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向明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女大学生体育发展策略研究
杨向明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提出相应的措施。
女大学生;体育;发展策略
很多研究都表明,女大学生在体育参与中相对于男大学生处于弱势地位,高校应重视她们在校期间的体育发展以及终身体育的教育,积极探寻女大学生的体育发展策略,更好地满足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促进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为她们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意识属于体育教学的深层层面,是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调查中发现,62.4%的女大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是持积极的态度的,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却只有20.1%,大多数女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却不能很好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针对现代女大学生特有的体育参与观念,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特点,选择适合女大学生的体育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运用科学合理、多样的方法、手段和形式,增加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关系、体育保健与卫生、体育竞赛的欣赏及各项运动的健身作用等方面的内容,摒弃陈旧的体育观念,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体育,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产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
体育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它由知识发展、技能发展和心理发展3方面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目前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是体育教学活动。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更多地是注重对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培养。但恰恰是这两种能力,是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最重要的因素。
调查中发现,有很大部分女大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能力,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知识后的实践运用过程,把传统的教与学的体育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自我锻炼的实践过程中。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体育课教学改革。对女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多具有运动负荷平缓,节奏感强,可徒手进行以及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等特点,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跑步等,而球类项目以其特有的趣味性、游戏性、竞争性和良好的健身价值,也深受女大学生的青睐。根据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体育教学内容,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开设深受女大学生喜欢的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等项目,让女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一到两项体育项目,并能够完整系统的学习,直至自己可以独立进行锻炼。
现代女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18 ~ 22岁青春期阶段,形态发育逐渐缓慢而趋于稳定,是女性的最佳时期。爱美是现代女大学生的第一心理需求,她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容貌、身材和体型美,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时尚。
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教学过程中注重展现体育的运动美、身体美、品质美,改变女大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偏见,激发女大学生对体育美的追求,从而产生学习和掌握这种优美动作的强烈愿望,激发女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女大学生情感细腻、内向、自尊心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情感的感染性作用。例如,对于在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接受能力较差的女大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主动帮助纠正错误动作,反复正确的示范动作,语言表达要亲切和蔼,切不可有厌烦急躁情绪流露,多采用积极的正面鼓励性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消除自卑感,自觉认真地反复练习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技术,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竞赛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特别是参与体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竞赛的内容、方式、方法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可能发挥的效能亦有很大区别。从近年来高校体育竞赛的形式与内容来看,正规化、大型化、专项化的的比赛较多,造成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经常出现“全能选手”或“老面孔”现象,使得原本应属于全体学生的活动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更不会照顾到女大学生的特殊性,甚至取消女子组别。且大多数女大学生不喜欢强度大、激烈的体育项目,而一般学校每年的竞赛计划都是传统项目,比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这大大地遏制了大多数女大学生的参赛热情,不利于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广大学生失去了参与竞赛的机会。
高校开展多项目、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项目上,要注意照顾女大学生的爱好特点,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软式排球等项目的竞赛活动。在形式上,不仅设立单项比赛,还要更多的开展集体项目的竞赛活动,不仅男女分组比赛,也可适当设立混合组的比赛以及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对抗赛。在规模上,不仅有大型的运动会,也要开展更多的小型的单项赛。
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途径有体育课、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含群体竞赛)等,但各个高校将学校体育的重点放在体育课的教学上,并且将体育课、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分割得过于清晰,忽视了3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彼此间的连动作用。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但不是唯一的。高校体育改革仅就体育课其本身进行改革调整是难以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也更难以实现对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培养。因此,体育课的改革与调整应被放置到整个学校体育的宏观中去考虑,并逐渐淡化体育课与运动训练和课外活动的界限,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新体系,即教学空间和时间的开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开放,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体育服务,尤其是女大学生,鼓励她们参与体育俱乐部,鼓励并帮助她们进行体育活动并从中享受体育快乐,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调查表明,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是体育设施不足。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在校人数激增,原本就不足的体育设施资源更加匮乏。这极大地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是限制了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各种需求,各级领导应重视并努力改进学校体育的设施条件。
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人数比例逐年提高,是高校体育改革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她们的体育发展也是检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指标。加强女大学生体育意识、能力的培养,以及为她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切实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各项改革措施,为女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
[1] 宋兰良.女子体育卫生·体育保健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 张中豹等.女大学生体育现状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3] 吴晓芳.关于不同女大学生群体体育理念的比较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5).
[4] 毛苏林等.对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现状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4(3).
G807.4
A
1674-151X(2010)08-08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8.046
投稿日期:2010-06-18
杨向明(1978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