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安
(山东省高唐县第一中学,山东 高唐 252800)
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探析
刘治安
(山东省高唐县第一中学,山东 高唐 252800)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认为当前中国民传体育文化在西方外部压力和自身内部问题的双重压力下,出现了文化失落;在世界大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必须超越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才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发展。
体育文化;冲突;融合;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在世界文明大融合的前提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既面临着文化优势的机遇,又不得不正视西方文化所带来的挑战。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就需要把眼光放在整个世界,分析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动因,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取其精华以发展自己,这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东西方体育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最主要的体现是,东方民族传统体育表现为多元化的技术方式,而西方体育大多是一元的,如中国武术“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守中有攻、就势借力”,十分讲究多元化技术的运用,反映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敛,这就形成了以健身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祟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而希腊拳击则注重力量、速度,要求以“强势”的方式战胜对手,表现为较强的“竞技性”。在西方的竞技场上,结果、成绩、名次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价值。所以,其价值取向也是一元的。
由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和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必然会导致诸如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和项目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在东方形成了养生体育、田猎、武舞、剑舞、秋千、风筝、踢毽子等体育活动时,在西方出现了射箭、骑马、跑跳、游泳、划船等竞技性项目比赛。再如,东西方都有“剑”文化,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就招揽一大批善与斗剑剑客的日夜击剑以供观赏,并逐渐成为一种极为残酷的娱乐活动,但是这一活动在中国得不到发展和完善,却走向了以健身和观赏为主的武术套路。而西方则不同,同样的内容,在西方则被改造成为两两相搏的竞赛项目得以延续和发展,并融入奥运的大家庭。
东方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气质、品格和精神的修养,认为身体是精神存在的空地,可以表现人的内在品格,这就是东方传统的重人格的体育价值。东方文化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道论,包括与自然相关的天道,与人相关的人道。而西方不同,作为西方体育文化代表的古希腊文化,其哲学观点是天人相对,若不能征服自然,就会被自然淘汰。在这种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育反映了竞争、冒险等特征。
在世界体育文化中,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他们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体育文化成为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问题日渐成为一个热点。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和运动目的两方面。在价值取向上,东方民族传统体育强调健身、娱乐和集体精神,而西方体育则强调挑战人类的极限和个人表现,由此出现了个人与集体、外向与内敛之间的文化冲突,两者之间都想把对方同化,并接受自己的价值理念,这必然出现你争我夺的文化冲突。在运动目的上,西方体育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即把达到练习者自身以外的社会目的放在首位,为社会群体争“强”“取胜”,而东方则是把己性的目的放在首位,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两者的冲突在于其文化内部深层次的差异。
东西方体育文化之间不仅具有冲突性,也具有融合性,而且这种融合性随着各种关系的不断加强必然会趋于主导地位。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当东方体育文化格局被西方体育文化打破时,便会选择西方语境下体育文化标准的价值参照系。但这在一定程度是为了东方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东方体育的内容,推动了体育的革新,促进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大大推动了世界体育的发展。另外,对于西方体育而言,对东方这种外来的体育文化,也在试图接受和适应,如中国的太极拳在西方国家开展得十分火爆。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平行交流的,他们之间有着其内在的规律,表现为强势文化会向弱势文化流动。在历史的发展中,工业文明的强势性要高于农业文明。因此,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中,西方处于优势。
由于西方工业化文明出现的较早,加上文艺复兴的推波助澜,西方文化在全球文化中一直处于强势地位,整个世界的近代文化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世界蔓延,体育文化亦是如此。西方体育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力量为依托,把持着体育文化交流的主动权,控制着体育文化交流的流向、流速、流量,乃至所传递的体育文化信息的性质,因此,美国学者萨义德认为,在东西方关系格局中,东方始终是个“沉默的他者”,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西方。此外,最为西方体育文化代表的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文化的高位、优等自居,并随着传教会和资本主义扩张,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伴随着民族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体育的国际联系日渐增强,它逐渐超越了政治、宗教、人种和语言的限制使近代西方体育由地域性文化变成了世界性体育文化,并使其他一切体育形态都黯然失色而成为亚体育文化形态。当这一切变成全球化风气后,我们在这种强势的压力下盲目地跟从,削弱自己适应别人,致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受到限制。所以说,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根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完全处于一种“万马齐哨”的“失语”状态。
3.2.1 外部原因 当代世界的开放文化的交融态势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在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众多,可谓朗朗满目,如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瑜伽、日本的柔道、美国的拳击,而很少发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市场上流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竞争力不够强,其他国家的传统体育项目被开发成体育健身运动,在短期内就占据了中国市场。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但在更多程度上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排挤和同化,致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为了适应这种压力“削足适履”,更加破坏了其原生态文化,造成文化失落。
3.2.2 内部原因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体育文化中的失落,除了外部原因以外,也有我们体育自身的原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中一直处于领先,由于近代闭关锁国,使中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一条迂回发展的道路,面对西方的炮火攻击,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中的领先位置,并连带地重新编码了中国文化的心态,赋予中国传统体育以沉重的压力。中国古代并不乏善跑、善跳之人,但因其体育文化强调“以心为本”和身体活动的社会整体功能,否定个人能力的开发和进取,故对单纯的体能性竞技活动不感兴趣,如中国的武术,虽然具有搏击竞技的因素,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竞争性并非主要特征,而是以军事和防身为主要目的存在的;另一方面,武术的门户偏见也限制了其发展,所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落也有它自己的原因。
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我们需要挖掘、整理,同时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加以改造和创新,我们既要使其中的一部分推向世界,以特有的东方文化优势对以西方体育为主流的世界体育给予弥补,又要理智冷静地面对现实。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传播的选择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成为现代奥运的竞技项目。对于西方的体育文化,我们必须以客观的态度,对我们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认真的筛选、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别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方面的选择,一是超越东方传统,不能固守自己的领土,盲目排斥外来体育文化,但也不能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应在中国体育文化特色基础上,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另一方面,对待西方的现代体育文化方面,我们也应该实现另一个超越,让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超过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味的模仿和复制,不仅不能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而且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因此,实现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的融合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方向。
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体育文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涵盖了传统和现代,也涉及到了未来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面对体育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体育文化,坚持以历史为导向,弘扬有生命力和孕育新的体育文化,对传统体育文化做一次系统的整理。另外,还要超越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因为只有超越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才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道。
[1 ]曾于久.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5.
[2] 隋岩.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3):38-42.
[3]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234.
[4] 邓星华. 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3):27-30.
[5] 茹秀英,王揖涛. 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及原因剖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1-5.
G853
A
1674-151X(2010)08-12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8.068
投稿日期:2010-07-25
刘治安(1969 ~),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