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思考*

2010-08-15 00:53:25王永利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徐 斌,王永利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常州213016)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思考*

徐 斌,王永利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常州213016)

自我干预的实质是个体自觉地进行心理调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助过程。大学生在面临求学、人际交往、就业等成长中的问题时,往往由于处置不当,容易导致心理问题。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理性观念,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自我调控能力。引导大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加强自我干预,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危机;压力;中介系统;自我干预

心理危机是由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对人的精神状况起负面影响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处于失衡的一种状态。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每个人都可能产生的生活经历,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人的一生中,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危机,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危机。大学生一般会遇到诸如环境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目前许多人包括大学生还没有去心理咨询的习惯,面对危机,往往试图依靠自身调节来解决心理问题,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内涵及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不断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大学中每年因疾病休学、退学的学生中有50%左右是因为遭遇重大的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且这一比例在不断上升中。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继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自我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础层面,其他的危机干预手段都必须通过个体的自我干预系统起作用。自我干预是指大学生在面临日常心理危机时,通过自觉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技巧,及时改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和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自我干预的实质是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助过程,在面临危机时,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自我调节,促使自我心理恢复平衡的过程。自我干预是在心理危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从而通过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促进自我发展与成长。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面对心理压力时,首先是通过自我调节来进行干预,他者的干预只能起到辅导作用。加强自我干预对于大学生调节心理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自我干预是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的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有调查表明,自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已经开始增强。调查显示:有85.3%的同学认为心理健康“重要”,近90%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开始给予“关注”。[1]这些结果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已具备进行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意识有所提高。

第二,自我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选择。有关心理学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有心理问题时,其调节方式按频率大小依次为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心理咨询机构。[2]笔者在学生中开展的有关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危机时,受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主要依靠自我调节和向好友倾诉来解决。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固然十分复杂,但有一个共性的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自我调节方法,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有效手段。[3]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危机干预的本质也就是助人自助,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心理资源,让其自己领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战胜危机,从危机中走出来。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干预的方法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最佳选择。

第三,自我干预也来自心理危机恢复平衡状态的内在要求。从心理危机恢复平衡状态的过程看,心理状态的平衡恢复过程不同于生理状态的恢复过程。生理危机状态恢复主要是通过药物生理作用使生理康复,而心理危机恢复过程:

心理危机→心理干预→个人心理中介作用→心理干预起作用→心理平衡

可见,心理危机恢复过程多了一个环节,即个人的心理中介作用。这就是说,心理干预要通过个体的自我心理因素才能起作用。因而,从这个角度看,自我干预其实是心理危机恢复平衡状态的客观内在要求。

上述表明,加强对学生自我干预的指导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及自我干预的有效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式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求学、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人生的重大课题。对这一系列问题处理不当均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1.学业压力引起的心理危机

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除了要完成必修的学业之外,还要参加各种等级考试和资格考试。频繁的应考、学业压力、考试作弊被抓、重修、违纪处分等,都会产生学生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2.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危机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精力都集中于学习,应对升学,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同学之间交往缺乏。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社会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部分大学生缺少交往必须的宽容、热心、信任和技巧,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不适。人际交往不适,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事业追求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容易陷入心理紧张和情绪压抑之中。

3.失恋引发的心理危机

大学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因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不成熟,不能理智地处理复杂的情感与学业的关系,一旦失恋就会陷人情感危机。

4.就业竞争引发的心理危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金融危机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由此引发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并逐渐由高年学生向低年级大学生发展。

(二)大学生进行危机自我干预的有效方法

心理危机主要由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引发的压力而产生。面对同样的压力,为什么人们的反应会大相径庭呢?让我们借助下面的图示,了解一下压力的产生机制,[4]进而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人的心理危机产生过程:

应激事件→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生物免疫系统→躯体心理行为反应

其过程显示,外界的压力源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压力,而是要经过由个体的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生物免疫系统组成的“中介系统”的过滤,被削弱或被加强,最终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提升个体“中介系统”的抗压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有效方法。

1.培养科学的价值观,优化认知结构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由于人们追求的价值不同,表现出对其态度也不一样。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性质的情绪,不同性质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因此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保证。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掌握必要的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思维方式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恋爱观、就业观,从而克服错误的认知和盲目的行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注重人际交往,构筑社会支持系统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缓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会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如果拥有他人的关心、有用的社会信息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那么他的抗压能力就会提高。

3.增强生物免疫系统的抗压能力

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较好的身体素质是抵御心理危机的基本条件。首先,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体育文化运动。运动能显著松弛人们紧张的神经,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望或沮丧情绪。其次,大学生还应学会一些积极有效的放松技术,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如静坐,这是放松心境的方法,是一种积极的休息。许多专家研究指出,放松训练时身体内部会产生一系列如氧气消耗量降低、肌肉放松等生理变化,从而缓和心理矛盾。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重要责任,但大学生自我干预却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不是任由学生自发的进行心理调节,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干预的有效性。

(一)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是自我干预的基础

当前,不少大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进行自我心理的调适。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克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我努力进行调适,实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这需要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施。自我干预的本质也就是大学生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技巧,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应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印发资料等措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学习使用一些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二)培养学生形成理性观念是自我干预的关键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爱丽斯(A lbert Ellis)认为,一切错误的思考方式或不合理信念是心理障碍、情绪、行为问题的症结。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如: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糟糕至极,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消极情绪,并因此而产生困扰。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情绪困扰和非理性观念,已构成当前大学生心理适应中一个明显的问题,非理性观念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内在因素。[5]

由此可知,心理危机虽然由生活事件引发,但其内在根源却在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导致个体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培养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合理观念是大学生自我干预的关键。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易于学习认知理论,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的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对非理性观念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从而消除不良的情绪体验,改变不适应的行为方式。

(三)构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是有效自我干预的保证

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处理应激事件的一种潜在资源,在个体面临心理危机状态时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大学生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而自我封闭,事实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正是由生活中的一些应激事件而产生。调查表明,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家长、同学朋友和教师。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必须利用学校的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合力作用,促使心理保持平衡状态。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由于对同辈年龄、身份的认同,面临心理危机时愿意向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根据大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各高校成立了心理协会,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的指导,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高校也对辅导员这一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因此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应主动寻求辅导员这一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的指导和帮助。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开展心理教育的能力。

(四)优化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是危机自我干预的土壤

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还有赖于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情感的陶冶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积极参加各类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组织活动能力,还可以转移注意力,有效地转化不良情绪。[7]高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自我干预是解决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当然,凸显自我干预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决不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放任自流。一方面要肯定大学生的内在自我发展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理性观念,构建和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抗压能力,从而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1]邹海贵.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现状及培育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4):106.

[2]景怀斌.自我心理保健若干问题研究 [J].广东社会科学,1998(4):111-112.

[3]黄代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干预策略研讨会综述[J].当代青年研究,2006(8):69.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60.

[5]李 越.中国大学生非理性观念与情绪困扰的调查研究[J].唐都学刊,2003(4):138.

[6]陆 恒.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61-62.

[7]赵 岚,王福林.当代大学生新生心理问题调查[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27-30.

Reflections on Self-help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risis

XU Bin,WANG Yong-li
(Helda Collge,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016,China)

The essence of self-intervention is the consciou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individuals and an active psychological self-help process.The various issues college students encounter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job seeking,often handled improperly,may lead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 s.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develop students’rationality,and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nd better social supporting system s,thus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ir self-control ability.Guiding college students’selfintervention when they are faced with psychological cris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at it help s students grow healthily.

psychological crisis;psychological pressure;intermediate system;self-intervention

李 艳)

G849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3-0100-04

2010-03-28

徐 斌 (1974—),男,安徽芜湖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王永利 (1964—),男,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建理论研究。

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07SJD 710016)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