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形象的文化解读:理想的封建士子形象

2010-08-15 00:42:44胡军利湖南商学院文学院长沙410205
名作欣赏 2010年20期
关键词:士子悟空唐僧

□胡军利(湖南商学院文学院, 长沙 410205)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对于这一艺术形象,人们有着各样的评说。本文认为,孙悟空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理想封建士子形象,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西游记》是一部以浪漫主义手法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采取寓言的形式,展现了光怪陆离的明代黑暗社会,充分表现了作者济国安民、感世伤时的浓厚感情与崇高理想。《西游记》的象征意义更多的是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体现的,一部《西游记》,儒、释、道、饮食、建筑、医药等无所不包。

和很多古典小说一样,《西游记》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中医文化的内容,而此内容绝非作者无谓之笔,而是有着深刻的美学意义。《西游记》的中医药文化描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药名诗,二是悟空于取经途中为人(主要是国王皇室)疗疾。关于书中二首药名诗,尤其是第三十六回“心缘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中,唐僧所吟的一首诗,共嵌入了“益智、王不留行”等九味中药,这些近似游戏笔墨的药名诗,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取经的艰难,更重要的是深刻揭示了唐僧这一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①是书除以中药名入诗来表达作者创作意图之外,还写了孙悟空为人治病的故事。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降妖除魔是他的职责,似乎没有为人疗疾祛病的必要,而且悟空除妖本领高强,却没有说到他曾在何处学习医术。然而,他在取经途中为人治病,却分明是位妙手回春的良医,因此,从中医药文化入手对其形象进行分析,可以重新阐释这一人物形象。

一、为相为医:封建士子的理想人格境界

“士”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虽历时悠久,千差万别,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人生理想都是“以天下为己任,救万民于倒悬”。

一般说来,士人“达”则“以天下之君者”,穷则“为天下之民也”。欲“为君”、“济民”,其最佳途径是出仕。然而现实生活中,普通士子一跃入仕,一展平生抱负的机遇少之又少,大多士子都入仕无门,报国无望。只能退而“独善其身”,这其中就包括以医为业,操岐黄之术,悬壶济世,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儒道医道,殊途同归,同为“仁”术,所以,为相为医乃中国古代士子两条基本的人生道路,或为良相救国,或做良医救民,都不失为济世之道。更何况古代为医者,因医术精湛,极有机会为君王或高官贵胄视疾一见效果,便恩宠有加,亦不失为“医而优则仕”的另一条“终南捷径”。正如元人曾世荣所云:“昔贤达则愿为良相,穷则愿为良医,其心均在济人而。”②故儒、医自然是古代士子极为推崇的大业。北宋大儒范仲淹就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话广泛流传。综观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出仕的文人精通医理,济世的时医多为失意文人,宋代甚至出现了“儒医”这一名称。如元代名医朱震亨,曾随郑和下西洋的陈良绍等都是由儒而医,终成一代医宗。许多有名的士子,也都和医药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苏东坡、沈括、蒲松龄、曹雪芹,包括吴承恩等,他们虽然不见得真能诊病疗疾,但身上都显现有儒医精神。同时,道、佛二家的终极旨归也是济世救人,故历代医家也不乏道士、僧侣。所以古代文人读书绝非只读儒家,而是杂兼百家,儒医并学,“医理、地理、儒理,其理一也”。这种认识被古代文人奉之为圭臬。所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人,才不通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③,同样,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人,不精医术,亦绝不能为卿相,古人论医往往与论国并举,所谓“医之权,诚有通乎相业者矣”④。所以,古代士人“不为宰相则为名医,杏林功行,与医国等”⑤。孙悟空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封建士子形象,因此,他能于斩妖除魔辅助唐僧成其取经大业的同时,还兼疗人顽疾,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二、医国圣手:安君心而定国是

一部《西游记》,大写唐僧西天取经事,实质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却几乎与佛事无关。孙悟空受观音法旨,护唐僧西天取经,不过是借佛旨以写现实而已。吴承恩曾在《熙台先生谏垣奏议疏》中称士子之责,就是要能“上正君心,中定国是,下以全元元之命”。唐僧等人取经之本末无不是在实践着作为封建士子一员的作者吴承恩的人生理想。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所完成的是唐太宗的重大使命;一路上斩妖除魔,既是为唐僧西去扫清障碍,更是为沿途百姓驱除奸佞邪恶。正如刘戈在《西游记新论》中的观点,认为孙悟空是封建士子的形象,是济国安民的“立帝货”与“医国手”。帝王治国,必然要有贤才辅佐,悟空就是这样的贤才,他一心事主,赤胆忠心,矢志不渝;他法力无边,能力超群,刚毅勇敢,降妖除魔,讲正义,保万民,无私无畏,不屈不挠等等,这一切无不是一个封建士子的理想人格的展现。

孙悟空的“医国手”的性格内核,于取经路上扫除妖魔中处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最具象征意义的是乌鸡国除妖事。乌鸡国王是个“好善斋僧”的好皇帝,只因凡眼不识仙家,得罪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便差自己的坐骑青毛狮子化成为道士,害死国王,篡了大位。幸得唐僧取经路过此地,乌鸡国王向唐僧托梦,请求唐僧驱妖而助其复国。唐僧对此束手无策,告知孙悟空时,悟空一口应允,立志除妖。按理,这青毛狮子只是抢人帝位,并未对取经构成什么威胁。但孙悟空没有推却,甚至还为有这样一个安邦复国的机会而高兴。功成后,他不受任何封赐,不仅镇国的宝贝、金银缎帛,丝毫不受,甚至以国相让都不能动其至忠至诚之至性,实乃天地宇宙、古往今来第一人。联系作者吴承恩的《二郎搜山图歌》一诗,其结句云:“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人为我致鳞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作者自负为英雄,但首先得有人赏识,英雄若有用武之地,一定能令江山永固,四海清宁。作者有此大志却屡屡碰壁,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只能在他的小说人物上去实现,故而有了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的封建士子形象。

取经路上,悟空处处做着救助国王、清除君侧的大业。如第七十八回铲除比丘国王身边的鹿妖,使比丘国王“除了邪、治了国”。拯救扶助这些君王,有许多是因为君昏臣聩而引起的灾异,如第八十七回所写的凤仙郡,只缘郡侯不甚敬天,故使“上天见罪,遗害黎民”,三载不雨,赤地千里,“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悟空劝善,感动上天,普降甘霖,“枯木回生”,既救君王于迷误,又救百姓于水火。再如第八十九回,孙悟空过灭法国,用法术使国王后宫及满朝文武一夜之间尽为秃头,彻底教训了昏聩的国王,使之改邪归正,弃恶从善。这样的事例在漫漫取经路上数不胜数,作者借此反复要申述的意图就是:孙悟空是一个尽职尽责、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勤于王事、上佐君王、下安黎民的典型医国圣手。

三、医人妙手:手布阳和春到处⑥

中国古代封建士人有很多都是儒医兼学,医易相通,孙悟空这一封建士子形象也不例外,他不仅是医国圣手,又是医人妙手。写悟空治病,主要是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与第六十九回“心主教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朱紫国王病由,源于三年前端午节,国王于后宫与群妃宴饮,赛太岁忽然出现,将金圣娘娘摄去。国王惊恐,把粽子凝滞在内;况又昼夜忧思不息三年。悟空对症下药,为之疗疾,用“大黄、巴豆”,加上“百草霜”,共研为末,以马尿调和为丸,取名“乌金丹”,一服一丸,连三服,以雨水送服。国王服下后,病根即除,精神立复。真是仙丹灵药,妙手回春。

朱紫国王之病是宿食未消,但并非一日,有三年之久,无论外感内伤,虚实寒凉,迁延日久则为虚矣。国王此时,元气衰弱,百脉虚空,虽因宿食致疾,但绝不能用大黄巴豆之类峻下之剂,应先固基本,再泻其标,标本兼治,方为上策。小说作如是描写,并非作者不通医术,而是借此赋予孙悟空形象深刻的象征性。正如他所用之药:大黄巴豆,药性峻烈,斩将夺关,势无所敌。医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得大黄巴豆峻下之剂,腹无壅滞,诸疾去矣。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上昏下昧,上下壅滞,国势危矣。

考察明代历史,从太祖朱元璋始,总揽兵刑大权的同时,设立锦衣卫,屡兴文字狱,加强对官吏和文人的控制。后还在锦衣卫外,增设东厂等特务组织。后期,土地兼并激烈,政治斗争也日趋激烈。嘉靖时内阁大学士严嵩专权,熹宗天启,又有宦官魏忠贤弄权。其结果是朝纲崩溃,纪纲不振,君臣猜忌。武宗在位十六年竟然未曾一次召集大臣,世宗、神宗均是几十年不视朝政,信任阉竖,宠佞道士;对忠良贤臣,动辄廷杖;国事壅滞,已如膏肓!孙悟空以大黄巴豆峻下之剂治国王之痼疾,正是作者为当时朝政黑暗开出的一味猛药,只是大明当时气数已尽,政治痼疾已染不治之症,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崇祯煤山自绝,身死国灭而已。

四、象征意义:理想的封建士子形象

悟空为朱紫国王治病,赋予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传统封建理想文人士子的形象。医治朱紫国王之病所用的大黄一药,“令多味苦、寒,其功能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⑦因其力峻烈,其功迅猛,故有“将军”别称,盖取“非大将不能去大敌”之义也。悟空以大黄为主药,伴以“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的巴豆,以荡涤肠胃积聚,疏通滞壅,故而一服见效。这一病案,象征意义非常明显,朱紫国王郁结壅滞之疾,正是明王朝腐败黑暗的真实写照,君昏臣庸,上欺下瞒,言路不通。政治之痼疾,绝非伤风感冒,小药能愈,必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如将军披挂上阵,率万马千军横扫激荡,清除奸佞,改革弊端,如此则君可明,国可安。而且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主要任务是降妖斩魔,无需疗疾去病,他为朱紫国王治病,表明其本质属性是士子,而非其他。

孙悟空是封建理想士子形象,就其整个生命历程来说,无不显示出这一点。首先,他乃一巨石幻化,可谓出身寒门,学成“帝王术”后,一心只想货与帝王家,取经之前的下龙宫、入地府、闯天庭,如此闹腾,目的只有一个:入仕。因此当玉帝封他一个微不足道的弼马温时,他也欢欢喜喜,径去到任。到任后,他安守其职,勤勤谨谨,将千匹天马养得肉肥膘满。闹的原因只是嫌官小,未入流。后官封“齐天大圣”,虽是一空头衔,他也欣然接受。离开天宫回下界缘于他搅乱了蟠桃盛会,怕受罚而已,并不是惯常认为的反抗性格导致。这与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帝王师理想何其相似。所以他的一系列“闹”象征了士子在现实中追求入仕的艰难历程。当观音令他护唐僧西天取经后,他有了自己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乃满心喜悦,历尽万险而不改其初衷,这种精神正是传统儒家“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的真实写照。

及至取经路上,孙悟空勇斗群魔。论本领,没一个妖怪是悟空的对手,然而悟空又往往斗不过,原因乃是妖怪们大多有靠山。悟空费力搏杀、打杀的只是些没有背景的妖魔,如白骨精、虎力大仙之类,稍有些来头的,任他怎样作恶,最后关头都会被主子救下。而且孙悟空与这些妖魔敌斗之时,从不见其主子出场,等悟空制服妖魔,举棒喝打之时,半天中传来一声断喝:“悟空休得无理!”这正是封建社会官场龌龊黑暗的真实写照,很多优秀的士子,抱着宁死不折的决心,整饬吏治,肃清腐败,但很多时候只能是半途而废,或是治标而不能治本,正如悟空之除妖,绝难除恶务尽。

总之,孙悟空这一人物,完全是封建社会理想士子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既表现出作者内心对于出仕的渴求和对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明代乃至整个封建时代文人士子生活道路艰辛崎岖的深刻认识。《西游记》作为一部以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神魔小说,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中医文化的内容,凸现出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这充分反映了作者吴承恩的艺术匠心,也同时说明了传统中医文化于文学创作中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

① 参见刘晓林:《明清小说与中医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第38页。

② [清] 聂尚恒:《活幼心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③ [明] 裴一中:《言医·序》,《中国医籍通考》(第二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④ [清] 王敬义:《疫疠溯源·序》,《中国医籍通考》(第二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⑤ [明] 丁凤:《医方集宜》,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⑥ 出自吴承恩《帝台春》词,见《吴承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⑦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猜你喜欢
士子悟空唐僧
赶考步履不停
中国收藏(2022年5期)2022-05-21 11:44:01
清代悟空戏考述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8:04
唐僧师徒再就业
趣味(语文)(2021年9期)2022-01-18 05:52:50
“帅”悟空来也
我的“唐僧”表弟
趣味(语文)(2021年11期)2021-03-09 03:11:38
“悟空”之道
海峡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 10:40:52
“良知”的颜色
领导文萃(2019年4期)2019-03-11 06:24:58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文教资料(2016年34期)2017-04-17 23:39:50
悟空已被玩坏
学生天地(2016年23期)2016-05-17 05:47:20
惹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