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卉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探析健身气功在残疾人中的开展
陈晓卉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健身气功是在传统导引术和气功的基础上创编的,它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秀传统养生文化,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残疾人体育是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探讨健身气功在残疾人中的开展,以使健身气功能发挥其更大的价值,促进残疾人体育的健康发展。
健身气;残疾人体育;开展
健身气功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又蕴含了医学、美学等传统科学的内核,能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残疾人是社会必须面对的特殊群体,重视残疾人这一特殊人群健身气功的开展,能促进残疾人身心的发展,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功是中华民族养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现行推广的健身气功功法是在传统导引术和气功的基础上创编的。实践、研究证明,健身气功对增强人体脏腑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增强肌体抗衰老能力、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疾病、调节改善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具有积极影响。
作为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公益性健身项目,健身气功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花钱较少,简便易学,深受中老年和体弱多病者的喜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和推动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身气功目前是以站点的模式进行推广,主要对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残疾人进行气功导引运动在中国自古有之,古代就有伸展肢体,对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的记载。中国古代名医运用吐纳、五禽戏、八段锦、各种娱乐活动治疗瘫痪、肢残带来的肌肉萎缩等疾病,都有恢复患者身心功能的事例。如果论及残疾人体育活动的起源与治疗,中国应是开宗始祖,只是因为社会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残疾人这种健身活动没有开展起来。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自身所存在的身体疾患决定了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身心康复。然而,残疾人健身状况并不乐观,在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仍然缺少残疾人健身的器械和方法。而且,目前开展的残疾人体育偏重于竞技,但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都不适合残疾人参加,为残疾人开展的、符合残疾人运动规律的体育活动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得很不够。我国城市社区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主要选择“个人”或“自由组合”两种形式,绝大部分地市一级的残疾人体育健身辅导站、健身协会等管理组织几乎是空白,残疾人极少参加体育健身辅导站或协会组织的健身活动。基层社区、街道为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提供的条件有限,残疾人健身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尽如人意。残疾人家庭收入低,贫困问题也比较突出。大多设施齐备的体育场馆为经营性且收费标准较高, 此类健身消费,绝大多数残疾人的经济能力承受不起。有关研究表明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幅度和量都不大的低消费或无消费的项目,受到残疾人的喜爱。
目前已开展的残疾人运动项目主要是西方的13个竞技项目,拟拓展的项目有6个,而其中却没有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有的学者在高等体育院校开展残疾人运动教育的可行性的研究中对专业设置与残疾人运动的契合中有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唯独没有论及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我们民族自己的、最适合人身心康复的、最优秀的养生、康复保健运动却没有被重视起来,这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属于最需要社会关心、同情、爱护的那部分群众。所以,在残疾人群中推广健身气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依托健身气功站点等相关组织开展残疾人健身气功活动
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把健身气功作为一项广大人民群众增进、改善健康的公益事业进行推广,由政府进行组织和管理,并实施“和谐站点”的工程,而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除以康复保健为主外,另一主要目的是增加社会交往,增添生活的乐趣和生活的信心,促进残疾人与健全人、社会的融合。健身气功的站点模式无形中具备了健身气功在残疾人中的开展的有利条件,所以健身气功能在残疾人中开展更是残疾人迫切需要和健身气功价值的充分体现。
通过当地民政、残联、街道、社区等部门的协商和沟通,与健身气功站点互相建立沟通和交流,吸纳残疾人进行健身气功练习,定期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种健身培训,把残疾人健身气功纳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村镇、社区文化生活中,调动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业余体育生活,同时残疾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庭成员的互相扶助,以家庭为单位持续开展健身气功练习,把残疾人家属组织起来,组成一个小范围的健身气功练习交流团体,为残疾人练习健身气功提供一个良好的练习氛围,提高和巩固残疾人练习健身气功的健身效果。
各级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在残联和残体协下可逐步建立残疾人基层健身气功站点,并将其归于当地健身气功相关部门的管理中,依托他们开展残疾人健身气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对残疾人进行培训,逐渐培养残疾人健身气功社会辅导员,为残疾人健身气功的开展储备师资,从而建立专业的残疾人健身气功社会辅导员队伍组织和管理体系。
3.2 重视高校残疾人健身气功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
健身气功开展以来就开始严格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并进行严格的审查,现在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区县自上而下的规范化的社会指导员队伍,这些经过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全民健身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残疾人中积极开展健身气功运动,加强健身气功在残疾人中的研究无疑是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推动。而目前健身气功的科研和师资培训等工作主要是由高校承担,高校是健身气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掌握着健身气功技术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有的体育类院校已经开设了健身气功的课程,开始进行健身气功专业人才的培养。所以,高校体育的专业设置与残疾人运动的契合中应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健身气功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对专业与残疾人的契合的健身气功方面的有关研究,注重高校人才师资的培养。以志愿服务等的方式进行残疾人健身气功的教学,既有助于残疾人的健身需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健身气功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3.3 加强健身气功的宣传力度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健身气功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中华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健身气功文化的现实价值,深入挖掘健身气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健身气功锻炼追求身心的和谐,注重从人自身的和谐进入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健身气功作为一个特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继承传统气功的基础上,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无论从增强人民体质而言,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言,健身气功都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在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健身需求方面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要积极加强健身气功的宣传,让广大的残疾人参加到健身气功的运动中来,促进残疾人体育和谐的发展。
鉴于残疾人的行动不便,获取健身信息的途径相当闭塞,新闻媒体的实际宣传效果及引起的社会关注力度还十分有限,尤其是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宣传介绍还远远不够。所以,在残疾人中要加强健身气功宣传,把健身气功作为宣传科学生活方式、转变健身养生观念和丰富文化体育活动的载体。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并在相关的残疾人刊物或网络上对健身气功进行宣传介绍,扩大残疾人对它的认识和影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残疾人运用健身气功进行康复健身的意识,并定期举办各种交流展示和比赛活动,让更多的残疾人融入到健身气功健身中来,激发其锻炼身心和融入社会的信心,同时也要在健全人中进行残健融合理念的教育和宣传,促进残疾人与健康人的融合。
健身气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体育项目,是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这正好切合了残疾人身心康复的本质,其现有的站点可以成为残疾人的体育锻炼的依托;健康气功的场地设施要求和消费低有利于在经济状况总体较差的残疾人中开展;其独特的传统思想内核更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推动。所以,通过依托健身气功站点等相关组织,重视高校残疾人健身气功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健身气功的宣传力度等方面来促进健身气功在残疾人中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的现代社会价值。
[ 1 ]王震等.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 J ].体育科学,2005(7):49-52.
[ 2 ]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基本知识导读[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 3 ]王军等.论我国社区体育中残疾人健身模式的构建依据和途径[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16-18.
[ 4 ]梁占锁,冯秀华.影响我国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因素调查分析[ J ].中国特殊教育,2007(12):14-17.
[ 5 ]尹军等.我国城市社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现状的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472-1478.
[ 6 ]孙飙,王爱丰.高等体育院校开展残疾人运动教育的可行性[ J ].中国临床康复,2003(27):3788.
[ 7 ]周 坤,李天珍.残疾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2006(3):49-52.
[ 8 ]张军献.近二十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述评[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105-107.
[ 9 ]张雨沂,晓晨.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2008(4):91-93.
[ 10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 11 ]张云崖等.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现状研究[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6).
[ 12 ]徐成立等.我国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与对策[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82-85.
G852.11
A
1674-151X(2010)04-13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4.066
投稿日期:2010-02-03
陈晓卉,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