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茉莉花开》音乐赏析

2010-08-15 00:42□孔
戏剧之家 2010年5期
关键词:生育命运音乐

□孔 羽

电影《茉莉花开》是一部由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影片,导演将一首女性悲歌用一种悲悯隐忍的镜头缓慢流畅地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把影片中茉、莉、花三个人物的故事作为一个女人一生的三个时期、三段人生经历来读解。也就是说,可以将三代女性的命运涵盖整个女性群体。

茉,代表纯真的少女时代。当孟先生出现以后,茉觉得他能够依靠,很快就爱上了他。孟先生的离去,使她从此失去了一切。她的梦破灭了,她被生活嘲弄了。由此体现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

莉,叙事背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者用了《喀秋莎》和《敬爱的毛主席》两首歌曲作为时代的影子。当莉坐在邹杰的自行车上,经过那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地时,伴随着莉灿烂的笑容,歌曲《喀秋莎》以画面外音乐的形式响起,有几分爱情的甜蜜,又有几分投身国家建设的豪情。音乐虽是他山之石,却不失为点睛之笔,既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又是他们内心情感的流露。《敬爱的毛主席》是“文革”的产物,因而它在影片中的存在就具有极强的时代标识的作用。

花,代表成熟的成年阶段。花在影片中是最关键的人物,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她是感情很纯粹、行为很洒脱、丝毫不犹豫的性格。在婚姻问题上,她逐步建立自信,坚持自己的意志,最后战胜了自我,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

歌曲《茉莉花》三次的出现,是以不同的人声演唱、不同的音乐配器、不同的风格情调诉诸观众的。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这就是音乐得连贯作用。

歌曲第一次出现是茉成为了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在富丽堂皇的大酒店里,众多社会名流为她举办生日舞会时她唱起的,爵士风味十足,高贵华丽;第二次是莉在结婚的婚宴上,应客人要求她很腼腆地唱起了这首歌,歌声质朴、直白、平淡。“茉”和“莉”这两次演唱都因故没有把歌曲唱完整,这是编导有意将她们多舛而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第三次是在电影结尾处,“花”回忆着或者是幻想着童年生活的情景时,歌曲缓缓渗入画面,这一次与前两次不一样,它不是剧情的一部分,而是以画面外音乐的形式出现的,歌声凄凉而感伤,似乎是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倾诉。我们也可以把歌曲的三次出现看作是广义上的音色变奏或者是性格变奏,这样它们在表现影片中三个不同人物心理的同时也起到了标识她们身份的作用。

在镜头组接过程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动作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从一个局部或片断看,它常常需要另一种艺术手段从形式结构上加强它的连贯感。音乐正是这样一种手段,影片中的音乐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不连贯的,但它在局部上的连贯性常常对它所伴随跳跃的画面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使它们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一种连贯感。

歌曲《茉莉花》原本是刻画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而它在这部影片中,除了上文所分析的具有揭示人物心理,标识人物身份之外,在特定情节中的运用,利用歌词中“不发芽”三个字隐喻地折射出了影片中所蕴涵的中国女性的生育文化。莉在婚宴上唱歌时歌词中“不发芽”三个字是由一个小孩抢唱的,引来哄堂大笑,而这三个字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心情开始变得压抑、沉重,也逐渐领悟出这三个字有其特殊的意义,起到“言画面所不能言”的潜台词的作用。因为对于女性而言,“不发芽”是对不能生育的一种隐喻,而莉就是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这是她生命中最残忍的痛苦,也是她悲剧性命运的主要根源。不仅只是莉,整部影片都蕴涵着浓厚的生育文化,茉为了孟老板,不愿流产;对于茉,生育代表梦想的破灭;花为了小杜在大雨夜中痛苦产子,对于花,生育是生命的强大力量。其实就算忽略这三代人的时代背景,生育的意义都不会改变。中国历来的生育文化就没有大的变化,生育对女性施加着强大的压力。未婚生育是一种下贱,不能生育也是一种下贱,茉和莉的悲剧她们都曾经归咎于生育,特别是茉的在影片接近末尾的一段台词:“如果我没有生下你妈妈,现在一切都不会是这样。”而莉的困境直到现在仍然也困扰着许多的女性,“只会吃,不会养”对于大多数的媳妇来说还是最刻薄的一句话。婚姻的主题往往不是爱情,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婚姻的主题只不过是传宗接代。这是影片告诉我们的,也是歌曲告诉我们的。

在每部电影中都少不了音乐,音乐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电影的内容服务。如果没有音乐,电影将变得黯然失色,因为音乐在电影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猜你喜欢
生育命运音乐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