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向东
哈尔滨的“屯子”
关向东
40 岁以上的哈尔滨人都知道,哈尔滨过去的“屯子”多,什么牛房屯、沙曼屯、拉林屯、新发屯、王兆屯、小北屯、懒汉屯、靠山屯、老五屯、张老道屯……,其中顾乡屯算是哈尔滨最大的屯子。除了屯子,还有不叫屯子,其实也类似屯子的屯子,如扬马架子、油家窝棚、白家堡(谱)子、下沟子、偏脸子、韩家洼子、山东园子、三十六棚等等。
哈尔滨的城市中有屯子,屯子周围是城市,有的乡政府就设在市里,这可是真正的城乡结合。
我们哈尔滨当初都是先由这些屯子组成的。可不要小看这些屯子,这每个屯子都有来历,都有故事,都有历史。
哈尔滨这块风水宝地,养育了许许多多的外乡人,他们几代人都在这里繁衍扎根,生产建设,为哈尔滨大都市的形成,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哈尔滨的屯子是由移民形成的,城市中大多数人口都来自外地,山东、河南、河北人居多,如牛房屯、沙曼屯、新发屯等,居住的几乎都是山东人和河南人。不论是解放前老一辈闯关东,还是灾害时期小一辈逃荒到东北,不少人都留在哈尔滨,或以哈尔滨为集散地,走向黑龙江各地。牛房屯就是80多年前,有一个从山东梁山来的牛姓人家,在此定居而得名,这户牛家以放牛为生,人称他家那座房子为“打牛房子”。后来山东老乡见他家能吃上饭,都前来投奔,先是从梁山来,后来投亲靠友奔老乡的人越来越多,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各种姓氏的山东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慢慢形成了屯落。新中国成立时,牛房屯已有几千户人家。在牛房屯,大家都说山东话,有山东人的风俗,山东人的习惯,山东人的传统,东北人去了,他们会说你是“臭靡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哈尔滨建设三大动力、十大军工等几十个国家重点企业,不少南方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也迁移到哈尔滨,由于住房紧张,他们的家属都分散居住在就近的屯子里。这些屯子也在不断扩大,南腔北调的人都有,但屯子的面貌没有多少改变,基本还是街道泥泞的棚户区。
上世纪80年代,不但哈尔滨屯子里的居住环境很差,哈尔滨的许多地方也都像屯子,当年在道里、道外、南岗、太平、动力区许多居民区,都可见到一片片茅草房,棚户区。
我家以前住在南岗清明街,那地方一片房倒屋塌的景象,下雨过3天,街道还泥泞难行,一个朋友从南京来,想到我家看看,朋友西服革履,我怕他弄赃衣鞋,硬把他给背进家门,心里想,多亏这朋友是男的,要是女的就麻烦了。朋友说,你家住的地方还不如南方的村子,说得我脸上也感到无光。
20 多年前,有两首流行歌曲《哈尔滨的夏天》和《太阳岛上》,歌声引来不少游客,可一个城市的美丽、繁荣、富强,不是唱出来的。不少外地人,来哈尔滨游玩,对哈尔滨城区特别是太阳岛,都感到失望,他们说,这和歌里唱的不一样。
随着改革开放,哈尔滨的发展日新月异,星罗棋布的屯子,逐渐在消失。第一个消失的是山东园子,上世纪80年代初,建设成哈尔滨第一个居民小区——王兆新村。第二个是80年代末,新发屯被改造成哈尔滨最大的新发小区,接着是牛房屯变成牛房小区。如今,哈尔滨所有的屯子都被现代化的居民区取代,拉林屯一带,有红旗小区、红旗新区、红平小区、天目小区、泰海小区、国际会展中心、信恒现代城等。张老道屯成为远大都市绿洲住宅区,顾乡屯的“屯”早已被去掉,叫顾乡,这里也已成为大都市的一角,屯子都变成美丽超精、具有人文含量的“家园”、“乐园”、“庄园”、“绿园”。老屯子换成新名子,变成城市的绿洲,居民的美丽家园,这是国家富强的象征,这是社会发展的标志,这是现代经济生活的展示,也充分显示出中华盛世的雄伟气魄。
站在龙塔上极目望去,哈尔滨尽收眼底。高楼大厦山连海涌,长路宽街四通八达,高架路桥横空出世。动静相间,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哈尔滨已成为大都市,如今这个大都市,才真正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管理者的形象和水平,也反映出这个都市市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水准。
这里还有个笑话,一个迁到外地的老哈尔滨人,出差到哈尔滨,他原来在牛房屯居住,离开哈尔滨30多年,想到故地重游。下了火车,他还能辨别出点方向,火车站对面的红军街,虽然改头换面,但还保留一些旧模样,再往前转游,他有点蒙头转向,用老百姓的话讲,有点找不到北了。他打听一个姑娘,去牛房屯怎么走?姑娘愣着看他,这是哈尔滨,没有什么牛房屯,你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很少知道那些老屯子,然而,尽管时过境迁,尽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时间不能倒流,可老哈尔滨人,仍然记着那些屯子,他们在记忆中反复着被历史封尘的过去,向人们叙说先辈的艰苦与悲壮。过去与现实交流,使这难以忘怀的历史,深入人们心中,使人们更加热爱哈尔滨,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愿哈尔滨城市常青,美丽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