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丽
就声乐艺术而言,美声唱法已被我国受众接受并喜爱。
在我国声乐领域内,一般将声乐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大类。这三种唱法的区别,不单单表现在“唱法”本身上,还表现在整体艺术风格上。
三种不同的唱法,不仅体现在声乐表演中,也自然体现在各自的声乐教学和理论研究之中。那么,当今中国的美声唱法的演出、教学、研究,亟待关注与具体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哪些呢?现根据笔者个人的演出实践和辅导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自身本体特征,若丢失这种本体特征,该事物就不复存在。音乐艺术如此,声乐如此,美声唱法亦如此。
因此,美声唱法首先就要牢牢把握住并不断强化美声唱法的本体特征,同时要在与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比较鉴别中予以加强。
所谓美声唱法,系意大利声乐学派于17世纪在佛罗伦萨形成的,原文为Bel Com to,直译为“动听的音乐”,其主要本体特征为:追求声音效果、讲究发声方法、注意运用华彩与装饰等。
所谓民族唱法,其主要本体特征为:追求自然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所谓通俗唱法,是现代工业社会电子传播技术广泛应用后产生的一种演唱方法,它的本体特征为:演唱者手持话筒或戴耳麦,强调自然动感,对声乐训练并无太多严格要求。
作为“舶来品”的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美声歌唱家、教育家喻宣莹、周小燕、黄友蔡等人,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美声唱法歌唱人才。近年来,又出现了杨洪基、王霞、么红、迪里拜尔、廖昌永、刘唯维、戴玉强等一大批新秀,或备受国人青睐,或享誉全球,为中国美声赢得了殊荣。
在美声唱法中,要始终贯彻牢牢把握美声本体特征,就要注意六个问题:
①重视呼吸与共鸣;
②使用高位置训练方法,使声区统一;
③使音域宽广(具有三个八度的音域);
④使声音优美、连贯、通畅;
⑤强化声音的华彩与装饰;
⑥强调声音的情感内涵,做到声情并茂。
既然美声唱法源于西方,又流行于全世界,我们的美声唱法就应当面向全球,与世界接轨,实现国际化;就要千方百计培养出地道的、世界公认的美声歌唱家,培养出像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三大歌王”那样的世界级歌王。
总之,本体性与国际化是有机的统一。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21世纪,多元性已成为时代的主要特点,美声唱法在多元性的艺术格局中,要做到交叉化。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通俗唱法时尚化,民族唱法多样化,美声唱法国际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各种唱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倾向。
拿美声唱法来说,就有许多歌唱家吸收借鉴民族唱法的精华,形成了“中国美声”或“民族美声”。例如杨洪基(代表歌曲为《滚滚长江东逝水》)、关牧村(代表歌曲为《吐鲁蕃的葡萄熟了》)、殷秀梅(代表歌曲为《党啊,亲爱的妈妈》)、王霞(代表歌曲为《我爱你,中国》)等,无论是歌曲题材、主题,还是演唱风格,都具有浓浓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堪称“民族美声”的典范。
必须认识到,“国际化”与“交叉化”是对立的统一,我们既需要“杨洪基式”的“民族美声”,也需要“戴玉强式”的“国际美声”,中国美声在总体上应当是一个多元化的大格局。
为此,学习美声唱法就要有的放矢,因人而宜,绝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腔,要唱活而不能唱死。
音乐是一种文化,美声唱法同所有艺术一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竞争上。
因此,美声唱法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与战略意义。我们在加强专业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修养,确保演员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艺术风格,认识到理解就是表现的基础与前提。如果说,技能技巧是“硬工程”的话,那么文化就是“软工程”,我们要“软硬兼施”,形成立体化演唱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