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甘肃地方传统文化品牌
——兼论通备武学发展演变轨迹

2010-08-15 00:50张飞虎张飞鹏
武术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武学甘肃武术

张飞虎张飞鹏

(1.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46;2.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透视甘肃地方传统文化品牌
——兼论通备武学发展演变轨迹

张飞虎1张飞鹏2

(1.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46;2.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骛近百年的武术文化流派——“马氏通备武学”,它和“兰州牛肉面”、“‘丝路花雨’及续集‘大梦敦煌’”、《读者》杂志共同构成甘肃的四大拳头文化品牌。改革开放以来,马氏通备武学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造福人类,将武术文化的种子传播全球,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奇特的世界武术文化现象。文章以对通备武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主线,从通备武学的概况入手,对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作了综合、系统、全面阐述,旨在让全社会深层次了解通备武学,挖掘和创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宗旨的“通备”内涵,使之在和谐社会中更显神韵。

武术 文化 通备武学 演变轨迹

西北,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古代东方文化的摇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甘肃地处西北的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正是这一自然历史现实孕育出了许多光辉而灿烂的地方传统文化。一百年多来发端于河北(沧州)、扎根于甘肃、风行于全国、震动国际武坛的“马氏通备武艺”,它以其博奥宏远的哲理和精深完美的技术和功法,哺育和砺练了一代代热爱生命、向往幸福的广大爱好者。一百多年来,不但为西北人民陶冶性情、磨炼意志、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丰富生活等提供了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手段,还作为甘肃的体育拳头品牌频频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各类武术竞技场上,为甘肃和祖国争得了无尚荣誉。借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的东风,笔者以自己对通备武学认识和理解,就通备武学的发展轨迹作一些粗浅的探究和梳理。

1 通备武学概况

“通备武学”是融通兼备的武术体系,在拳法上主要吸收了劈挂、八极、戳脚、翻子四大部类及螳螂、太祖等传统拳法的精粹,以“通备劲”为核心贯通熔铸形成的一种长短相兼、刚柔相济的武术文化流派,它既包含古典武艺内容,又吸收了大量现代体育(武术)内容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融通古今,兼备内外。它的理论基础是“通备”,它的技术核心是“通备劲”,它的宗旨理念是“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拳理)象(形势)会通,体(健体)用(实战)俱备”,它是中国传统武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1.1 理论基础——通备学说

“通者,通达也。非神而不能通,非化而不能达;神化之功,方得通达之妙。备者,备用也。备为概之全体,用为动之总旨。得其全体之宗旨,通达之神化,方应通备之名。知善之至妙而不虚耳。”通备武学的中心思想突出一个“变”字,“变”既“博采众长、发展创新”之意。通备武学的传习者始终遵循清初起源于河北的颜(习斋)、李(恕谷)学派文武兼能、全面发展的武术思想,在生活实践中主张精神与形体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倡导强身与防身,文事与武事的结合,修身炼心和陶冶性情的高度统一,最后达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文通武备,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

1.2 技术核心——通备劲

通备劲就是按照六合(内三合和外三合)八法(拳、掌、肘、肩、胯、膝、足、头)的原理,在练习中人体躯干一系列劲道高度统一、协调的综合表达,这种高度协调的劲叫“整劲”,而这种“整劲”就是“通备劲”。它分上、中、下三盘劲道,上盘为“劈挂劲”和“滚勒劲”,中盘的“吞吐劲”和“开合劲”,下盘为“拧转劲”和“辘轳劲”;归纳总结为十六个字,即“:大开大合、猛起硬落、辘轳反扯、如珠走盘”。通备劲讲求一切力量的使用要通畅、通舒、圆通,要有通透感,要使练习者深刻感受到痛快淋漓。在实用技法上,它表现为以最大力量(优势兵力)、以最快速度(神速)一股脑(全面彻底)力达对方最薄弱的部位。通备劲要求在练习中躯干如弓、四肢如箭,上下肢任何打击手段必须在躯干的一张一弛中击发出去。把身体躯干用弓作比喻,重点在三个地方(上端为颈椎,下端为尾椎,中为腰),中轴的运转(前俯、后仰、大开、大合)带动四肢的运动,在练习中要求做到含胸拔背,拧腰切胯,溜肩合腕,双臂交错,纵横相兼,力贯膀臂。

1.3 宗旨理念——“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

通神达化,是指修炼通备武艺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也可视为武学爱好者在练功实践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即达到融会贯通、随心所欲的“化境”。通者,通达也。非神而不能通,非化而不能达;神化之功,方得通达之妙;“备万贯一”,是指融会贯通的效应,可以理解为重加熔铸,由博返约,唯精唯一。备者,备用也。备为概之全体,用为动之总旨;“贯一”就是孔子的“吾道以一贯之”的意思。“理象会通”,理,拳理;象,拳势。拳理和拳势要融会贯通。“体用俱备”,体,身体;用,招法。强调达到强身、育心和技击、防身的多重作用。得其全体之宗旨,通达之神化,方应通备之名,知善之至妙而不虚耳。在通备的宗旨理念体系中,“备万贯一”是基础和前提,“通神达化”是目标和境界,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这个理念中“,通神达化,备万贯一”是广义的、抽象的“,理象会通,体用具备”是狭义的、具体的。

1.4 核心内容

通备武学分为长拳、短打两大类型,包括劈挂、八极、翻子、戳脚四个支系。通备大架子为其母拳,劈挂拳一路、二路、三路、四路以及溜脚架子、十路弹腿等是通备武学的原有内容;八极、翻子、戳脚、螳螂、太祖九手等招法和相关的长、短、双、软等器械内容则是通备武学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科学吸收其它门派精华,经过几代通备武学大师的扬弃、熔铸、心悟、染化和加工,而成为有其原形影子但在技法上精于原形、在形体上美于原形、在速度上快于原形、在劲道上猛于原形的通备武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2.1 通备武学发展渊源

据清代《通臂拳谱》载,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拳家费大环创通臂拳五路,并作《通臂拳论》篇时,简要的阐述了以“通备”二字为立义之本的拳法理论。这是目前所知关于通备拳的最早出处。在中国有三个音同而意不同的三个字,即“臂”、“背”、“备”,一个是胳膊的臂,一个是脊背的背,一个是准备的备,“通备武艺”是准备的备。费大环还提出了外传通臂,内传通备。至清代道光、咸丰之际,曾为沧县教谕的潘文学,在盐山书院分文武两科教授,传授通备拳法、器械,遵循清初学者颜习斋、李恕谷文通武备的学说,传播以“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要旨的通备拳理论,得其艺者甚众,盐山李云标等人最为突出,但潘文学以通备学说为不传之学,故李云标恪守家法,内崇通备而外称通臂。因此,河北沧县、盐山县一带多以李云标所传拳法与当地通臂拳混为一谈。清光绪年间,沧县马凤图从李云标的衣钵传人黄林彪得通备拳真谛,黄氏曾遗受马凤图,自彼开始当明确宣称“通备”,以区别其它名同实异的通臂拳。1909年,中华武士会在天津创立时,马风图宗师正式宣布“通备”名号,并将《通备释义》榜示于大众。

2.2 通备武学发展轨迹

通备武学发展史上曾有过多次大面积、跨地域的武术文化交流,在不断交流中通备武学的历代倡导者始终把弘扬爱国主义、崇德尚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必修内容,教育和砺练一代又一代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武学爱好者。同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涌现出许多可歌可颂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为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通过广泛的跨地域交流,达到各拳种之间的交融,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通备武学的内容,还加快了通备武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从一代宗师潘文学倡导通备学说以来,通备武学的代表人物李云表开始大面积的传播通备的理论和功法,在广泛地交流和交融中收服桃园门的代表人物黄林彪,把通备武学的接力棒交其手中,这是通备武学在初期发展阶段大交流的结果。随后在黄林彪的晚年,他把数十年积累的通备武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悉数传与天资聪慧、体质强健的河北沧县人马凤图。此后青年时期的马凤图先生遵守师命,打破门户之见,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一边苦心操练通备劈挂,一边潜心学习流传在沧州的八极拳;成年时期在不断地交流中成功地把翻子、戳脚、螳螂、太祖等不同风格的优秀拳种纳入到通备武学体系中,使之达到与武艺上的长(劈挂的长与远)短(八极的短与刚)快(翻子的快速与翻转)猛(戳脚的暴烈与多变)等不同流派、不同风格拳种的有机结合。在通备武学发展交流史上,马凤图、马英图二位宗师是集大成者,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传承作用。在他们长达七十多年的研武悟武倡武的岁月中,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在神州大地处处播下了通备武学的种子。

2.2.1 通备武学体系的初创形成期

1911年以前,通备宗师马凤图在家乡沧州已系统地学习了劈挂、八极的拳械内容,荟集二门艺业于一身;民国初年他又带二弟马英图上东北从事教育工作,在沈阳结识了德高望重的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杨俊峰等重量级关外武术名家,由于志趣和爱好相同,结为金兰之好,建立“换艺”关系,他向郝、程等人学习翻子、戳脚和螳螂九手等拳、械,又给郝、程等人传授了劈挂、八极和陆合大枪等拳、械,这是中国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跨地域的传统武艺大交流。之后,马凤图先生还多次游历湘、鄂、赣、闽、浙、皖等省份,深入考察南方民间武艺保存下来的明清短打拳法和死把棍、梭标、铁把等,并专门到皖南考察微派陆合大枪与双手刀法的传存流变情况。1926年他带着爱国将领张之江赠与的一把剑和一本《纪效新书》只身“仗剑西行”到西北,深入甘肃、青海广阔的民间,考察西北地区流传的鞭杆、棍、条子等器械发展的状况,对西北棍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把西北棍法的精粹经通备劲同化、染化和吸收,充实到通备武学的体系当中,极大地丰富了通备武学内容和底蕴,使通备武学体系更加充实、完备。在他七十多年的习武研武悟武倡武的生涯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文武兼能的武术精英,最著名的有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王天鹏、边先桥、罗文源、底世礼、陈万智、刘仁、徐雨辰、侯瑞胜、张鸿谋、易绍武等名家,其中:马贤达、徐雨辰、张鸿谋等人199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华武林百杰”,马贤达还被评为“十大武术教授”,1998年又获得中国武术最高段“九段”称号,这在中国武坛(传统武术流派有129个)是不多见的,成为举世瞩目、震动世界的当代武术文化现象。这批精英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把通备武学的种子和精神播向了世界。

2.2.2 通备武学的砺炼检验期

在中央国书馆成立之初,为了大力弘扬国粹,革除传统旧习,检验通备武学的实战效果,达到各流派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交融,马凤图先生经与馆长张之江商议,派二弟马英图到中央国书馆任教。马英图体魄雄健、强勇善斗,在国书馆任教期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门派武林高手不断地进行交流,广泛切磋技艺,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进一步丰富了通备武学的内容和体系。期间还培养了一大批文武兼备的通备武学实用人才,最著名的有曹砚海、马承志、李元智、何福生、牛增华、韩俊元等武术家。在教学之余,并与好友郭长生(武林中称郭燕子)先生在研习劈挂、八极拳法和双手刀法(苗刀)的同时,共同创编了寓枪于棍的“风磨棍”,此后80多年的实践证明,风磨棍和苗刀是古今武艺创新成果的丰碑,已被武术界所公认。

2.2.3 通备武学的扎根实践期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通备武学的主要代表人,马氏四杰(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以及追随者几十年如一日,继承通备武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身体力行,继续倡导各种形式的传统武术文化交流。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在天津举行,作为西北、华北代表团的主要成员,马颖达和马贤达二兄弟参加了最精彩激烈的散打、短兵项目的比赛,最后马贤达获得散打和短兵二个项目的冠军,引起了中国武坛的强烈反响和震动,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闻记录片中,记载下了马氏二兄弟短兵比赛的壮丽场面,有力地宣传了通备武学。通过广泛地交流,成功地把短兵、长兵、击剑、摔跤、散打、拳击等古今优秀的体育成果精华引入到通备武学体系之中,为通备武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长期以来若隐若现的、流传于沧、盐一隅之地的通备武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从理论到技术都体系化了的武坛显学,并迅速传播到国内外。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通备武学已成为大西北,特别是甘肃、陕西、新疆三省传播最广的武术流派之一。解放后,代表甘肃参加全国武术竞赛活动的主要是“通备武学”的通备弟子。民间习练通备武学的爱好者成千上万,是其他拳种无法比拟的。

2.2.4 通备武学的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马氏四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通备武艺的理论和技术功法进行了系统、科学地归纳整理后,制定了“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的长远发展计划。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马氏四杰陆续派出多名通备武学高手远赴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土耳其、韩国等先进国家传授、普及通备武学。30多年来,通备武学凭借自身的优良品质,终于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结果,出现了持续升温的传播热潮,现今,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许多国家都能看到通备武学传习者活跃的英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俄罗斯,接受过通备武学训练,初步掌握通备武学基本套路和技法的超过8000多人,美国3000多人,英国8000多人,日本2000多人,德国500多人,法国4000多人,土耳其1000多人,韩国1000多人,西亚等穆斯林国家2000多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3月法国巴黎举行世界武术节上,来自五大洲的四百多名武林高手角逐“PARIS BERCY”椭圆型综合体育馆,由通备武学团队表演的《通备——运动的艺术,力量的智慧》大型节目,以和谐为主题,尽情地表达出中华传统武术力与美的文化底蕴,最终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为国人争得了巨大荣誉。法国电视四台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了本次比赛;欧洲日报、欧洲时报、空手道、龙杂志等新闻媒体对通备武学这门传统技艺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09年7月,在中国香港举办的香港国际功夫节暨世界中华国术大赛中,通备弟子更是独领风骚、占尽风采。在开幕式上,由通备大家张鸿谋带领的甘肃张家大院代表队通备武学拳法和器械的综合系统全面展示,给与会者无与伦比的文化精神享受,使与会者大饱眼福、大开眼界,而此后几天的比赛中,来自世界14个国家的通备弟子以格外抢眼的表现囊括了绝大多数的奖牌,演绎了一出出武术文化潮中的通备秀,让世人进一步看到了通备武学的博大精深、科学严谨、和谐流畅、体用俱备的文化底蕴。由此,不得不承认,一个立足甘肃的武术流派能够这样大面积的传播,恩惠于全人类,不能不说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3 结语

近百年来,在武术跨地域交流上,通备武学的突出成就,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当代武术文化现象。如果我们从演变轨迹来深究其作为一个“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造福人类”的文化体系而长期流传并发扬光大的深层原因,就会发现,通备武学之所以和甘肃其他三个文化品牌一样誉满全球,主要是因为它们扎根于富有文化基础的大西北,活跃于热爱生活的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有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和积极健康精准的表现方式,它的思想、理念、功法、技术方法符合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它所孕育出的武学大师对中华民族文化都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始终把弘扬爱国主义、崇德尚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学习的必修内容,在技术的发展创新上能打破封建神秘主义色彩,不趋时、不趋势,在继承中“扬弃”,在交流中“交融”,在发展中“创新”,始终能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因此,通备武学是联系之学、发展之学、融会之学、贯通之学、创新之学。

[1]马明达.试论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重构[J].体育文化导刊,2007(6).

[2]马明达.颜李学派与武术——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J].体育学刊,2001(6).

[3]马贤达,邱丕相.体用兼备的劈挂拳[J].武林,1982(9).

[4]郭瑞祥,等.劈挂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吴连枝,等.八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6]康天成.通备拳风行俄罗斯[J].武林,2000(5).

[7]马明达.关于劈挂、八极、翻子和苗刀的谈话日本福昌堂.武术[J].甘肃体育史料专辑,1985.

[8]杨楚民.武术与围墙[J].武林,1999(3).

[9]杨年熙.世界武术节,力与美巧妙结合——通备[N].欧洲日报,2007(3).

[10]马明达.武学探真[M].台北:台湾逸文武术出版社,2003.

[11]张飞虎,张飞鹏.透析甘肃地方传统文化品牌——兼论通备武学宗师马凤图对中国武学的贡献 [J]. 搏击·武术科学,2009(2).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Brand in Gan Su——the History of Tong Bei Kungfu Development

Zhang Feihu1Zhang Feipeng2
(1.Gansu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Lanzhou Gansu 730046;2.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Lanzhou Gansu 730070)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there is a grand school of Wushu,which has been flourishing for almost one hundred years.Together with Beef Noodles of Lanzhou,Silk Road,A Great Dream of Dunhuang,Readers magazine,Tongbei Kongfu Ma Style consist of the four great cultural brands of Gansu.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been carried out,it has develop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nd has a nationwide influence.With its own excellent traits,Tongbei Kongfuhas won praises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It has become an eye-catching harmonious phenomenon of culture today.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study and assimilation of Tongbei Kung Fu 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the paper expounds systematically upon the history of Tong Bei Kung Fu development.The author is aimed at having Tongbei Kungfu known better by the public.The paper applies excavating and innovating the kernel of Tongbei Kungfu which isquot;connec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nothing can obstruct,to be,to be usful and better for fitnessquot;.So that it can benefit the public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Wushu culture Tongbei Kongfu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3—0023—03

1.张飞虎(196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武术技击的教学和训练。

猜你喜欢
武学甘肃武术
中华武术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