中国思想文化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继而,经历4个世纪左右的民族迁徙与各民族之间的斗争与融合,儒道佛相互渗透。到了隋唐时期,中国重归统一的封建社会进入繁盛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蓄佛、道经典和西域中亚文明,使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更加深刻广博。宋明以后,我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程朱理学居于社会的统治地位,特别是朱熹的《四书集注》问世以后,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露骨地强调封建纲常,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扭曲。公元15世纪以后,长期发展缓慢的西方思想文化蓬勃发展,并同东方思想文化交流撞击,我国不少进步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的弊端的一面,注意创立“经世致用”之学,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振兴中华思想文化,终于酿成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思想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不能与封建思想文化画等号。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既有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又有劳动人民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就是忠孝节义之类的道德范畴,也不能完全抹杀。剔除其原有内涵中的封建糟粕,赋予时代的内涵,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我们所说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指的是动态的中华文化传统,是随着历史的进程,继承过去而又同时超越过去的。
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动态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既是中国疆域内56个民族的总称,又是指生活在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共同建筑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绵延不断的发展史。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精神,就体现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传统也有社会性。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选择、淘汰、积淀的结果,这就规定了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两种相互联系的本质属性,并使它的某些内涵具有历史的局限性。那些形成民族凝聚力、代表民族生命力的东西,形成了民族精神;那些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东西,形成了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历史的概念。还须明确,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矛盾,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一元和多元的统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开放式的发展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主要是:
——重理想、重民本、正其身的民族责任心。儒家的“大同”,道家的“无为”,其实都是为了“有所为”,都是提倡人们去追求理想的境界。所谓民本思想,就是主张百姓是立国、兴邦的根本所在。《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政在养民”的说法。孔子认为“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进一步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了近代,谭嗣同主张“民忠于君,君也得忠于民,君若不忠于民,人人得而戮之”。严复等人认为,“西洋各国之所以富强,正是由于其民尊且贵,民气大伸,政府与之共治”。孙中山先生进一步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目的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国家机关是人民的公仆,必须为全国人民办事。国民是民国的主人。他还将民生主义列入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重理想、重民本、必须注重正其身。从孔子主张修身正心、身教重于言教,到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从汉刘安讲“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到孙中山不私亲属,致书劝阻广东各界举荐其兄为广东都督;再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和艰苦朴素、与民共甘苦的生活作风,正是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缩影。我们今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要讲理想,决不能淡化社会主义信念,忘记共产主义大目标;仍然要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不能把市场经济的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和人际关系;仍然要讲正其身,清正廉洁,丝毫不能动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我中华繁荣昌盛的民族责任心和时代责任感。
——刚健为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我国先秦思想家十分重视确立人生志向问题,主张“刚健有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倡人要有志气,要有大而无畏、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思想一直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优秀儿女积极进取、奋斗不息。今天,我们党倡导的新时期的创业、创新精神,正是这种刚健为本、自强不息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胸怀理想、舍身取义的献身精神。比干谏商王纣不惜冒杀身之祸,终被“剖腹观心”;屈原理想破灭,抱石而投汨罗江,至今我中华同胞年年纪念;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持节十九载,不辱使命;王鼎进谏道光皇帝,力保抗英英雄林则徐,不为所动而自缢尸谏;谭嗣同结交维新志士以“杀身灭族”四字互勉,终为维新变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此等等。这种胸怀理想、舍身取义的精神,熏陶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产生了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一代又一代英烈人士。在开辟伟业的一代共产党人身上,这种精神更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以德修身、注意践履的务实精神。先秦思想家重视以德修身,提出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思想主张,把修身和民族、国家的存亡兴衰联系起来。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孔子重行,指出看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汉代班固更用“实事求是”这一我们现在天天讲着的概念深刻地概括了务实求是的思想美德。
——诚信为本的为人处世、执业从业的基本要求。诚信是社会对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执业从业的基本法则。古代思想家认为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忠信谨慎,此德之基也”(《中庸》)。就是说这是所有德行的基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家语》要求后人“言必诚信,行必忠正”。荀子进而指出“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仁、义、孝、悌、礼、智、忠、勇、温、良、和、俭、让、恭、宽、敏、惠等道德范畴和博学慎思、自省自律、择善而从等自我修养途径。去其封建社会特定的政治含义,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范畴。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它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由于它具有民族性,所以有个传统问题;由于它有时代性,是个历史概念,所以又有现代化问题。这种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也是对立的统一。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伦理道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如“三纲”,就是与封建的权力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反映和维护封建王权和宗法制度的伦理道德。在沿用忠、孝、节、义一类道德规范的概念时,要赋予现代意义的内涵,而绝不能从形式到内容全盘照搬。这也是我们在强调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内涵十分丰富,笔者以为在以上所概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主要应该强调:
——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整体主义精神。我们民族在道德评价上,一向以群体利益为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这是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突出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屡经内部战乱和列强入侵而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中蕴含着整体主义精神的凝聚作用。整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就其社会生活中需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以及整体利益的关系而言,则是共同的。我国许多古圣先贤提出的道德名言,如“舍生取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生动地体现着这种整体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重视家庭职能的传统。长达数千年的中国社会,家庭既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又是社会的婚姻生活单位,兼顾着众多的社会职能。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十分重视家庭伦理,并将其视为伦理的核心。搞现代化建设,要逐步摆脱小生产的经营方式而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但目前我国农村还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的生产职能还不能减弱。就是将来现代化建设高度发展了,家庭的婚姻职能、赡养职能、教育职能甚至人际交往职能也不可能消除。
——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对个体道德修养极度重视的传统。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儒家的人生哲学理论,从“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地之中,唯人为贵”出发,面对大自然和社会,面对现实生活,提倡积极的人生哲学,提倡奋进精神,提倡加强自我修养,倡导明德至善、弘道立志、君子风范、修身养性、人伦常道,这种积极奋进、追求完美理想人格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在现代化建设中仍然是激励人们开拓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兼容并蓄、合而不同的开放精神。对外开放,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之一。汉代佛教东来,被中华文化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受到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重视;五四运动,中国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步使其中国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尤其是需要自我更新精神。当今时代的中心问题,已由“中国向何处去”的革命问题转变为“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建设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更需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我更新精神。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某些否定,现代化本身也要求对传统文化有所超越。因此,我们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大胆吸收外国一切优秀的、有益于我国“三大”文明建设的健康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践原则。“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践原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更应发扬这种实践精神,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在实践中评价自己的文化价值,评价外来文化的价值,看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是否合拍,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这也是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根本方法。
在汹涌澎湃的商品大潮冲击下,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在一些人中,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淡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滋长,金钱至上导致价值观严重扭曲,封建迷信及其早已消灭的社会丑恶现象也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道德风尚某些方面的逆转,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面对上述问题,有些人认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合理性”,“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等到经济繁荣后再抓也不迟”。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现代化健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伦理道德建设的关系。
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相辅相成,既不能搞“文革”中“精神万能”等极左的那一套,也不能搞纯粹的经济主义。经济要发展,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同时提高,这是一个手心与手背的关系问题。不仅如此,这还关系到我们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问题。
当前,我们面临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同时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相当一部分人社会主义信念动摇,社会道德观念淡薄,反对腐败、抵制和反对各种腐朽思想作风的侵蚀与封建迷信的回潮,已成为全国人民极为关心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对于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如果不重视继承和发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就不可能唤起、更不能永葆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也不可能有坚实的精神支柱和实现现代化的坚强信念。我们应该牢记毛泽东主席的教导,切实重视这个问题,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加发扬光大,更好地凝聚我们的民族、武装我们的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胜利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