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论析

2010-08-15 00:45陈其胜
党史文苑 2010年12期
关键词: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其胜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经历了由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应用马克思主义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学习观、认识观、应用观、发展观在内的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奠定了认识基础,为新世纪新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提供了思想方法。

一、笃信: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即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认同和不懈追求。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青年毛泽东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升华为坚定信仰和追求。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国家民族危急、人民灾难深重的年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丧失了泱泱大国的地位和昔日的民族尊严,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了摆脱在世界上受奴役受压迫的地位,一些先进人士曾千辛万苦地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他们先后引进了近代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搬来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但是,这一切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军阀的连年混战、人民生活的饥寒,极大地震撼了青少年毛泽东,他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开始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确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人生目标。毛泽东也非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各种 “主义”和“学说”,受到过许多新思潮的影响。正值青年毛泽东思想上彷徨、苦闷的重要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俄国的十月革命,不仅给急剧变革的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也给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他们把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主张采用革命的方式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改变中国社会。俄国十月革命,也深深振撼了青年毛泽东,他认识到种种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只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2]自此,毛泽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现了他改造社会思想的根本转变。正如他自己所说,“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3],在日后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改造中国社会的工具,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根本思想和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武器。

二、实学: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

信仰的坚定,需要感性认同,更需要理性自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持之以恒、联系实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基础,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做到了:

第一,勤于学习、持之以恒。中国大革命失败,中共被迫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严密封锁,很难获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毛泽东多次致信中共中央领导人,要求他们给革命根据地寄送书报,并反复叮嘱,“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事小弃置”。[4]1932年4月红军打下漳州,搜集了《资本论》《两种策略》《“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大批书籍和报刊。[5]这些书籍运到中央苏区后,毛泽东下了很大功夫进行扎扎实实研读。长征路上,身患重病的毛泽东躺在担架上还坚持读马列的书。到达延安以后,利用相对安定的环境,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国内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文章,在阅读过程中还联系中国革命实际问题写了大量批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全国解放后,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候,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又一次阅读《资本论》,以后又多次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等经济学经典著作”。[6]还多次下功夫研究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长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打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基础和扎实功底。

第二,倡导学习、率先垂范。毛泽东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楷模,更是号召全党普遍地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早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7]还在1943年3月1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提议:中央直属机关干部要进行理论、思想教育,读马、恩、列、斯的四十本书,同年12月14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讨论高级干部学习党的路线问题时,决定学习时间为半年,主要学习的课本为六种:即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和《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及《两条路线》上下册,其中除第六种为1922年7月至1943年10月党的主要文件集外,其他五种均为马列著作。1945年4月,他在中共七大上作口头政治报告时明确提出,我们要读五本马列主义的书。他说:这五本书“如果有五千人到一万人读过了,并且有大体的了解,那就很好,很有益处”[8]。在全国胜利前夜即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确定了12本干部必读的书目。他说:“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9]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全党上下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全国解放后,毛泽东为党和国家机关干部还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

第三,善于学习、联系实际。毛泽东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联系中国的实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由于没有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而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致使中国革命曾经遭受过几次严重的挫折,特别是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教条主义的统治几乎使中国革命陷入了绝境,因此,他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指出:“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10]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毛泽东对教条主义作了尖锐批评,指出:“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11]为了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强调马克思主义“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他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箭和靶的关系,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做到“有的放矢”,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根“矢”射中国革命这个“的”。他特别注重“研究和把握中国的实际,研究和把握中国的现状和历史”,提出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中国革命行动的出发点。

三、彻悟: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

对待马克思主义,需要长期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其基本理论,更需要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深刻研究,理解其精神实质。为此,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研究,他联系革命和中国社会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透彻理解,升华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第一,从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等人在参加革命的实际运动过程中而进行的“革命的理论创造”,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1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源于它的科学性,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13]“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14]他多次指出: “我们的同志必须明白,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15]

第二,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指出:“马列主义应包含三部分:一、马列主义的哲学,这是理论基础;二、马列主义的经济学,这是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考察经济现象的学说;三、马列主义的革命学说,比如关于阶级斗争、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的学说。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应视为马列主义的三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16]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从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看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17]早在1929年他就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概念,认为应“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18]在以后的斗争中,尤其是反对党内教条主义斗争中,毛泽东多次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论。毛泽东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19]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共产党人观察社会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用它来观察社会,就“看得远,看得真”,就能科学判断世界和中国的实际,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推进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第四,从地位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多次申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只有当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的时候,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的时候,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他指出:“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2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庄严宣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1]

四、活用: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获得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目的是寻找解决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问题的正确答案和方法,最终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中国社会问题。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2]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中国的社会结构,制定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分析研究中国的现状,首先需要分析现实中国的社会结构尤其是阶级结构。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与阶级结构,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力量和动力、性质和前途、目标和纲领等等。毛泽东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力量问题,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正确解决。在大革命时期,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阶级状况作出分析,写作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等文章。大革命失败以后,在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他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各种问题,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他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说明,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科学地解释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问题,写下了包括《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大量的著作。分析研究中国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及其历史条件,实际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历史传统,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中国的历史传统是指中国几千年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传统,或称历史遗产。研究中国的历史传统,就在于在历史中寻找当代的根据、在当代中寻求未来的萌芽、根据对未来的预测来调整和指导当前的社会实践。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23]研究中国的社会现状,即是从“横切面”来了解中国的具体实际,而研究中国的历史,即是从“纵剖面”来了解中国的具体实际。

五、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广阔的社会舞台和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中国革命,积累了落后国家无产阶级怎样进行革命的实践经验,对此,毛泽东进行了系统总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的社会实践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它要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必须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经验和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1960年所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4]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重要著作,创立了符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中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政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全新的情况,他仍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写下了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针和政策。正是这些理论的创新,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

第二,不断进行实践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早在30年代毛泽东写的《实践论》中就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25]这体现了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巨大理论勇气。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从中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解决了以农民为主的国度里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军队的问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他领导人民坚持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20世纪中叶,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和平赎买的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解决了社会变革与物质基础、和平过渡与阶级斗争的矛盾问题,探索了一条在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形成的把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与深刻认识有机统一、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历史统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正确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认识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的认识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毛泽东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3]埃得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31.

[4]《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7.

[5]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88—289.

[6]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0.

[7][17]《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520.

[8]《毛泽东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7.

[9]《毛泽东文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1.

[10][11][13][14][15][20][22][23]《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8、799、800、817、820、1094、815、801.

[12][18][19]《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92、264.

[16][24]《毛泽东文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109.

[21]《毛泽东文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25]《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1.

猜你喜欢
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