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海
(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 山东 青岛 266105)
编修村志需要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
刘文海
(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 山东 青岛 266105)
为真实地记录村庄从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村庄向社区转变的历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为留住历史,不忘先辈,青岛市崂山区启动了“村村修志工程”。这一工程得到干部和村民们积极响应,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就村志编修中存在的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供同仁借鉴和指正。
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存在重视图书室和文化大院等硬件设施建设,而对村志编修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少数社区的两委成员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修志不仅不挣钱,还费力花钱,不如搞经济项目,效益来的短平快;有的感到修村志难度大、不好写,等等。
事实上,村志汇集了社区各方面的重要史料,充满着乡土气息,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其价值不可低估,理应引起高度关注。
1.对于多数社区来说,历史上从没开展过村志编修,很多宝贵的村史资料只是存在于老人的记忆和世世代代村民的口传之中。如果不及时将这些历史资料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资料很可能失传,成为各村后代人永远的遗憾。通过编修村志,全面、系统地记载社区的历史和现状,留下一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村民、村事实录,为后人保存一份珍贵历史资料,其“存史”价值随时代推进将会显现。
2.村志是社区的百科全书,它记载社区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详实记载社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建置沿革、村民村事、经济兴衰,从自然环境到人文活动,从政治生活到经济活动等各方面的情况均作全方位、多视角的反映,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村志不但能成为社区领导者重要的决策参考书,而且居民通过阅读村志,能够明确社区发展的曲折历程,更加坚定地拥护党和国家目前在农村的各条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3.村志是社区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所记的村民、村事是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事例,这里有政治生活、经济活动、文化娱乐情景,居民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村志以其特别生动翔实的材料为居民提供了热爱家乡的生动教材,能够正确而又适度地调动人们恋乡恋地情结,既可教育今人,又可启迪后代,教育效果显著。
4.通过发行村志,不但可以流传本村本乡,还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社区的历史与现状,从而宣传社区的优势,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打下基础,为社区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1.社区能否启动村志编修工作,关键在干部。而社区干部能否作出编修村志的决策,又取决于他们对修志工作的认识水平。区、街道级的史志工作机构,必须在社区干部中广泛深入宣传村志编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社区干部对村志编修工作的高度重视。借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颁布施行的浩荡东风,在全区、街道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在全区、街道上下营造宣传贯彻两个《条例》的浓厚气氛。通过召开全区史志工作会议,并邀有条件开展村志工作的村居党支部书记参加。由分管区志工作的区领导对开创全区史志工作新局面特别是开展村志编修等基层修志工作作深入动员,使区史志工作会议直接动员到村干部。
2.推动村志编修工作全面开展,必须首先从点上抓起,分层次抓出几个典型,找出村志编修中共性的问题,摸索出经验在面上推广,使社区的村志编修工作少走弯路。同时,典型社区编写出村志对其他社区能起到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从而推动村志编修工作全面开花。
3.从区史志办选派有经验的人员,集中优势兵力对点上的村志编修工作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从人才选拔、篇目设计、召开动员会到搜集资料、分工编纂、形成初稿、召开评议会、修改定稿等各个环节,区史志办人员都是全程参与,进行现场指导。这样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村志编修工作,编出典型精品村志,供面上学习仿效,进而将经验在全区推广。
村志编修的组织者是村干部。由于多数村干部对史志编修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所以村志编修特别需要专业史志工作人员的指导。
1.人才关。选聘人才是编修村志极其重要的工作。史志部门首先应当为村志编修把好人才关,指导村干部做好选聘人才的工作。首先应当考虑从本村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中选聘,特别是乡土作家、退休教师和干部等,这些人熟悉村里的情况,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最适合开展编修村志的工作。如果村里的文人不能胜任,区、街道史志机构就应当主动承担起为村里推荐编辑的责任。区、街道史志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史志编辑人员人才库,面向全区、街道,吸收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热爱村志工作的人员加入到村志编辑人才库中来,并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村志编纂工作水平,为全区、街道、编写志书提供人才保障。根据各修志村居的不同情况,协助村居采用不同方式选聘编辑人员。
2.材料关。丰富翔实的村志内容来源于深入扎实的材料搜集。在村志编修工作中,编辑要重视基础材料搜集工作,采取多种方式搜集材料。不但要利用社区里积累的各种档案,还要充分利用各家各户特别是村里的老人保存的各种历史资料。特别是退下来的老村干部和老先进家中,珍藏着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很有采用价值。不但要搜集文字资料,还要大量采用照片,特别是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反映村庄发生的变迁。不但要搜集成型的文字、实物和照片,还要采用口述记录。社区里的老人是村里许多大事要事的见证者,但他们文字水平不高,对有记载意义的事件记在心中却不能写。编辑人员应当通过召开座谈会、家访等形式让老人们把村里的事情讲出来,并当场做好记录,以口述记录的形式将村里的事件记载到村志中,这样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编辑关。与其他志书相比,村志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村志应当更加贴近百姓,更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可信、可读、可传。在村志编修中,要详个性,略共性。在体例、框架、篇目、内容等诸方面,不要照抄照搬其他志书的做法,而是要突出社区的特色,优化篇目,简化层次。对县、区、乡镇、街道志已经写得较多的内容以及历史上按照上级的要求和一个模式开展的各项活动,要略写;而对于村落的规模和变迁,村民姓氏家族的来源和发展,村民的婚姻家庭、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鲜明乡土特色的内容要详写。要重视对普通人的记载。编修村志首先是要给村民看,村民是村志的主要读者。多数村民不但想从村志中看到村中的名人和能人,还想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家庭跃然书上。我们应当满足多数村民对村志的这一愿望,不但要记录村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还要以表格等形式尽可能地把每个普通村民家庭和村民的基本情况录入村志之中。这样,我们的村志就能表现出强烈的亲和力。在文体和文字方面,要生动活泼,不拘一格,避免照抄照搬其他志书严肃枯燥的文风。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村志也不例外。但对于村志来说,保持资料性并不排斥资料的可读性。村民是村志的最大读者群,他们不喜欢看枯燥乏味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持村志资料性、严谨性的同时把社区历史上有记录价值的事情写得生动活泼一些。要大力提倡村志在记述社区历史事件时大量采用当事人回忆录和当事人的口述记录,并以村中长者口述记录的形式详细记载流传已久的村中历史人物的“名人轶事”。
1.史志部门首先应争取当地行政主要领导的支持,例如区史志办要撰写《关于开展村村修志工程的建议》,请上级领导批示办理。
2.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把编修村志列入街道和村干部干部考核范围,赋予分值。在区和街道村志工作会议上,进行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落实,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从行政上加大推进力度。街道办事处与街道史志办和社区签订承编责任书,完成情况列入单位业绩考核,工作结束时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3.村(居)两委要把编纂村志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专题召开会议研究,党政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成立修志办公室,抽调工作认真、文字功底好的同志,组成编写小组,腾出办公地点,配备电脑,拨出资金,为编修村志创造良好的环境。关心修志工作者,积极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政治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问题,使他们安心修志。
4.编写村志的各项工作经费要村(居)列入财政预算,由两委牵头解决,并按《村志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奖惩。出版资金有困难的,也可采取村集体自筹一点、办事处(乡镇政府)扶持一点、区政府奖励一点、全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解决。通过众人集资或争取社会赞助,解决印刷资金问题。
1.要突破村域界限,通过招、聘、借等形式,配备精良的编修人员。健全编纂委员会,选聘得力主笔,组成专职编撰班子,实行主笔、主编责任制,确保修志任务顺利完成。
2.要主动争取上级史志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向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汇报请示,让他们了解村志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努力工作,争多出精品村志,从而赢得领导和村民对修志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3.要按编纂流程先后次序,力求量化、细化,强化可操作性,从撰稿、编辑、分纂、总纂、编审、校对等各个环节,明确职责,一环扣一环,保质、按时完成编修出版任务;要在质量上下功夫,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资料、分类、要素、体例、行文、创新、出版等每个环节,都要从严把关,以确保村志质量。
4.要突出特色,在发凡起例时,要灵活、宽松,篇目设计别开生面,内容选择要以当代资料和微观资料为主,人文为主体,民情占首位。改革开放是重点,注意反映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三个突出”:一是要突出农村特色,强调农村是以宗族为基础发展繁衍起来的,是从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的这个事实。二是要突出村域特色,这是关键所在。每村有主业、每村有特色。力求一村一策,一村一特。三是突出村庄的主要变化。
1.资料要真实。修志要用事实讲话,如果把一些不准确的资料收入村志,有志不如无志。在资料搜集与编写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两个依靠两个保证”。一要靠广大村民,保证真实性。“村志”的直接读者是村民,村民是本村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村民最关心村志的内容有无漏缺,是否属实,村志应尽量达到村民满意,获得村民的承认。二要靠上级业务指导,保证体例完备、“三关”无误。村级修志在业务指导、行业管理上必须做到“三上三下”:即村志编修之前要先上报工作方案及篇目,区、街道史志主管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初稿完成后要上报,审核志体与写作工艺;送审稿形成后,要上报区史志办统一把好“三关”,批复出版。
2.纲目要全面。通过地理资源、民族人口、姓氏谱牒、政治经济、习俗、生活、婚姻家庭社会、节日、社会民风、饮食、文化艺术、教育、医药、体育、宗教信仰、禁忌、人物、艺文等记叙表述后,展示村庄的“自然、历史、族姓渊源、民族习俗、地方风物、生产劳动、经济生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在和外部情景。
3.内容要乡土化。村志立足于村,言乡土史,讲乡土事,记乡土情。生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故对农业与林业以及生活等方面,记叙详尽,立足乡土。
4.语言要简洁。文字精炼,叙述得当,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5.会议要开好。一是开好座谈会。通过座谈辅导,使编修人员学会如何收集资料与掌握利用资料,克服不敢写、不会写的思想,尽快进入角色。二是开好经验交流会。通过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鼓励先进、督促后进,推进工作进展。三是开好汇报会。针对汇报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意见。
1.写好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后,国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农村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出租、转让,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耕作制度,作物栽培的变革等,给农民带来了富裕。这些是共性的,但各个村发展不一样,要着重写出个性。特别要写好“股份经济合作社”这一新生事物。
2.写好人口流动。农村的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一大资源,农村是劳务输出的单位,现在有很多村变成空心村,在编写村志时对外出打工的人数、路线、分布、职业、经济收益以及对客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均应立目记述,从而反映该村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
对外来劳力大批进入的村,在编志中也要设目或节进行记述,这是市场经济上的人口流动,在记述中要写明外来人口数量的变化、籍贯、分布、职业类型、劳资情况、生活情况、治安管理等。
3.写好宗族家族。旧的宗法制和宗族势力,解放后土地改革时已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以后,人民公社体制没有了,农村很多旧的势力复活。家族、宗族活动频繁。有的把宗族、家族关系整合成新的合作体系,有的把家族关系引进新的合作体系,有的使家族关系成为再合作的基础之一。如有不少企业、公司是由家族组织起来积累资金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这种家族新的经济组合带动了一个家族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改革开放中让家族扮演新的角色,进行创造性的再利用,为此,对宗族问题在编写村志时,不要采取简单办法,要作科学分析,进行实事求是地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