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意义

2010-08-15 00:44平石淑子
文艺评论 2010年1期
关键词:端木蕻良萧军异乡

平石淑子

《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不单是对萧红,而且对了解她所生活的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的这段中国的历史与社会,也是一本好书。我非常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能够读一读。

迄今为止对萧红,特别是对她的一生,海内外的很多人都给予了瞩目,产生了一些有关萧红的传记。与其他作家相比光是所著传记之多,就值得大书特书了。特别是近年来,女性作家的著作占有明显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历史和社会发生着巨大变迁的洪流中,女性必然关心自身的生活态度,并求其更加完善的生存方式;必然对作为先辈的女性们的生活有所反思。三十几年前,我本人也正是如此,选择了萧红作为自己的研究题目。坦诚地讲,当然也是出于对自己的警戒。我认为:萧红的一生太富于戏剧性,如果读她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影重叠于萧红,就会不知不觉地被拖入作品中而不能自拔,其结果就要迷失方向,容易产生攻击萧红周围的男性,甚而痛恨包围着自身的男性至上主义的整个社会的情绪,在悲愤填膺中把自己定格在历史和社会的受害者的地位上。当然,在以男性为核心的社会里,这不失为一种作为女性表达自己主张的形式,但不能总是停留在那里。

那么男性读者又是怎么样呢?

笔者认为,男性读者这边的问题要更加深一些。对于男性,萧红是一位非常富有魅力的女性,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在西安的照片上,我们看到坐在身着军服的丁玲旁边的萧红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她穿着西装婉然地微笑着,长筒丝袜里隐约地露出纤细的腿脚。所以在读有关萧红的回忆录时,感不到有对萧红指责批评的地方,相反男性们总是关心着她,体谅着她。从与萧红有着深交的男性们所写的文章里感到的是,萧红的存在对于他们是近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不仅在她活着的时候,萧红去世后仍旧是男性读者的圣母玛利亚。

众多的男性读者对萧红给予了同情,责难她周围的男性们没有好好地保护她。然而男性们的责难与女性读者们的指责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他们认为,女性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是弱者,作为男性应该去保护她们。但是,他们不要忘记具有独立精神的女性也可以同样地去保护男性;同样可以对历史和社会说“不”,并且有胆力去变革它。萧红正是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敢于用自己的作品去向历史和社会挑战的女性,如果用老式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她,那就是对萧红的行动乃至存在的鄙视了。

同时,这也造就了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充满苦难的生涯;也就证明了她的苦难人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着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萧红不愧是一位能感召读者的作家。

从这个观点上看,《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是一部非常客观的著作。在极力排除掉主观臆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迄今的有关资料,通过精心地整理塑造了一个新的萧红形象。这一点值得肯定,其观点富有说服力。特别是在我看来,这本出于比自己年轻很多的男性研究学者之手的著作,让人充分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气息,孕育着文学研究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20世纪70年代末期,即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基于众多研究学者的不断努力,发掘出了各种有关萧红的史料,其中也包括了她本人的一些作品。但是在今天,由于熟知萧红生前生活的前辈们都相继不在人世了,不太可能再发现什么新的史料。在这个意义上,整理总结迄今的史料,力求于客观研究萧红的这本著作,就当之无愧地成了萧红传记的集大成了。正是它极力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才避免了男性读者们陷于对萧红的过度的同情,同时还没有失去对萧红的热切的目光。我想这些都是本书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其诚实宽厚的人品所致。

这里再重复一遍,在我来看,这是一本非常受人喜欢的好书。但是,同时又感到还欠缺点什么。这是一种与上述观点极其矛盾的感觉,也许这正是起因于此书的客观性。

众所周知,萧红31岁就英年早逝了。在抗日战争这个全中国的受难时代,萧红还背负着作为女性的苦难,她没有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是因为她还在人生的中途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要了解她的短暂生涯的旅途,就只能凭借她周围的人,例如萧军,端木蕻良等人的回忆,《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这本书也不例外。也正是因为如此,特别是关于逃离上海为止的萧红的前半生,就是说基本上依赖于萧军的追述的这段时间里的萧红,也许是萧军的过于饶舌,她给人的印象就犹如是萧军思想和行为的附属品一样。换句话说,前半生的萧红的形象是非常模糊的。与此相比,转到武汉避难以后的萧红就以鲜明的主体性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此时的萧红已经作为有名的作家受到了很多人的注目,并且有关她的言论也多了起来。这些言论的产生可能与人们对端木蕻良的反感多少有些关联。从武汉到临汾再到重庆以至香港的这段时期,关于萧红有着非常翔实的记述和史料,这些史料里有很多是我未见到过的很值得参考的东西。

我感到书中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萧军的回忆所写的前半部分。作者将二人的同居,以及分居作为萧军的“爱之哲学”的主题,然而就产生了俩人生活的主导权在萧军的印象,使萧红成了一个没有主见、附属于男性的在精神上不成熟的女性。而另一方面,在萧红与端木蕻良的这段生活里,作者又只强调了萧红的自主性。这样一来,读者就看不到萧红从前半生到后半生的精神上的成长过程。如果再深读一下,还会得出萧红的精神独立是来自于萧军的背叛(女性问题)。当然,萧红在《生死场》出名后,生活上还是不得不由萧军掌握主导权。但是正如骆宾基所指出的那样,萧红固有的“矜持”才是将她引向精神自立的源泉。我并不完全认为萧红所写的作品就是记录了她所走的人生之路 (这一点与本书作者略有分歧),但是她的作品仍反映了她的精神世界的成长,也是最值得依据的资料。

笔者之所以认为萧红是一位精神独立的、具有主见的作家,也是对迄今赋予萧红的“被男性所摆布,从而无法实现自己梦想,充满悲哀的可怜的女性”形象的一种抗议吧。如果不是站在与萧军同居,后来又分离,然后和端木蕻良生活在一起的都是萧红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一角度看的话,就无法真正地将萧红作为一个作家来评价。我充分认识到《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是一本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作品,而不是一部研究专著;但作为一个热爱萧红的读者仍因为书里没有把《跋涉》、《生死场》及《商市街》里所反映出来的萧红的思想介绍给读者而略感不满。

作为一名国外的读者和研究人员,在史料的发现和发掘上无法与中国同行们相比。只能依据这些成果来阅读萧红的作品,并且在她的作品里哪些是带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进一步讲,文学对人类社会产生着什么样的普遍性力量,我们通过文学能够做什么等话题上坦率地发表一些看法,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喜爱萧红的读者往往会被作品所打动,而失去自我。这也正说明了作品所持有的力量。在承认这一点的基础上,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更要尽可能地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作家和其作品,从中找出真相,把它放在历史和社会变迁的洪流中,通过向人们的展示进而加深人们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继承其优良的,改正其错误的,并为历史不再重演而不断地警示自己,做不懈的努力。我想这才是文学所担负的责任。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我期待着能看到作者的有关萧红的作品论,并衷心祝愿由萧红结成的缘分更加发展,使它连接起日中两国以及全世界。

猜你喜欢
端木蕻良萧军异乡
端木蕻良与重庆复旦大学的情缘
萧军纪念馆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火车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
《讲话》背景下端木蕻良建国初期小说探析
忆青年萧军二三事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研究综述
《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
客居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