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音乐歌舞繁盛探究

2010-08-15 00:42郑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南昌330031
名作欣赏 2010年36期
关键词:歌舞魏晋时期

□郑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南昌 330031)

魏晋南北朝音乐歌舞繁盛探究

□郑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南昌 330031)

魏晋南北朝音乐歌舞特殊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内部以动荡、分裂、割据为特点,按理经济基础摇摇欲坠,为其服务的文化艺术——音乐歌舞也随之凋谢,但事实并非如此,而这一特殊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战乱频繁,人口大量迁徙,带来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融;外族外域音乐不断传入中土,对华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特殊的文化氛围产生特殊的文化现象

由魏晋到梁陈,369年,为封建国家内部分裂及外族扰乱的剧变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以动荡、分裂、割据为特点,固有的经济文化基础破坏殆尽。按理,国家经济危岌欲坠,为其服务的文化艺术——音乐歌舞也随之凋谢,但令人瞠目的是,此时的音乐歌舞艺术却出现了“怪圈”——异常发展和繁盛。面对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不论文学家、史学家抑或音乐歌舞研究者,对此无不发生浓厚兴趣。人们把专注的目光,投向遥远的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天空,仔细观察、研究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试图探出它的奥妙。

二、特殊文化现象的外部特征

1.俗乐活动频繁普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盛行的追求声色娱乐的奢靡风气,使得俗乐活动相当频繁普及。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俗乐,清商乐在强烈的社会需求中得到普及和发展。

(1)俗乐活动频繁首先表现在宫廷,清商乐在宫廷普遍受到热衷与追捧。魏晋统治者几乎都非常喜欢清商乐歌舞表演,曹魏几代更是如此。他们亲手写辞谱曲。曹操有许多诗入乐,如《碣石调·观沧海》、《碣石调·龟虽寿》、《平调·对酒》、《清调·愿登》等,这些作品都是清商乐著名篇章,也是乐伎们经常演唱的乐曲。西晋时期,因为有不少像晋武帝一样的统治者酷爱清商乐歌舞,所以仍然设立“清商署”。宫廷雅乐机构中的官员也都参与过清商乐歌诗的采集和制作,“采旧辞,施用于世,谓之清商三调歌诗”①。东晋十六国时期,尽管处在频繁的战乱中,民不聊生,但一些统治者对享乐的追求、对清商乐的痴迷丝毫没有减退。

(2)俗乐的普及还表现在清商乐作品空前繁多,不仅歌曲数量多、而且品种多。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清商曲辞”题解,记录了由汉魏以来一直传承不绝、至唐代仍保留着的清商曲有63首。这些作品,也是清商署乐官用于教习的歌曲教材。清商乐作品多数为乐府民歌歌词,后又经文人润色加工品种较多。有记载的关于清商乐留存下的作品,《宋书·乐志》中录有清商古乐、华夏正声、江南吴歌、西曲等。

2.琴音乐时尚与流行

琴的出现本来很早,春秋时就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琴觅知音的故事。但是,琴与士人生活关系的密切,琴音乐的成熟,琴音乐流行与时尚,却是在魏晋时期表现更为突出。这一时期,在文士阶层集中出现了一批琴家,琴乐活动成为许多名士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琴乐创作也比两汉时期繁荣,琴家不仅演奏琴曲,而且自创琴曲。

(1)琴乐活动成为文人生活时尚主题。嵇康在《琴赋》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②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说他“乐琴书以消忧”③。陶渊明蓄无弦琴,弦徽不具,每遇朋酒之会,抚而和之,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④(《晋书》本传)的故事,为历代士人传诵。

(2)出现大量的古琴经典名曲、琴学专著。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出现了众多脍炙人口流传很广的琴曲作品,有些经典琴曲、琴歌,长期流传,经久不衰。嵇康在他的《琴赋》中提到的琴曲有《广陵止息》、《流楚窈窕》、《蔡氏五弄》等。最著名的琴曲有《广陵散》、《碣石调·幽兰》、《酒狂》、《梅花三弄》等。在这一时期,还出现有不少琴学专著。如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肖衍的《琴要》、嵇康的《琴赋》等。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琴音乐得到较大发展,鼓琴、学琴成为时尚。名曲、音乐理论在艺术的天空中,如繁星闪烁,璀璨绚丽。

3.音乐美学的反叛情结

魏晋以后,名士们十分不满司马父子的腐朽残暴的统治而崇尚老庄。在文人音乐家中产生了许多抨击礼教,挑战儒家音乐观的音乐思想。魏末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嵇康在他的著作《声无哀乐论》中从自然人性论出发否定纲常名教。其表现在:

(1)主张音乐脱离政治功利。“声无哀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传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他否定了音乐能够表现人的哀乐情感,否认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因而也不能起到有助于政治的作用。“声无哀乐论”肯定音乐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地与政治等同,是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反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批评经学观念,追求个性自由。通过对两汉陈腐经学观念的批判,表现了一种独立的思想意识,在“求自然之理”中追求个人精神解放。他的音乐观,同先秦诸子相比,更具有一种理性的思辨性,比儒家更重视音乐的自然之美。嵇康敢于肯定音乐的美感作用,重视对音乐本身表现手段的研究,不将音乐视为政治的附庸,既是对儒家音乐思想的挑战,也是对经学观念的否定。

三、特殊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国衰微,国家分裂,政治腐败,外族扰乱,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人生蹉跎,在此危机深重的中国,为什么音乐歌舞艺术却异常发展和兴盛呢?造成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各民族人口不断迁徙、交融,同时也带来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1.西北各民族与汉族及外国音乐文化的融合。西北各民族,由于通商或战争等原因,除与汉族往来以外,也有与外国来往的机会,它们的音乐文化长时期不断吸取汉族与外来文化,当时西域的中国部分和中国的西凉地区,都是少数民族、汉族及外国的音乐文化初步融合的中心地带。后来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也同为各族音乐文化和外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交流的平台。

2.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原音乐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域音乐大规模传入中原的时期。古代西域的音乐舞蹈在此时对内地的音乐舞蹈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隋唐燕乐中的龟兹乐、高昌乐,西凉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等乐种,都是在这一时期融入中国音乐的。从现存的记载来看,内容包括歌曲、解曲(器乐曲)、舞曲等音乐作品及其表演,以及乐器演奏法等。

北魏时,因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因而鲜卑族的民间音乐得以向全国推广,西北方的凉州音乐、部分外国音乐也得以进一步的推广。西域地区长期受到外国音乐影响的龟兹音乐,在吕光统治了凉州地区后,又与中原地区的汉族音乐相结合,成为秦汉乐。北魏的太武帝又将“秦汉乐”改称之为《西凉乐》。这样,北魏时期,“西凉乐”在北方流行。此外,北魏还吸收了悦般国鼓舞音乐、少数民族疏勒的音乐以及安国、高丽两个外国音乐。北齐的统治者出身汉族,但据《隋书·音乐志》中记北齐宫廷中既有汉族传统音乐“清乐”,又有西域的“龟兹乐”,还有“西凉乐”。北周统治者出于鲜卑族,惯用鲜卑乐,而在宴飨时,又用高昌乐。

经过北魏、北齐和北周三朝,西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主要有鲜卑、龟兹、疏勒、西凉、高昌、康国等音乐。这些民族音乐,经过了二百多年与汉族音乐长期融合,为以后隋、唐燕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关于南北地区间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西晋末期,相和歌等汉魏音乐随着人口的大规模迁徙由北而南传播,和南方的民间音乐吴歌、西曲融合通称为清商乐,南朝时重新兴盛,而且南朝的宋、齐、梁、陈宫廷都设置了相应的清商乐管理机构。《隋书·音乐志》记南朝陈“及后主嗣位,耽荒于酒,视朝之外,多在宴筵。尤重声乐,遣宫女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酒酣则奏之”。与相和歌比较,清商乐是南北民间音乐的融合,但相和歌以北方音乐为主,清商乐则以南方的民间音乐吴歌、西曲为主。二者各自吸收了对方音乐文化的精华,丰富了本地区音乐的表现形式。南朝的清商乐也流传到北方。北魏统一北方后,把相和歌、清商三调以及吴歌、西曲等,统称为清商乐。北魏及其以后的北齐的音乐机构,除搜集整理一些民间乐歌之外,也都保存了一部分清商乐。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音乐、外来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的大融合是我国隋、唐音乐舞蹈文化走向鼎盛时期的先声。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魏晋南北朝音乐歌舞繁盛的特殊文化现象研究”(YS0914)

郑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音乐史研究。?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猜你喜欢
歌舞魏晋时期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歌舞欢庆“三月三”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歌舞爷爷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