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中山 528402)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孙丽丽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中山 52840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效性缺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实效性应逐渐成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缺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高校担当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却发挥得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认同感,兴趣不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通常是“台上苦心全力灌,台下专心开小差”,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两张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各干各的,难以融合在一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可见欠佳。因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概念知识理论讲的多,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使学生缺乏参与性、实践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基本上流于形式。“灌输”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的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理解和内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乘着十七大的东风,我国正在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逐渐一体化。国内外各种思潮交错激荡,我国利益格局的不断变幻重组,东西方的价值观念的相互冲突,不时冲击大学生的心灵,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东西,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相反,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即使偶尔涉及某些“阴暗面”的东西,也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这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导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立德,但学生由于对耳闻目睹的现实认识不足,使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进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推进。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一定程度限制学生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了这样一种固定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副课,没必要学。”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么是一知半解,要么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违背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更不要说追求实效性了。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已发生了转变,考查的目标已由“注重知识考查”转向了“注重能力考查”。但我们的一些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并没有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一些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些同学在经历几次考试失败后显得无所适从,虽然认识到机械记忆方法的缺陷,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陷入迷茫,形成了记又不愿记 (觉得记了没有用),理解又理解不了的状况,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文化等领域与我国的联系日益广泛,国外各种社会思潮也影响到社会方方面面,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对生活在思想文化前沿阵地的高校校园中的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出了一些难题。当前,我国已开始进入一个社会大转型、体制大转换、结构大调整、利益大调配的关键阶段,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真实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描绘的理想目标的反差,常常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是“假、大、空”,脱离社会实际,使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成了“失效性”。
教学方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现状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多采取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多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把直接灌输式教育和间接渗透性教育相结合,以增强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客观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带来了机遇,同时更带来了挑战。新问题、新情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但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必须对其给予正确的理论解答。要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要使内容力求贴近改革开放这个社会大背景,贴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现实大课题,贴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生活大舞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必须得坚持下去,但不是一味的死抱固守,而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坚持。从整体上说,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精神,同时又要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将身边的新问题带进课堂,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增强生动性和说服力。
毛泽东指出:青年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现在和今后几十年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本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对教师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以学科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对学生来说,也必须转变观念,形成新的学习观。进入高校之后,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地位,它不仅不是所谓的“副课”,而且它的实际地位处于所有的专业课之上,起着航标的作用。要积极主动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并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去正确分析复杂多变的社会所产生的各种新问题。要多走进社会进行调查,多多研究,增强感性认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分析批判的鉴别力,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课带来的实际效果。
学生实践能力和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作,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无法达成这个目标的,因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水平是在日常具体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想有效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单兵作战”,必须加强和其他课程的合作,形成和谐有效的教育体系。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唯有突出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改革才可能卓有成效地进行,教育实践才可能充满生机活力,教育功能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唯其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与时代要求同步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1] 钟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 (5):182-184.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010-10-15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ZLGC2009JY33)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9JXTD 3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孙丽丽 (1977—),女,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2
A
1007-7111(2010)11-0106-02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