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满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马鞍山 243000)
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六十年
——“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综述
明成满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马鞍山 243000)
2009年10月19—21日,“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数十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30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六十年”。与会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意识形态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六十年
2009年10月19—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数十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30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六十年”,与会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意识形态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者们认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所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向前发展。一些学者给予毛泽东思想较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建立较为完整系统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第一人。另有学者归纳了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思想。还有学者总结了学术界目前在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原因、内容和特点、地位和意义、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总结了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为源泉;以实现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以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动力;以研究解决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些学者总结了6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即理论与问题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结合,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要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文字作为大众化的主要手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大众化的载体,以鲜活的实际生活作为大众化的纽带。另有学者指出,在推进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该超越“通俗化”的思维范式,努力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最广泛意义上的大众所持守的基本价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现实及中国时代发展特征三者相结合,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价值取向的本能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百年命运的逻辑归结,也是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秘诀之一。
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学者从世界社会主义进程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注重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和平演变。另有学者以江苏为例探讨了区域性解放思想的内在动因、客观定位和现实任务,指出推进区域性解放思想既要遵循解放思想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关注区域历史和现实条件,创造性地探索自身解放思想的特殊规律。
从六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学者分析了“全国一盘棋”的优越性,认为它是在激烈的斗争中取胜的诀窍,是弱者的生存之道。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大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基础。另有学者比较了金融危机中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成效,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一些学者就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出了建议:一种观点认为要以人民的名义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把国有资产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优越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之所以未能转化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其重要原因在于评价主体自身眼界与境界有待提升。
今后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在全球化的经济条件下,一些民族国家对资本侵蚀劳动者权益的状况采取一种默认的态度。中国应建立并完善劳动者与资方的协商机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机制。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资信评级行业应处理好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与全盘西化的关系,推出更好的信用产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还有学者反对土地私有化,指出土地私有化会导致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会导致物价上涨,成为中国社会动荡的根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和条件。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邓小平理论准确地把握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揭示了时代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在全球化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各方面内容都体现了全球化的特点。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这一理论体系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资本主义文明为这一体系提供了重要条件。另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世界大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等思想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有较高程度的同质性,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为后者的实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问题。有学者指出不同制度的国家政权参与组织公有制经济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公有制的论断是正确的,对这一理论重新思考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还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中国农村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划,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三农思想。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农理论。另有学者认为“和谐世界”语境下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过程。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彻底的理想主义观念,也不能忽视世界政治中阻碍和谐世界建设的各种掣肘因素。还有学者指出新中国60年先后实施了三种发展模式,即1949—1956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1956—1978年间的苏联模式和197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六十年的党建历程。有学者总结了新中国60年来执政党建设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即第一阶段(1949—1978)由革命建党转向执政建党;第二阶段(1978—1992)推进执政党制度化建设;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深入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有学者指出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观经历了遵循与模仿、镜鉴与实验、扭曲与迷失、纠偏与重塑、继承与发展、返本与开新等阶段的演进过程,并认为在认识未来社会主义大方向和大思路时,应注重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要和错误思潮斗争。还有学者概述了党的四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构建情况,并分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认为它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中共执政经验的总结。一些学者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的执政经验: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党的执政绩效,始终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努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应以扎实的思想建设为基础,以牢固的政治建设为核心,以坚强的组织建设为依托,以优良的作风建设为支撑,以科学的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根本任务。另有学者认为运用多学科方法来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中共党史研究的纵深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还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以代表包括多个社会阶层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完全可以拒绝多党制,党内分派同共产党的性质不相容,容易导致党的分裂,实行社会主义民主也不能搞党内分派。
研究马克思主义及相关问题的方法。有学者指出,青年学者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时选题应集中在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事物发展的新趋势等三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要培养小题大做的习惯。也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了由苏联的机械范式向中国辩证范式转换、由生产关系范式向生产力范式转换、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范式转换等三个转换过程。还有学者指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开创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地,革命的辩证法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触动了资本世界的存在基础。另有学者指出“类哲学”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类存在”方式,新时期研究“类哲学”,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此外,有学者分析了过去六十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应实事求是地坚持和创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应坚持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意识形态建设。有学者指出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共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凸显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坚持唯物史观对正确认识历史和批判错误思潮的重要性。有学者总结了过渡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指出这些经验对我们进一步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以很大的启示。另有学者总结了新中国六十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经验: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意识形态建设;以适时开展两条战线思想交锋掌控意识形态建设;以符合国情的多种手段和载体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明成满(1969—),男,安徽工业大学高级教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系安徽工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