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学 田时铭
(重庆市铜梁县蚕业发展局 402560)
栽桑养蚕是铜梁县围龙镇龙井村6社农副业生产的主要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入高等显著特点,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但是,传统的栽桑养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蚕沙自然堆放,造成病原扩散;二是蚕沙未作处理直接施入农田,未能充分利用;三是养蚕消毒、加温和蚕农生活所需燃料消耗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从2005年秋季,该社周有夕等12户蚕农进行“桑→蚕→蚕沙→沼气→肥料”等循环利用生态立体模式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目前该社29户养蚕,建有沼气池36口,解决了蚕农的生产生活用能,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高效有机肥,改善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蚕农的经济收入,成为铜梁县蚕沙产沼气可再生循环利用的示范先行社。
由于蚕沙投入沼气池,有效地防止了病原菌的扩散,保证了蚕作安全,减少了蚕病发生量,单张蚕种产茧量提高。近几年,养蚕单张产茧量均在40kg以上。2009年该社养蚕103张,比2004年增加14张,增长15.7%。
每户建一个6m3的沼气池,结合改厨、改厕和改圈,用蚕沙和人畜粪作原料,每天可产沼气1.2 m3以上,可满足一家3人口一天三顿做饭、照明需要,可节省燃料费1 000元左右。另外,施用沼液后,减少了化肥用量,每667m2农作物能降低化肥成本100元以上。
将蚕沙、人畜粪便等投入沼气内发酵,养分全,肥效高。施用沼液后水稻、玉米叶片增厚变大,色泽深绿、油光。据调查,水稻单产550~600kg、玉米单产450~500kg,比未作处理的传统施肥分别增产22%、30%以上,为多养猪、养好猪提供了足够的饲料。据调查凡是建有沼气池的户,每年肥猪出栏数均在2头以上。据统计,2008年出栏肥猪64头,收入5万元以上,同时猪养得多,也为沼气池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通过“一池三改”,实现了农村农副业生产副产物如养蚕产生的蚕沙、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减少了苍蝇蚊虫孳生,防止环境污染,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同时避免了烧柴、烧煤灰尘、烟尘污染,保持了室内清洁卫生。
使用沼气后,节省了燃料,稻草还田、玉米杆还土,增加桑园、稻田有机肥;施用沼气液的土壤、土质蔬松,促进作物迅速生长,同时便于耕作。
有了沼气后,采用沼气电饭煲煮饭、气灶炒菜,省去了用柴、煤作燃料所耗费的大量时间,能够对农村养蚕劳动力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
“桑→蚕→蚕沙→沼气→肥料”等生态模式是个系统工程,如何发挥最大效益,厨房、厕所、猪圈、沼气池都要合理规划、相互配套。一般要求猪圈、厕所、沼气池集中建在一起,与厨房相距30m左右,座北向南,避风向阳,对过去的猪圈、厕所等设施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改造。通过改厕、改圈彻底改变过去农村住房周围脏、乱、臭的环境,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按照用沼气所需的设备、废除过去浪费大量燃料的灶台,安装专用沼气灶,并合理设置管道,改造后的厨房,能像城里人使用天然气或煤气炉一样,开关一打就能做饭,晚上还能照明,既方便卫生,又经济实用。
厕所按1.5m2左右安排,全基建构造,设置蹲便器,将粪便集中流入沼气入口处。
猪圈大小按养猪最大量规划,按暖圈技术要求建设,将粪便池地面做5~10度微坡,以便猪粪能流入沼气池入口处。
实行宽窄行(宽行8尺、窄行2尺、株距1.5尺)栽植,能够方便蚕农出入桑园和劳作施肥,有利于高产桑园的通风,防止郁闭。同时选择枝条直立、叶片大、叶肉厚、叶质好的嘉陵20号、湘7920优良桑品种,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
沼气池的发酵料以蚕沙、人畜粪便等为主。在养蚕季节,蚕沙要晒干集中贮藏,避免随意堆放,污染环境,影响养蚕安全,也便于陆续向沼气池投放原料。
沼气池需要定期维护、检查与保养,达到性能良好,供气充足的目标。
沼气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确保安全、高效。
沼气池应定期加水,投入蚕沙等。一旦发现气不太足,则应及时将适量蚕沙投入沼气池,注意蚕沙一次投入量不能加得过多,防止沼液形成浮层。一般而言。三口之家可半月左右加干蚕沙8kg左右。
沼液、沼渣是上好的有机肥,一般沼液用作追肥、沼渣用作底肥。
一口沼气池成一个家庭能源中心、一个有机肥生产车间、一个庭院净化器、一棵摇钱树,这是围龙镇龙井村6社示范实施“一池三改”出现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