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温暖的精神家园

2010-08-15 00:42袁春波江苏板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名作欣赏 2010年16期
关键词:流长精神家园兰花

/袁春波(江苏板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语言与文化,温暖的精神家园

/袁春波(江苏板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宋朝画家郑思肖,画兰,或不画土或不画根,问其原因,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失根的兰花,不待风雨折磨,即形枯萎。

语文亦如兰花,它根着何地、源自何处?“人通过语言来辨认自己的来路,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社团、一个民族都是这样。”(伽达默尔)语言与文化,正是语文的根,我们借以寻找的精神家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就必须着眼语言的学习、文化的濡染,固根以求木茂,浚源而使流长。

比如,教学《逍遥游》一课,我以“圈点批注,三项(文、译、注)对照;学习语言,得其精要”为方略,求取学生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最大收获。

语言学习,固根以求木茂。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确立如下目标:

一是文言知识和现象的积累。读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读懂,就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要求学生掌握“劝、绝、适”等实词的含义,“之、其、而”等虚词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结合文意理解,进行翻译训练。

二是名句名篇等语言材料的积累。“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等课内外名句的识记,不仅丰富了语言,而且内化为人文素养的一部分。

文化濡染,浚源而使流长。从文化习得的角度出发,突出三个要点:

其一,积累写作素材,培养思维品质。从适莽苍、适百里、适千里的鸟雀要做不同准备,可联系实现高远理想应做充分准备;由鲲鹏高飞南行,可想到化蛹为蝶、景泰蓝的制作等,可联想“人应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舟行水上,鸟飞凌风,可体会“善假于物”的道理,若联系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一诗,更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如别做干岸上推船的蠢事,要为艨艟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一江春水;厚积薄发,有丰厚的积累才有自如的运用。

其二,体悟高远境界,提升思想素养。知行德能征一国之人,定内外明荣辱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等不同人生形式,能激发学生“弃燕雀之低飞,慕鸿鹄以高翔”的追求,可促其体悟孟子“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等崇高境界。

其三,构筑形象长廊,培养想象创新。庄子在想象中夸张,在想象中进行对比,在想象中寄寓情感,由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之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鲲鹏雀、水舟风鸟、朝菌蟪蛄、大椿冥灵等形象,蕴含着庄子对“逍遥”境界的热烈追求,激发和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创新。这些形象的塑造,已经超越了“逍遥”境界本身,契合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

申小龙说:“语言与文化的确是温暖的,因为它无论在哪一个时空中变异,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唯有植根语言与文化的土壤,摒弃热闹的过场、炫目的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训练,始终如一地坚持文化的濡染与传承,语文这朵兰花才可能会焕发蓬勃盎然的生机,散发清醇幽远的芬芳。

猜你喜欢
流长精神家园兰花
失乐园
失乐园
意大利:一盏清茗酬知音
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方能流长
兰花开
寄语
墨客暑夏戏浭酒
——醉于丁酉年六月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我爱你兰花
烟火兰花,宜室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