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柏拉图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

2010-08-15 00:50:16曹淼孙
重庆与世界 2010年11期
关键词:子贡柏拉图孔子

曹淼孙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系,北京 100088)

孔子和柏拉图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

曹淼孙

(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系,北京 100088)

教育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多的思索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中西文化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为切入点,探讨启发式教学的定义,分析二者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异同。

孔子;柏拉图;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中外比较传统的教学法之一,它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根基。追溯其渊源,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应该是其首创者,《论语·述而》有其语录为证。其次便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外的学多学者,把中西方两位启发式教学法鼻祖的教育思想放在一起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而对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继承者柏拉图却很少提及。其实,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尝试把孔子和柏拉图的启发式教育方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剖析其思想,找出异同,以期对中国蓬勃发展的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何谓启发式教学

当今教育界,关于启发式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界定。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启发式教学定义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1]。该定义首先强调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并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对学生提出了确切的要求,即主动、积极、自觉的配合教师去掌握知识,但对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没有涉及。王道俊认为,“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该定义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实质,即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

笔者认为,启发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兴趣,使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但在实践操作时,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相互交织,互相渗透。故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注意和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最大限度的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孔子 (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思想和语录被收集在《论语》中,它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3]。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最早见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即“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交给他东方一角的事,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方三角的事,就不要再去教他了。”[5]愤是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启是开其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的模样。发是达其词,隅是四方转角处。反是反复问难。复是再告。孔子说:“君子之教人,固当尽言而无隐,然必其人有受教之地,而后可以施吾造就之方。且如人之求道,有用心思索而未能即通者,谓之愤。则在彼本无求通之心,我何从而开之乎?此所以不启也。有心知其意而口未能言者,谓之悱。悱则有可达之势,吾因而为之达其词,彼将沛然而莫御已。若未至于悱,则在彼本无欲言之心,我何从而达之乎?此所以不发也。至于我之所以启发者,又看他了悟如何。若能于我所言,触类旁通,因此识破,我举其一隅,而彼即能以三隅反。譬如提起东方一角的事,他就并西、南、北方的道理都晓得了,提起西方一角的事,他就并东、南、北方的道理都晓得了,一一回答将来,相与质证。”[5]孔子在这段话中,第一次使用了“启”和“发”字,并将其运用于他的教学活动中,有其弟子颜渊语录为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即孔子善于使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各种文献来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规矩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想停止学习也不可能。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对待弟子颜渊,他采取“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而对待弟子子贡,他则采取由简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方法。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已安人。”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已安百姓,尧、舜犹病诸!”从中,不难看出,孔子在教诲子贡时,先用最简单的回答,来启发子贡的再次提问,然后在用稍稍难点的回答进一步启发子贡,直到子贡的提问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之后,孔子才把最终的正确答案告知子贡。又如《颜渊》记载,子贡为孔子有关政事的一些问题,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即执政者做到了这三点才算是完美。子贡又问,如果三者必舍去一,先去掉哪个?子曰:“先去掉军备。”子贡又进一步追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再去掉什么?”子曰:“去掉粮食。”接着孔子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即“民信”不能去掉,如果执政者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孔子就是通过这种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追问和思考,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贯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据《论语·为学篇》记载,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即,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这样怎么样?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理者也。”即这样算不错了,但是却比不上贫穷却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又崇尚礼节的。子贡有所悟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是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听完,很高兴,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这段师生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很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认为只有当学生的见识达到一定程度,才可往纵深方向引导。否则,宁可闭口不言,也不强行灌输其暂时无法接受的知识。

关于孔子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在此,不再一一阐述。

三、柏拉图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柏拉图(公元前 427年 -公元前 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之家。比孔子晚了约100多年。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认为,雅典战败的原因是由于民主制。他曾怀着伟大的哲学理想和政治抱负去追寻他的“理想国”。公元前 388年,因在西西里推行他的政治计划,被叙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当中奴隶放在集市拍卖。公元前 387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学园,聚徒讲学,同时写作内容庞杂的“对话”。他在学园中讲学达 41年之久。其主要有《智者篇》《美诺篇》《理想国》等。《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之一,集中体现了他全部社会政治思想,它建立的这个组织严谨的共和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乌托邦。教育是理想国中最重要的事情。教育的对象没有男女差别,教育课科目包括“音乐”和“体育”,目的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也体现了启发性教学思想。在《美诺篇》中,他认为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验的,人在出生前就已经具有知识,只不过是出生以后忘记了。通过启发,能使人“回忆”起这些被遗忘的知识。在该书中他举例说,对数学、几何中的公式推理,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来。因此,柏拉图的启发不是为了传授现有的新知识,而在于唤起人的意识,唤醒人的记忆,促使他回忆起在头脑中本来就已经存在的真理。所以在教学中他更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以便能顺利地通过启发,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的认为知识先天就在大脑中存贮,只要适当的启发就能将知识还原。

柏拉图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在他的名著《理想国》中也有大量记载。他认为“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因此,“请不要强迫孩子们学习,要用做游戏的方法。你可以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到每个人的天性”。柏拉图指出,如果一个人“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被迫看火光本身”,被强迫着“走上一条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那么他将会感觉痛苦,以致不知如何是好,无法看清真实的事物。因此,“要他能在洞穴外面的高处看得见东西,大概需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

从“洞穴之喻”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把单纯的知识倒入人们的心灵之中,而是需要首先把受教育者置于本质的位置上,并且使人适应于这个本质的位置。教育的真正归属在于使人从首先照面的事物的区域移置到事物本质显现于其中的区域,以使个体适应本质的存在,从而使个体从“遮蔽状态”走向“无蔽状态”。教育如果要获得效果,就必须采取引导的办法,因为“教育实际上就是把儿童引导到由法律宣布为正确的规矩上来,其正确性为最优秀的人和最年长的人的共同一致的经验所证明。儿童的灵魂学习感受快乐与痛苦不可以用成年人的方式……而要与成年人为伴,在与成年人所经历的相同事物中习得快乐与痛苦”。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柏拉图坚决反对灌输的教育,“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因为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在《法律篇》中,柏拉图又明确重申:“教育的总和与本质实际上就是正确的训练,要在游戏中有效地引导孩子们的灵魂去热爱他们将来要去成就的事业。”

柏拉图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这种语境式的谈话中得以体现的,即采用问答的形式,运用启发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

四、孔子和柏拉图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异同

孔子和柏拉图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虽然相距百年,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一)两者启发式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从应用形式来看,二者均采用过相同的“问答式”来实施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论语》和《理想国》中,都大量采用这种授课方式来传达他们的教育思想,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说,问答式的授课方式是他们启发式教育思想得以实践的最好形式。

从上课的气氛来讲,二者均重视营造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谈话、聊天的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提问中,得到知识的洗礼。

从课堂的角色来看,二者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从启发的难易来看,二者均注重层次性原则。即对问题的回答都是有简单到复杂,有容易到困难,遵循着一种能够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两者启发式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虽然两人都倡导启发式教学方法,但因二者的受教育背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个体认识世界的角度和价值观的不同,二者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孔子信仰唯心主义,相信天命,认为人“生而知之者”,但又重视“学而知之”。所以孔子的启发式诱导是为了使学生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告诸往而知来者”。

柏拉图也信仰唯心主义,但他启发式教育思想是源于他的哲学立场。因为,他更多的是从哲学的层面去看待教育,分析教育。所以,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往往是被设置在一种理智的困境中,去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孔子则更多的是将学生设置在一种行动的困境中,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

五、结束语

孔子和柏拉图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孰优孰劣,其实区分并无多大意义。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而去孤立的去争辩,不能犯认识论上的机械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我们应该秉着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精神,洋为中用,中西结合,融会贯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更好的体会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精神内涵。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合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10.

[2] 王道俊.教育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232.

[3] 孔丘.论语[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4] 金沛霖.孔子语录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11.

[5] 陈生玺.张居正讲评《论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010-10-16

曹淼孙,男,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G424

A

1007-7111(2010)11-0097-03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子贡柏拉图孔子
要补考的子贡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柏拉图之灵魂观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