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宋瑜
尖锐中的柔软,黑暗里的微光
——关于《大势》及其他
/林宋瑜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陈希我的写作,我会想到“分裂”。
这是一个文学功底很好,同时矛盾性、冲突性很大的作家。读陈希我的作品,我会怀疑,他如何安放他的内心?那种纤毫毕现的追究、不顾一切的拷问,究竟是否有一种自虐式的快感?抑或痛苦的释放?他切入问题的方式一直是剑走偏锋,也剑拔弩张、咄咄逼人,那种锐利实在让人受不了。而叙述的内容又总是极端而且不留情面,极度夸张的场景往往显现你不敢睁眼直面的生活真相。譬如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抓痒》,他要对婚姻的意义刨根问底,他的主人公做不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游戏、网恋的表面下是不能游戏的心态;一方面是文学语言很干净,一方面却又“脏话”满篇……这种对阅读者心理局限的挑战与嘲弄,也是其作品为什么屡屡遭到争议的原因。人们往往注重有形的东西,形式的东西,因为这很容易“抓住”,容易被看见。至于有形之中背景性的东西、精神性的东西,解读它是需要耐心的。所以陈希我注定要被误读,甚至被指责。
如果说《抓痒》对于婚姻意义的诘难是以一种常人难以接受的“变态”方式表达某种绝望的心境,那么陈希我的这部长篇小说,2009年出版的《大势》则是通过一对父女间相互折磨的“爱”,达到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质问,进而达到对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追问。这种关系、这种状况,同样让人感到“变态”与沮丧。这样的“爱”,更像是恨。或者说,仇恨披上爱的外衣,在爱的表象下,你能够觉察到人的攻击性、侵略性、占有欲和支配欲。所谓的“我为了你好”不过是一个漂亮的面具,爱恨交织的情感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仇视,暴露了心灵深处的惶恐不安与孤独无助。读到这样的作品,你会觉得写这些作品的这个作家真是“阴沉沉”的。
那么,我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出这些作品?
我不能说我很喜欢它们,或者说我很认同陈希我的写作理念。但我明白这种写作存在的意义。正如伏尔泰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文学创作的领域中,尤其如此。否则,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只有一点点萎缩,直至泯灭。这是一件可悲的事。
陈希我的写作,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他比一般人怯懦,又比一般人勇敢。而且他过于较真。他的怯懦在于他的极端敏感而无法回避那些生活真相、灵魂话题;他“躲在阴暗角落里”,内心充满不安、沮丧和焦虑。而他的勇敢又在于他敢直面人性之恶,通过抒写现实惨象走出恐惧的困境。相比之下,大多数人更像是道德压力下的懦夫,衣冠楚楚的犬儒。从这个层面讲,陈希我追求更为理想化的东西、终极性的东西,并企图以此寻找解脱的路径,达到心灵的平静。这种追求就是尖锐中的柔软,黑暗里的微光。这也是我们的生活所需要的。
陈希我在写作《大势》之前,更多的作品沉溺于私人生活领域,甚至过于隐匿的个人世界。所以,他的作品显示了才气,但格局并不是很大。有时候会让人怀疑作家是否在炫技?然而《大势》首先在题材上就扩大了许多。从家庭伦理题材进而延伸到民族性问题,而且是民族性不太健康的一面。《大势》的题材运用目的在于反思民族的问题,也反思传统家庭伦理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与历史记忆相关,与民族心结相关,而它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洞察力和写作的勇气需要作者具备相当的思想力量与责任感。
读过陈希我的大多数作品之后,你会看到,在《大势》中所隐藏的内容远比他以往的写作深厚而丰富,它体现了一个作家创作上的自我突围。在那些看来很夸张、很变态的父女关系及“阵地”同胞的行为方式背后,是作者清醒而理性的思考。所以说,《大势》是有关一个经历苦难的民族的寓言。它通过一个“鬼魂”讲述“我”以及“我”的爱恨情仇,还有“我”的精神挣扎及心灵冲突。“鬼魂”是虚拟的隐喻,“我”的故事却是非常细腻且写实。陈希我在这个构思中显露了他的写作野心,也暴露了他的主题先行的急躁心理。所以,他的“分裂”有待他自己一步步去弥合。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能不断进步,一个民族也是一样的。说你不好的话,揭你的短,要看看动机是什么。我认为《大势》就是反思这样的问题,并且提出和解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的方向,比起不切实际地大谈“中国不高兴”,这样的反思更能给读者带来启示。尤其是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也是地球村的一员,它在国际舞台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一言一行都是与其国家形象相关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它光荣与屈辱的历史,我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处理这些问题,这不只是国家领导人干的事,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承担这些。所以,我认为陈希我的《大势》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一个飞跃,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话题。尽管从文学技巧上看,它有些观念化、类型化;写得不够自由、放松。而且极端化的特点作为陈希我写作风格的延续体现,也表现出有些刻意的痕迹。
作 者:林宋瑜,《抓痒》《大势》责任编辑,现供职于花城出版社。
编 辑:王朝军 zhengshi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