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瞿玉杰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稳定器”,只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实力,才能增强一个国家抗击经济风险的能力。
记者调查发现,靠实业起家的温州企业热衷离开主业,蜂拥进入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经济“空心化”引起人们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的实体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涌现出了一批像海尔、华为、联想这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而且中小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使得“中国制造”一时风靡全球。
然而,近年来受疯狂的“土地财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迅猛发展,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导致经济“空心化”的问题愈演愈烈:不仅靠实业起家的众多民营企业纷纷“逃离”实体经济,一些大型国企也“不甘寂寞”,纷纷进军房地产市场,以至于国资委今年上半年不得不强推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的计划。但令人无奈的是,后续报道显示这一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央企并未实质性退出房地产市场。
经济“空心化”,是眼下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的写照:随着“人口红利”的终结,再加上物价的快速上涨,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剧增;随着资源消耗量的剧增,我国由很多资源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成为世界上石油、铁矿石等多种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廉价资源的优势已经消失;随着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免税、减税政策到期,企业税费压力陡增;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人才匮乏、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稳定器”,只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实力,才能增强一个国家抗击经济风险的能力。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都证明:实体经济发展,则国家兴盛;实体经济衰退,则国家没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实质上也是一场虚拟经济压倒实体经济的危机。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而言,保持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对于促就业、保民生、进而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较快发展尤显重要。
眼下,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引导资本投向实业,关键在于国家政策要为实体经济“松绑”。比如,政府应当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给予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与大型垄断国有企业在资金、资源获得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同样优惠的政策,等等。 ■
骏一/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