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忠,朱秀萍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首长对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十分重视,在改善老干部医疗保健条件,增加经费标准、深化管理改革等方面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为广大老干部安度晚年、健康长寿提供了重要保障条件[1]。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保健工作的实践,针对当前“两高期”老干部医疗保健现状,谈几点体会。
1.1 基层医疗保健任务越来越重 目前,离休老干部普遍进入“两高期”,平均年龄达 80多岁,大多数存在看不见、听不清、记不牢、坐不住、吃不下、睡不着、走不动等现象,人均患有 6种疾病,主要为恶性肿瘤、糖尿病、脑溢血、肾功能不全等。其中,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在不断增加,恶性疾病逐年增多,慢性退行性疾病率明显增高,住院压床时间拉长和频率增大,“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的老干部也明显增多。老干部的医疗需求呈现多元化、精细化、全方位的特点。干休所处在医疗保健工作的“末端”环节,医护人员不仅要开展正常的诊疗工作,还要完成个性化服务、健康宣教、值班、巡诊等任务,加之人员缺编和外出进修学习等因素,一线的保障力量难以适应形势与任务的需要。
1.2 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效益有待提高 近年来,各级重视一线保障条件建设,坚持规定标准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坚持上级投入与本级自筹相结合,坚持设施更新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军区、省军区,以及干休所等都对一线老干部医疗保障条件不断增加经费投入,配齐了急救、理疗、急救呼叫系统等设备,对医疗用房进行了普遍整修翻新,不断深化“一体化”服务内涵,把亲情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落实到医疗保健的每一个环节,老干部受益率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去年,军委、总部再次提高军队离退休干部医疗经费标准,增幅为历年之最,让广大老干部看病更加方便、诊疗更加快捷、用药更加安全有效,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但从目前现状看,不少干休所对用药分级保障制度落实不够,仍把医院当成干休所的药房,医疗标准经费存在节余,甚至转入单位家底,特别是住同一城市的干休所过度依赖体系医院保障,医疗经费保障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边远地区老干部就医保障方式需要拓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更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驻地县级以上的医院全面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和进步,人们对健康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对幸福感有了新的追求。当前,军队现行医疗保障体制是按照“分级保障、就近保障、逐级后送”原则进行的,处在边远地区的军队老干部患病后送转诊仍需经干休所卫生所、体系医院、再后送到军区一级大的医院,如需转诊到总部直属的总医院,还须报请总后卫生部审批,这给老干部就医带来很多不便和矛盾[2]。老干部一旦患病,后送体系医院路程远、时间长、风险大,往往老干部本人不愿转、家属子女反对转、医务人员也不敢转,急诊抢救只好送地方医院。另外,有的医院体系单位多,保障任务重,住院压力大,难以及时满足异地老干部转诊住院的需要。因此,现有就医保障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真正让老干部得实惠,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保证他们健康长寿。
2.1 改善医疗保障条件,打造一流服务平台 干休所是保障老干部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要紧紧围绕本级职能与任务,着眼提高急症抢救和老干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力,严格按照总部的规定履行救治职能,真正发挥起一级救治阶梯的作用。要在“六室一房”达标的基础上,增设氧疗室、观察室等。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在争取上级配发急救、治疗、理疗等设备基础上,常规基础设备由干休所本级自购解决。要普及急救呼叫系统,利用地方医疗资源,建立军地互动的救助体系,必须到地方急救的医疗费用原则上由各级共同承担。要加强远离体系医院的干休所中心卫生所建设,适度开展便民服务,提升一线自我保障能力。医院要把保健机构建设与其他临床科室捆在一起抓,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加强老干部特约诊室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措施,设立专门的挂号处、取药窗口、诊疗室和休息室。要重视干部病区建设,医院要建立专门的干部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力争给 80岁以上重病的师职老干部提供住单间病房,并逐步建立老干部康复病区,真正打造一流医疗服务平台。
2.2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供全维优质服务 近年来,军委、总部和军区出台了提高老干部卫生事业费标准、实行军以上干部就医“一卡通”、推行同城离休干部“双体系”保障、开展“双优”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新举措,涉及面广、牵涉单位多,关系到广大老干部的切身利益。干休所要深化“一体化”服务,强化一线保障职能,把亲情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落实到医疗保健的每一个环节。医院要深化“一站式”服务,完善挂号、看病、审核、取药、住院等保障措施,加强特约门诊和干部病房建设,全力搞好重病大病患者救治。疗养院要深化“一条龙”服务,大力开展康复保健工作,在康复教育、体格检查、特勤保障、人性化服务等方面,要有新的举措,提高康复疗养质量,真正形成按制度运行的良好工作机制。
2.3 推行就医模式改革,解决医疗保健难点问题[3]当前,要在现有军队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寓军于民、优势互补、解急救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驻地丰富的医疗资源,推行老干部医疗保障社会化改革,一方面建立健全老干部救治体系,通过军民共建、设立老干部急救医疗基金等手段,选定驻地就诊医院,解决老干部患急病抢救问题,尔后逐步将慢性病和大病纳入地方医疗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就近就便医疗。另一方面可建立专家会诊体系,通过驻地卫生行政部门遴选多名医疗会诊专家,协助军队医院,特别是中小医院及时做好老干部诊疗工作,保证患大病重病老干部能在体系中小医院看病住院。同时,各级要把解决大病重病医疗经费不足问题,作为解难救急的重点而又紧迫的工作来抓,按照“多方投入、互助共济、专款专用、快速核拨”的原则,把标准经费、补助经费和创收经费捆在一起,建立总部、军区、大单位和干休所的老干部大病医疗四级统筹保障机制,实现及时上报、及时审批、及时下拨,解决好老干部医疗急需。
[1]张亚坤,苏 皖,陈春林.军区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形势与任务对策[J].东南国防医药,2009,12(6):568-570.
[2]崔宝善,苏 皖,陈春林.解决边远地区老干部就医困难的做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9):850-851.
[3]崔宝善,曹文献,苏 皖.南京军区实施“康寿工程”十年研究与实践[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