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元镇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专家论谈】
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
卢元镇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中国武术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欲发展就必须要造就、生成一个适宜的文化形态。武术不仅仅属于体育,更不仅仅属于竞技体育,尤其不属于行政垄断体制管制下的、以“金牌至上”为理念的竞技体育。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超意识形态的社会力量,是任何人不能驾驭、统制的,武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用西方竞技体育的目标和方法去辖制它、推动它,往往适得其反。
武术 竞技化 体育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武术忽而备受欢迎,忽而饱尝骂名,苦于徘徊。以往的几十年中,在“民族”与“传统”两面大纛下,中国武术则备受学界关注,但现行体育体制在是否接纳它,以及如何接纳它等问题上一直存疑,在高度政治化的中国竞技体育棋局中,它一直处在边路“小卒”的位置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中国武术突然受到推崇,这种意外的获宠,事出有因,其一,迫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柔道、1988年汉城奥运会跆拳道的入选给中国反衬出了政治压力;其二,武术一旦进入奥运会,我们将毫无悬念地收入多枚金牌,为“奥运战略”更添光彩。但事与愿违,中国武术被国际奥委会封杀于门外。而与北京奥运会唱对台戏的那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遭遇冷落,甚或可以说是频遭批评与奚落。
痛定思痛。走政治的捷径被堵塞,便调头转向经济,一时间各种擂台赛、争霸赛风起云涌,各路媒体推波助澜,收视率在不断攀升,而对武术的忧虑也随之加深。到底中国武术是什么?它要向何处去?不仅成为武术专家的疑问,也成为坊间讨论的话题。此时,一条消息引人关注,据《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载,2009年7月9日至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召开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研讨会,关于武术定义的研讨得出了初步答案,其具体表述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为此,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证实,上述新定义已报中国武术研究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认定。
读到这条发自官方的学术新闻,半喜半忧。喜的是终于对武术的性质有了一个基本的确认,对武术的范围有了一个大致的圈定;而忧的是这本属学术讨论的问题急不可耐地用“钦定”、“圣裁”的方式固化,再次流露出文化专制主义的色彩,将来难免受到质疑,更有堵塞言路之嫌。
中国武术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我们称它为“文化丛体”,是因为它以多个触角与哲学、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竞技、娱乐、休闲、民俗等相关联,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它不仅仅属于体育。体育部门对它的定义只能算是其中一家之言。
称它具有“多元的”性质,不仅在于它在套路、格斗、功法上具有不同演练形式,而且它具有多式拳种,不同于柔道、跆拳道、泰拳这些单一拳种;此外,武术还有品质各异的门派和渊源区隔的流派,而每一种门派和流派都由自己的主张,以及相应的文化、哲学或宗教背景。这是中国武术与西方的运动(Sports)的本质区别,虽然同样都是以身体的“物理运动”为外部形态。
中国武术欲发展就必须要造就、生成一个适宜的文化形态。既然把它确定在“体育”范畴内,就必须为它设计出路,也就是体育竞赛的方式做出规制。然而现行的无论是套路比赛,还是散打较量,都遇到了难言的麻烦。先说说套路比赛。武术定义中有“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一语,套路比赛虽也含有技击的成分,但这种技击则是对假象之敌的虚拟技击,或是虚拟攻防的连贯性组合。在套路的对练项目中,也不过是排练好的假性技击,如有闪失击中“对手”(实为同伴),反倒扣分,成为技击的悖论。
于是,套路比赛另辟蹊径,趋向高难动作的追求,以提高观赏性和“区分度”。在与竞技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花样游泳、花样滑冰、雪上自由滑空中技巧等项目靠拢比肩的过程中,完全丧失了武术的技击本原,在这些唯美主义与性感为主导的运动项目诱导下,武术被沦为拳家历来所不齿的花拳绣腿。今天,当武术比赛也不得不为“三周跳”,“四周跳”争论不休,当太极拳也要为腾空高度、落地稳定性,设计出高难动作而绞尽脑汁的时候,武术走进了迷途;当中国武术奉西方竞技体育的审美观、价值观为圭臬,削足适履、东施效颦的时候,武术便丧失了自己,步入困境。从这个意义而言,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武术的外行们——对武术的排斥和拒绝,恰恰拯救了武术,至少说明了他们认为武术应该回归自己的发展道路。不然,中国武术几乎成了4枚奥运会金牌的牺牲品。
再说说散打比赛。散打是符合武术“技击”定义的,应属题中之议。但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或因其历史悠久,变化多端;或因其地域辽阔,千差万别;或因其内涵奥秘,高深莫测;或因其周延模糊,无边无沿;或因其门户林立,流派丛生,面对这样一具令人生畏的文化丛体,难以找到一个可以公认并共享的技击方式和“弹着点”。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可踢,可踹、可打、可劈、可抡、可摔、可反关节……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其终极理念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于是,用北京话说,就是怎么“招呼”都可以!“散打”散到不拘形式的彻底程度。有些擂台赛简直惨不忍睹,个别选手近乎泼皮野拳,其装束、绰号、言语、礼仪动作俗不可耐。更令人惊怪的是,不少选手不是,也不必经由武术运动出身,无需武术的根底,那么,武术定义所强调的“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一言又如何体现?
用武术的定义考量现行武术的上述两种比赛方式,似乎都有不够周全之处。那么以现代世界竞技文化的几个发展趋势来做比照又如何呢?国外学者总结现代世界竞技文化出现了世俗化与专业化并行的发展方向,理性化指导下的制度化发展模式,以及量化基础上追求公平性的衡量尺度。无庸讳言,当今中国武术竞技化的世俗化不足,而专业化有余;理性化的思维偏弱,而制度化的刚性过强;无法精确量化的结果,为分配金牌、裁判作假预留了足够空间,比赛的公平性多受质疑。可以预言的是,中国武术转身成为国际化竞技文化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不妨跳出画地为牢的体育,换一种思维来想一想。其实,武术不仅仅属于体育,更不仅仅属于竞技体育,尤其不属于行政垄断体制管制下的、以“金牌至上”为理念的竞技体育。武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用西方竞技体育的目标和方法去辖制它、推动它,往往适得其反。在冷兵器时代转向热兵器时代时,武术从军事上剥离下来,这是一次痛苦的过程,与武术同时存在的兵法、权谋、骑术、铠甲等方法和器具在热兵器、电子战时代都逐渐消亡了,而武术因蜕变为文化生存了下来,并会继续赓延下去。作为一种文化,它要通过交流、融合来发展,通过选择、变异来适应,通过认同、自觉来遵循。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超意识形态的社会力量,是任何人不能驾驭、统制的,即使打着“文化大革命”的旗号,以“文化旗手”的名义,统统枉然。中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武术文化,也概莫能外。
我时常对两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一组是中国当代的武术家为什么常成功于海外,得意于艺术领域,如李小龙,成龙?为什么大陆的武打影视片要邀请海外的武打动作设计师?为什么电影“熊猫功夫”出品在美国,热捧在中国?难道生长于武术发源地的本土武术家关于武术的创造力已丧失殆尽了吗?他们关于武术的想象力是被一种什么力量扼杀掉了呢?
第二组问题是,我们除了用武术谋求金牌,赢得欢呼和尖叫,是不是还应为武术文化的繁荣增添点什么?为什么把武术特点鲜明的中国式摔跤排除于武术之外,革除于全运会之外?而法国人却那么看重它,替我们并把它推向了世界,那么,我们对待武术的理性化到哪里去了?
1980 年,著名电影演员赵丹临终前以富有思想性的方式向世人话别,他说:“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他这声哀号中的真理性被“文革”余风压了下去,但以后30年文艺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与成果终于验证了这句名言。在此,我想借用赵丹先生这句话,说:管得太具体,武术同样没希望。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对当时的虚浮奢靡之风写下过这样的千古名句:“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愿当今的中国武术不要也在一体悉尊中化作障泥,不要因过度功利而障目。
还中国武术的发展一个理智而宽松的环境罢!
让武术园地永远百花齐放!
愿中国草长莺飞的武术园地也插起一块妇孺皆知的告示牌:
小草青青,足下留情。
On the Delimma of Chinese Wushu's Competitive Development
Lu Yuanzh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Chinese Wushu is one of branches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multiplied subcultures together.If we want to develop it,we must form a appropriate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it.Wushu not only belongs to P.E.,but belongs to competitive sport,especially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which is controled by the gold-medal centred concept and controled by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As a kind of super-ideologic social power,national culture will not by controled and ruled by any authority,and Wushu has its own developing rule,and if we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with the methods and means,we may get a ruslt which betray our original intention.
Wushu competitive development P.E.
G85
A
1004—5643(2010)03—0001—02
卢元镇(1 9 4 2~),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