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人物个性细节描写的阐析

2010-08-15 00:42:44蒋新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100
名作欣赏 2010年20期
关键词:细节小说

□蒋新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小说人物的个性是指小说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异于他人的思想、品质、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小说细节描写就是对小说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等基本组成单位进行细腻刻画的写法。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①限于篇幅,本文只阐述细节描写在小说人物个性塑造中的运用情况。

一、小说人物个性细节描写的分类

小说细节描写其实有一个细节的体验、发现、放大和描绘的过程。严格地说,细节描写并非一种独立的描写方法,只是有关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角度可以有外貌、言语、动作、心理和场面等。下面就按它的描写角度为类逐一进行阐明。

1.外貌细节描写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果戈理)肖像、衣着和神态可以体现人物个性。曹雪芹《红楼梦》写“三春”姊妹出场:“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段话中初步展现了迎春、探春和惜春的不同性情和状态。再看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通过“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典型外貌细节,孔乙己便在读者心目中定向为一个潦倒而又迂腐的旧儒形象。多次外貌细节描写之间的对比或映衬,则可以反映人物境遇及个性的嬗变。鲁迅《祥林嫂》先后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始而“脸色青黄,但两颊都还是红的”,继而“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死前“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它们形象具体地呈现了祥林嫂步步走向死亡的趋势。鲁迅《故乡》中有关闰土的两次外貌细节描写,则让读者从中获知:曾经活泼英俊的少年闰土在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下已变成了畏缩木讷的成年闰土了。

2.言语细节描写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俗话“言为心声”,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物的个性。曹雪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接下来的一番话更是耐人寻味:“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真可谓是“言如其人”,见风使舵而滴水不漏。同理,施耐庵《水浒传》初上梁山泊的李逵则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作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作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罗贯中《三国演义》曹操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读书人窃书不算偷”;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法国巴尔扎克《高老头》中“守财奴”葛朗台的“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俄国契诃夫《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等等。话语不在多少而贵在精要,这些话语细节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人物个性的烙印,闪烁着作者的创作智慧和锋芒。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契诃夫短篇小说《凶犯》几乎通篇都是对话,它是以对话作为表现人物个性的最主要手段。而《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关于狗是好是坏的种种油腔滑调,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母亲对于勒前后截然相反的说辞等,都是人物语言自我塑造个性的成功范例。

3.行动细节描写

“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②鲁迅《阿Q正传》中阿Q临刑前的画押举动描写就很经典:“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结果成了瓜子的模样了。”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读者对这其中的国民劣根性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呢?吴敬梓《儒林外史》关于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描摹,也形象地刻画出了范进功名至上和热衷科举的种种丑态:“范进读报帖时,‘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知道自己真的‘中了’,竟欢喜得发了疯,拍手大笑,满街飞跑,弄得披头散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一只,口里狂念:‘中了!中了。’”“……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契诃夫《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在天气凉热转变和衣服一“脱”一“穿”的动作细节描写之后,那只狗在他口中就又在好狗或坏狗之间发生了置换,从而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而见风使舵的沙皇警犬的“变色龙”本性。

4.场面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是对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活动所构成画面的描写。它与环境描写的主要区别在于: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客观环境的“静态”描写,而场面描写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描写。场面描写要求写出不同场面的特定气氛,既有全景描述,也有细致特写。(1)全景式的场面细节描写。先看鲁迅《药》中的一段场面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个场面描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时看客“欣赏”的情景,它把国民的麻木、不觉悟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脱离民众的历史教训。(2)细致的场面特写。《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之死”就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一个典型的细致场面特写:“……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于是大家纷纷猜测是两个亲人、两笔银子或两位舅爷,结果严监生都摇头。最后,还是奶妈赵氏会心,道出其中的原委,并走去挑掉两茎灯草中的一茎,于是奇迹便出现了,众人再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至此真相才大白。

5.心理细节描写

如果说上述四项细节描写属于表现人物个性的间接方式,那么心理细节描写则属于显示人物个性的直接方式。直接描写心理以显示人物个性,描写形式上可以有“从旁叙述”和“内心独白”等不同手段。(1)从旁叙述。法国莫泊桑《项链》开头的大段描写就是典型的范例。在这段一千多字的心理剖析中,作者精雕细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玛蒂尔德垂涎“高雅和豪华生活”的隐秘心理,现实和理想的尖锐矛盾使她终日陷于“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中。作者不惜笔墨,一连用了七个“梦想”,从居住、饮食、穿戴、交友等方面着力展示了她“伤心、悔恨、失望、困苦”的痛苦心境,把这个天真单纯、耽于幻想、地位低下、不安寒伧、渴慕富贵、醉心浮华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入神入骨,为情节的展开做了坚实的铺垫,预示了人物性格的走向和悲剧命运。(2)内心独白。独白可以给读者留下真切的印象,使人物形象变得非常鲜明。且看鲁迅《阿Q正传》中阿Q酒后回到土谷祠半梦半醒时心理活动的描写:“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线纱……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这段自白向我们展示的是阿Q对革命的误解,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愚昧、落后和自私。

最后,小说创作要注意多种细节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把外貌与言语、动作等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呈现人物个性力求逼真而立体;把个人细节描写与场面细节描写结合起来,点面结合地刻画人物、反映社会。总之,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凸显人物个性和增强艺术感染力,是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策略艺术。

二、小说人物个性细节描写的品质

《祝福》中祥林嫂手里的破碗、开裂的竹竿和那双呆滞的眼睛,《孔乙己》中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而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话语,《套中人》别里科夫“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的衣着描写,等等。当我们回顾许多小说作品时,发现记忆犹新、历久弥深的往往是其中的一两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虽谓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那么成功的小说细节描写应具备哪些品质呢?

1.真实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列夫·托尔斯泰曾郑重地指出高尔基作品中关于火炉摆法的细节误错,恩格斯则将细节的真实视为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真实可感是细节描写的第一要务,小说里的细节需要符合生活和情理,下面以鲁迅的小说为例,谈谈细节只有内在的真实才能深入人心。《一件小事》中有这么一段心理细节独白:“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这种远大近小的视觉“错觉”其实是一种心理真实,它真切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在“一件小事”后自惭形秽的心理本真。《社戏》也是在心理细节刻画中结束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心为物役,情因景迁;平时貌似偏颇的感受此时此景却格外符合情理和真切。而《故乡》结尾也是心理细节描写:“……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物性情心境至此得以充分展现,作品的思想意义也随之得到升华。

2.形象

细节描写贵在传神:让物象“宛在眼前”,读者才能“如临其境”。“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图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关于杨二嫂的外貌细节描写虽只寥寥数语,人物形象却已形神俱丰和栩栩如生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亮相的两句有关“长衫”细节描写,“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一个迂腐穷酸、四体不勤的“旧儒”形象已活跃眼前,真可谓以形传神而神乎其神。又如《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提辖三拳打出镇关西三副丑态,分别从味觉、视觉和听觉上大肆渲染,这就比直接概述“打得鲜血直流、乌珠迸裂和两耳轰鸣”来得更为形象、生动和传神。

3.新颖

细节描写还要力求新颖。当代小说新颖别致的细节描写手法主要有:(1)蒙太奇式。即小说采用影视艺术中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试图赋予小说某种银幕(屏)视觉效应。如,当代文坛先锋派代表作家潘军的《秋声赋》,采用蒙太奇手法平行推进故事发展和交叉反映生活场面,让读者去主动思索、发现两代人何以成为悲剧以及小说的意义。可见,小说蒙太奇手法就是分割跳跃与逻辑组合,通过组合产生新的逻辑的一种表现手法。(2)意识流式。“意识流”小说,一般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按照人的意识流程来结构作品。巴金在《家》中写鸣凤之死就采用了这种方式:通过鸣凤的幻觉、联想、无意识、无逻辑的心理活动描写,让读者真切地了解了她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也使她后来的死成为读者可以预知的必然。(3)变形式。细节描写可以采用适度的变形,即改变描写对象的惯常形态,来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它与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采用的超现实的变形描写又有所不同。如茅盾《子夜》中描写吴老太爷的去世就融合了这一技法,吴老太爷初次坐在车上看夜上海的浮光掠影,视线所及的现代城市文明由于与他的乡村生活格格不入,夜上海的绚丽在他眼前便产生了视觉变形和节奏错位,而且愈演愈烈终于扑面倾来,在这种无形而强劲的心理压迫下,吴老太爷终于撒手西归。

上述小说实例表明:细节描写看似信手拈来,无关紧要甚至可有可无,实际上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置安排,是不能随意取代或删节的。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指出:“没有细节,没有具体描写,就没有艺术形象。任何主题具有伟大意义的作品,总是和那些能够充分刻画人物和适当地展开情节的具有独特性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③可以说,细节以小见大,没有细节描写也就没有小说人物形象,真实、形象而新颖的细节描写是人物形象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所以说细节决定着小说人物个性的高度和深度。

① 转引自许洁.例谈文章的细节描写[J].写作,2006(10):37.

②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283.

③ 转引自宋建国.细节是电视新闻报道魅力的体现[J].新闻爱好者,2002(7):17.

[1]曹金钟.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艺术[J].明清小说研究,2004(1).

[2]申玉辉.个性体验——生活是作文的全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许洁.例谈文章的细节描写[J].写作,2006(10).

[4]张庆红.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指导[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2).

猜你喜欢
细节小说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奇妙的细节
细节取胜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19:59:58
决定成败的,绝不是细节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明代围棋与小说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百花洲(2014年4期)2014-04-16 05:52:45
圣诞节的四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