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夕阳红——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2010-08-15 00:42韦蝶青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5
名作欣赏 2010年2期
关键词:天涯落日夕阳

□韦蝶青(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5)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于太阳,历来就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充满着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成为文人们情感观照的对象。而在对太阳意象的选取中,“夕阳”以其独有的审美特征更为诗人青睐有加,从先秦的《诗经》到元代的散曲,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观照,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义。

一、人世沧桑

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往往由于自身清高自傲,不合俗流,仕途失意,产生对人生、社会的悲观情绪,便借助“夕阳”这一意象,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抑郁心情,慨叹人世的沧桑。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最为警策,这里的“夕阳”意象深刻揭示了李商隐对人世沧桑的慨叹:夕阳虽好,但已近黄昏,苦闷失意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借助一轮沉坠的“夕阳”来抒发自己深沉的人生感悟了。感情委婉、细腻、深沉,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李商隐只活了四十六岁,四十几岁本应是人正当壮年,有所作为的大好时光。但诗人由于长期沉沦下僚,生活坎坷,身心疲惫,哀生悼亡,以至未老先衰,四十几岁就已接近黄昏之年,已是明日黄花了。尽管诗人也曾向往并热爱美好的生活,却也只能发出“只是近黄昏”的感慨了。二、李商隐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在他最为传诵的《贾生》《安定城楼》等诗中,每每以贾谊自况,忧国伤时,感叹人世,虽然从晦暗沉痛的心灵时时迸发希望的火花,但仕途的打击与冷落,使一切终成泡影。诗人只能用“夕阳”来表达自我理想破灭的人生感叹了。三、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正是晚唐牛李党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李商隐叹怨牛李党争的祸国殃民,使国计民生每况愈下,当时朝官与宦官之间的彼此斗争,给朝廷带来无穷的灾难,更给劳动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使曾经盛极一世的大唐王朝走上毁灭的道路。李商隐借用“夕阳”,不正是晚唐王朝“山雨欲来风满楼”,已经接近崩溃的形象暗示吗!在这首诗中,诗人既没有浓涂重抹,也没有刻意雕琢,只是平平常常之笔、普普通通之物,借助一轮“夕阳”来表现无尽的感叹,无怪乎“夕阳无限好”能够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在人世沧桑的感慨中,“夕阳”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有的诗人正是着眼于此,来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悟。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便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就是以“夕阳”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来感叹人世的沧桑之感:乌衣巷口,暗淡的夕阳在残破的街道上静静地斜照着,野草也无言,只能自作花。凄清冷寂的氛围中,当年那些衣冠楚楚、裘马洋洋的“乌衣诸郎”而今安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日繁华早已烟消云散。荒凉的景象是衰败的象征,实际上也是历史人世生活沧桑的具体体现,古今对照的变化喻示诗人追昔抚今的无限感慨,含蓄的景物描写中也表现了作者的深深惋惜之情:日薄西山,已是末路。历史人事的沧桑谁人又能说尽,物是人非,空留余恨,只有一抹暗淡的夕阳还在辉映着久别的历史。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有类似的感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里的“斜阳”也寄寓了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历史早已过去,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刘裕赫赫的战功却一去不复返了,词人只能从一抹夕阳的余晖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

“夕阳”这一意象在体现人世沧桑这一点上,有的诗人也能别开生面,从夕阳的轮回中来感悟更深层次的意蕴,王之涣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这里抓住了一个富有特色而又具有深厚美学力量的典型意象“白日依山”,以“白日”为起点来贯穿全诗,把日、海、山、河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并吞万象的宏伟图画。气势非凡,内涵深远,一扫夕阳“黄昏”之笔,而采用“白日”(这里是指夕阳),赋予“夕阳”另一层意蕴,焕发出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自然力量。诗人从日落就会有日出,日月轮回是大自然的规律中,来探索自然之美,体悟人生的真谛,穷尽宇宙的奥秘,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二、隐逸情怀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再加上社会的黑暗,很难有所作为。他们中许多人厌倦了世俗的喧嚣,回归山林,与树木为伴,与禽兽为友,让大自然的情趣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表现隐逸生活的独得之乐。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赐裴秀才迪》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植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是王维晚年与裴迪相酬为乐所作,诗人在诗里将寒山、秋水、柴门、渡头、墟里、五柳都放在落日余晖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上,为山林增添了明丽的色调:夕阳渐落,寒山转翠,秋水潺,富有浓郁的山林生活气息,意境悠远奇妙,格调高远,山林之美,隐逸之趣,晚年对落日,相互映衬,别具情调,情感真实坦诚。诗人没有怨叹“只是近黄昏”,而是“狂歌五柳前”。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晚年归隐山林,脱离尘俗,独守一份宁静的天空,自得其乐的隐逸情怀。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也正是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从而归隐山林,寻觅安适恬静的生活。《饮酒》其五就深刻地反映了他的隐逸情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好写照,也是“心远地自偏”的刻意阐发。诗人在东篱下满手把菊,自得其乐之际,偶一抬头,“山气日夕佳”。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极致,诗人的主观感受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和谐地结合起来,自身也成了夕阳中景色的一部分,闲适心境与夕阳中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脱离尘世的芜杂,自得一份超然、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生活。这里的夕阳不再是没落的象征,而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意蕴,人与自然达到了神形相契,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言近旨远,潇洒飘逸,“夕阳”就成为作者情感的一种寄托。

隐逸之情在形式上也许有些不同,但在情感上却有本质的相同:追求一份超脱,享受无穷逸趣。宋代诗人林逋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中就有“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之句,夕阳之中,别无他物,唯有袅袅寒烟萦绕半空,色彩平淡无奇,一轮夕阳映照着超然的作者,环境幽深清寂,与这位幽人断绝尘世、潇洒物外的恬淡心境正相吻合,隐逸之乐别有情趣。刘长卿在《送灵澈上人》中有“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之句,夕阳下,灵澈上人头戴竹笠,身披晚霞,一个人向青山深处走去。神态闲适自然,颇有洒脱超尘的气息,体现出灵澈上人不慕俗流,回归山林,独得宁静悠远的隐逸淡然之情。

三、乡国之思

乡国之思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一个常见的主题,漂泊在外的游子,遭受人情的冷暖、世事的坎坷,面对着一轮即将落山的夕阳,联系自己的羁旅,乡国之思便会油然而生。身世遭际往往发之于笔端,诉说着一怀愁绪、满腹的辛酸。

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就有这样的执著乡思:“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夕阳下,极目四望,天水相连,芳草遍地,山峰都披上了落日的余晖,一切都笼罩在夕阳的背景中。景随情变,情随景生,言在景外而意在其中,辗转生发,匠心独运,借平平常常之景,把浓浓的思乡之情融进这一片夕阳之中,情感真挚坦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正是借助“夕阳”这一美学意象来寄托着自己的无限乡思。

宋代诗人李觏的《乡思》更具典型:“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人们都说落日处是天涯,可诗人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难觅。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人用“落日是天涯”衬托家乡之远,由此生发开去,用家乡之远来暗示回家之遥遥无期,用回家之遥遥无期来抒发自己的深深思乡之情。笔下一波三折,但以落日为起点,借助夕阳的内涵来传情达意。这里的落日(即夕阳)是作者思乡的感触点,联系自己的漂泊,把浓浓的乡思融进无尽的感叹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正是诗人无可奈何思乡心声的痛苦呐喊,也是诗人满腹辛酸无限感慨的体现。漂泊在外的游子何时才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与家人共叙离别的感受呢?只能在夕阳西下之时,遥望家乡的方向,深沉地来表达自己的乡思吧。

在“夕阳”所体现的乡国之思这一点上,有元代“曲状元”之称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谓乡国之思情深至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作者独具“夕阳”这一意象,点出时间,内涵深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都由“夕阳”串联起来,构成一副凄凉寒怆的画面,足可见作者的满腹心酸。“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也道出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的痛苦心声: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一轮孤独的夕阳映衬着孤独的作者,正是作者的孤独才更能反衬深沉的乡思。浓浓的思念,真诚的眷恋,在一片夕阳的余晖中,能够引起多少人的情感共鸣。

四、苍凉感

古典诗歌在“夕阳”意象所表现的内容上,苍凉感作为边塞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并不少见。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就较为典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箫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秋,王维到边塞劳军时所作。诗人寓情于景,情随景发,意到笔收:一轮落日照耀着奔腾的黄河和一望无际的大漠,在旷远的背景下更显得硕大无比,给广袤的大漠平添了另一层壮美,自然之中见奇意,正是在落日(即夕阳)的映照下,边塞环境具有了特定的意蕴内涵,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感知,在主体感觉的参与下,“落日圆”色彩绚丽,意境雄浑,映衬着大漠,表现了高扬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生命力,豪迈之中给人一种无边的苍凉感。

范仲淹的一首《渔家傲》(上片)却是表现了边塞生活深沉的苍凉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的落日照耀着一座孤城,数缕炊烟萦绕着千嶂,边声阵阵,就连南归的大雁似乎都没有一点留恋之意。归雁、边声、孤城在落日的余晖中烘托出一派紧张而凄凉的气氛。平淡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深层的思想内容,正是落日的意象使得边塞的环境具有更深层次的苍凉感。杜甫在《后出塞五》其二中也表现了类似的苍凉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黄昏时刻到来了,军旗舞动,马鸣萧萧,在夕阳背景的衬托下,那样肃穆而又那样苍凉,这苍凉的景色似乎并不平静,有如临大敌之感。这里选用“落日”这一意象是作者情之所致而借以生发,在苍凉的环境氛围中显示着深层的用意,因为落日还象征着衰败,也许在无边的苍凉中还有对这一场战争的讽喻吧。

当然,“夕阳”这一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许多诗人正是借助这一意象来抒写自己的独特感知,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深层内涵。“夕阳”意象也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独有的艺术魅力。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年版。

[4]吕晴飞、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

[5]张盛荣、王小祥主编:《古今怀乡思亲诗词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天涯落日夕阳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夕阳的见面礼
大漠落日
落日
落日
为让夕阳更美好
给远方
执笔为马,行走天涯
天涯归旅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