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学术期刊文学研究综述

2010-08-15 00:50:16
重庆与世界 2010年11期
关键词: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张 莹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近几年来中国学术期刊文学研究综述

张 莹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文学研究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等期刊为例,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文学研究队伍和研究范围显著扩大,成果倍出,新的热点也越来越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以推进未来我国文学研究健康全面地发展。

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学术期刊

进入 21世纪,我国学者对文学领域的研究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国际学术大背景下稳健发展、硕果累累。笔者以《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等期刊为例,对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上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发现:一是研究队伍和范围不断扩大,有关文学研究的论文明显增多,内容涉及国内外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各个分支;二是新的热点问题多方位纵向深入,如探讨文学传播与接受问题、文化研究问题、与语言学的结合问题,以及中外文学比较研究问题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文学研究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要广大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和解决。

一、近年来国内文学研究概况

(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在针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中,诗词的研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直是古今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对于《诗经》的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视角和观点。如李金善和崔志博的《马瑞临,〈文献通考〉‘诗序’观考论》[1],王双的《新时期 <诗经 >意象研究述评》[2]等。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时代,近年来针对这一时期文学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也层出不穷。如冀秀美的《六朝“清绮”辨析》[3],就是探讨和研究产生于六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之一 ——清绮,对认识六朝文学及相关作家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宋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朝代,也自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传统焦点。然而相对而言,近年来对这一阶段的诗词论文数量没有明显增长,但研究角度更加新颖,范围更加广泛。如夏淑云的《唐诗中的“高”义解诂——兼训“高秋”、“高风”、“高兴”》[4]。这种以词语角度切入的微观视角,是近年来诗词研究的特点之一。还有研究诗人人生经历、背景对诗歌作品影响的文章,如孙彩霞的《略论李白出世入世“两无从”的双重矛盾》[5]。此外,还有从诗歌研究中推断论证史实的学术文章,如左汉林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辩证》[6]。还有潘静的《以诗证佛——王维的佛学“莲”诗论略》[7]将宗教文化与诗学辩证结合对今后相关研究有很好的启迪作用。类似对唐诗的研究,宋词的研究也从意象研究、文化研究、史学等角度切入,如刘崇德、于东新的《论金代完颜皇族词——以胡汉文化融合进程为中心》[8]就是将诗词研究与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近几年来,对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研究,在诗歌、散文、戏曲等各方面都有涉猎,尤以对清词和小说 (尤其是《红楼梦》)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与以往不同的是,“清词研究为近年来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其研究范围已比较全面,既重视对文献的整理,又重视词学理论的探讨”[9]24。如高莹的《论清初词坛对蒋捷 <竹山词

>的受容》[10],吕周聚的《论晚清诗歌的文体建构》[11]等。红学的研究一如既往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相关学术论文也是层出不穷,对这部绝世名著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如罗军的《一部〈红楼梦〉,几多儿女情》[12],张建华的《〈庄子〉的视角转换及〈红楼梦〉的视域整合》[13]等,都从不同的创新角度入手对《红楼梦》进行有理有据的再次解读。

(二)外国文学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国外诗词研究呈现出创新性、综合性、深入性多方位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张鹏飞的《论日本文学“徘谐诗”文化范式的禅学情韵》[14]以松尾芭蕉的诗为例,研究禅宗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富有创新性地将宗教文化与诗词研究完美结合。邓晖和李寅生的《论 <小仓百人一首 >的咏月歌》[15]则以咏月歌为切入点探讨并结合歌美学元素以展现这一富有日本特色的传统诗歌之美。西方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诗作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如对华兹华斯的研究,陈清芳的《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16],汤红的《水仙依然绽放——从 <水仙 >看华兹华斯的生态诗学思想》[17],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诗人诗学理念进行分析阐释。

小说研究是外国文学研究的焦点,相关学术论文数量也是最多的。除了运用传统的小说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近几年还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即将艺术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文学分析相结合并获得了丰硕成果。如杨国华的《一本向‘禁忌’挑战的书——评三岛由纪夫〈禁色〉》[18],兰立亮的《大江健三郎小说语言实验探微》[19],吴思佳的《理解村上春树的另一种方法——音乐》[20],刘青梅的《试论谷崎润一郎作品与〈源氏物语〉间的关联》[21],孙靖的《人伦扭曲的双重悲剧:以凯瑟琳为中心》[22]等。

戏剧研究的比重明显小于小说,近年来的研究还是以传统的美国戏剧为主,在作者和作品范围方面并未有太大突破,但是在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却有创新和开拓。如对尤金·奥尼尔的研究近年来有侯靖靖的《17年间 (1949—1966)奥尼尔戏剧在中国译界的“缺席”研究》[23],田俊武﹑唐博的《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杀妻情结》[24]等。

二、近几年来文学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在我国学者充满热情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近年来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外国文学的研究中呈现了可喜的新局面,一些新的热点问题受到了集中关注和广泛讨论,主要表现在以下 4个方面:

(一)文学传播与接受

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早在 20世纪 80年代就随着西方美学和传播学的传入而兴起,虽然在文学研究领域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近几年的发展尤为迅速并取得了不少实绩。具体表现有:“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发表的相关论文逐渐增多;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如古代文学传播理论研究,各类文体传播研究,作家作品、别集传播研究,总集传播研究,流派、题材传播研究,断代文学传播研究和古代文学区域传播研究等。”[25]94如李世前、李朝运的《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修改传播现象探析》[26],白贵、高献红的《西昆体诗之传播与接受》[27]等。

(二)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是 20世纪 90年代在西方学术与人文思潮影响下兴起的。这一理论对我国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宗教信仰、道德伦理、音乐美术、传统习俗等诸多方面,所以文化研究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视野,传统的以文论论文论的做法不利于向广度和深度探索和发展,而文化研究不失为新世纪文学研究发展的新契机。近几年来将文化研究融入文学文本中的学术著作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如谭洁的《关于“四声”与佛经转读关系的研究综述》[28],许朝阳的《虹的中外文化特征类析》[29],师敏的《佛教与日本语言文学关系的研究述评》[30]等。

(三)语言学视角的文学研究

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开始,“语言学转向将语言从工具的附庸地位擢升为本体的存在。这种升腾无疑也带来了文学及其理论和批评的一系列革命,连‘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曾经勿庸置疑的定义也要被重新审视”[31]。作为 20世纪最伟大语言学家之一的雅克布逊认为文学的根本规定性是文学性,而文学性在语言形式之中——语言的运用和修辞的安排。在他学术理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文学和语言是互相依存的有机统一体。在近几年的文学研究中,语言学理论对文学文本的阐释成为学术论文的新亮点。如郭伏良、高娜的《〈日出〉人物性格及相互关系的语用学审视》[32],邓伟的《论五四文学语言空间的开创——兼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关系 》[33],陈慧的《〈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语研究》[34]等。

(四)中外比较研究问题

“比较文学在我国复苏、拓展的 30年,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探索与研究实践方而取得了坚实的成果,在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的反思、研究范式的变革方面,对我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35]参考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式,结合我国特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近几年来学者们在文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邓巨、刘宗全的《论典籍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以《道德经》英译为例》[36],刘象愚的《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37]等。

三﹑当前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非常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并急需解决策略和方法。虽然论文数量明显增多,但是论文质量并不与其成正比。一些研究者为了追求名利,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出现一些肤浅、空泛的论文。还有更加恶劣的情况,诸如抄袭现象屡禁不止。此外,有些研究者盲目更风,追求热点,却忽视了深入的研究和夯实自身的基本功,从而也导致论文质量的下降。再有就是一些学者在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时,由于自身基础知识所限,缺乏对其他学科的科学认识,这就使得论文的深度差强人意而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对于未来文学研究,广大研究者应更加注重自身基本功的夯实,深入学习理论著作,不是盲目地、急功近利地赶论文,而是写出自己真正的心得体会、研究成果。对于所谓的“热点问题”,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无论是传统理论还是新热点,都要一视同仁地看待,关键是要有自己新颖、创新的切入点和思维角度。

总结近几年来我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对其未来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指导性作用。资深学者们勤恳的耕耘和稳健的奠基,新生代文学研究者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这一切都势必为我国的文学研究创造出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1] 李金善,崔志博.马瑞临《文献通考》“诗序”观考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 王双.新时期《诗经》意象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 冀秀美.六朝“清绮”辨析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 夏淑云.唐诗中的“高”义解诂——兼训“高秋”、“高风”、“高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5] 孙彩霞.略论李白出世入世“两无从”的双重矛盾[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 左汉林.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辩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7] 潘静.以诗证佛——王维的佛学“莲”诗论略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8] 刘崇德,于东新.论金代完颜皇族词——以胡汉文化融合进程为中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9] 祁国宏,许结.2006年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评述[J].文史哲,2007(6).

[10]高莹.论清初词坛对蒋捷《竹山词》的受容[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1]吕周聚.论晚清诗歌的文体建构[J].齐鲁学刊,2010 (2).

[12]罗军.一部《红楼梦》,几多儿女情[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1).

[13]张建华.《庄子》的视角转换及《红楼梦》的视域整合[J].牡丹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4]张鹏飞.论日本文学“徘谐诗”文化范式的禅学情韵[J].日本问题研究,2009(1).

[15]邓晖,李寅生.论《小仓百人一首》的咏月歌[J].日本问题研究,2009(1).

[16]陈清芳.论华兹华斯的“快乐”诗学及其伦理内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7]汤红.水仙依然绽放——从《水仙》看华兹华斯的生态诗学思想[J].牡丹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7).

[18]杨国华.一本向‘禁忌’挑战的书——评三岛由纪夫《禁色》[J].日本问题研究,2009(4).

[19]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语言实验探微[J].日本问题研究,2009(3).

[20]吴思佳.理解村上春树的另一种方法——音乐[J].日本问题研究,2009(3).

[21]刘青梅.试论谷崎润一郎作品与《源氏物语》间的关联[J].日本问题研究,2009(2).

[22]孙靖.人伦扭曲的双重悲剧:以凯瑟琳为中心 [J].外国文学研究,2010(1).

[23]侯靖靖.17年间 (1949—1966)奥尼尔戏剧在中国译界的“缺席”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24]田俊武,唐博.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杀妻情结[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8).

[25]方学森.近五年 (2002-2006)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8(6).

[26]李世前,李朝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修改传播现象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7]白贵,高献红.西昆体诗之传播与接受[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8]谭洁.关于“四声”与佛经转读关系的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9]许朝阳.虹的中外文化特征类析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0]师敏.佛教与日本语言文学关系的研究述评[J].日本问题研究,2009(4).

[31]吴昊.语境意识的崛起——语言学转向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一种影响 [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5(1).

[32]郭伏良,高娜.《日出》人物性格及相互关系的语用学审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3]邓伟.论五四文学语言空间的开创——兼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4]陈慧.《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语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5]葛桂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30年[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6]邓巨,刘宗全.论典籍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以《道德经》英译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7]刘象愚.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J].北京大学学报, 2008(3).

[38]郭秀媛,齐园.后殖民姿态下的混杂性书写——拉什迪笔下的女性形象[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9]赵林涛,何东,高新文.次韵唱和探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40]赵险峰,王静.东汉时期燕赵文人的思想文化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1]周忠新,王梦.陌生化的手法,另类的意象——邓恩的玄学派艳情诗《上升的太阳》赏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010-10-15

张莹(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I206;I106

A

1007-7111(2010)11-0073-03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赵浩岳作品
大观(2022年7期)2022-08-18 13:42:24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
中国测试(2021年4期)2021-07-16 07:49:32
致敬学报40年
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招生现状分析
人间(2015年11期)2016-01-09 13:12:58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