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 傅贤治
(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竞争战略》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概念以来,价值链理论一直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研究的重点,企业界把价值链当作重要的战略分析工具,用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价值链整体水平的竞争,但是在理论上,波特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价值链水平评估方法,而这又是对企业诊断和战略制定的前提,因此立足于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现实和自身的特点,构建一个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价值链水平模型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纺织企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制造企业,也是出口创汇最多的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在基本竞争战略思维的指导下,通过对企业价值链水平评估模型的应用,较为准确的评估了该行业企业的价值链水平,其他行业的企业评估也可以在此思维框架下和行业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类似的模型进行评估。
其一,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三种,目标集聚是将经营重点集中在某一特定顾客群体、产品系列,力争在某局部市场取得竞争优势,而该竞争优势取得的方式还是需要实行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所以本文把目标集聚看成是成本领先或差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二,波特在分析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中,认为企业要么实行成本领先要么实行差异化,极力反对夹在中间的战略,而现实中存在大量实行这种战略的企业,因此本文认为对这种类型企业价值链的评估可以综合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指标来评估(见表1)。
其三,本文对企业价值链水平的研究是需要在对行业环境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所以假设企业的被调查者和专家能对本企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有清楚的认识,能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状况。
成本领先就是企业的价值链各环节成本之和低于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之和,并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波特认为获取成本优势两种途径是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和重构价值链,并且给出了规模经济、学习、关系、整合等十种成本驱动因素,这对分析我国的纺织行业的成本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国家,尤其是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自1994年以来已成功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纺织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纺织品物美价廉,在价格上居于绝对竞争优势,纺织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劳动力便宜,据统计我国的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是日本的1/37,美国的1/20,所以中国的纺织品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价格和成本优势,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纺织业改革开放初期30年的特色即走成本领先战略。然而即便是成本领先,我们仍然有很大可以提升的空间和转变成本驱动因素。从劳动力成本来看,我国的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新劳动法的颁布、工人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劳动力成本明显低于中国,因此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的模式必须转变。
从规模经济角度来说,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中小企业的数量高达99.4%,虽然已经形成上、中、下游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行业生产体系,但是规模较小,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所以我国纺织企业从长远来看,成本领先还是有许多改进空间的,同时需要逐渐转移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强管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用。
至于价值链构成角度,从我国纺织企业微笑曲线可以看出,纺织企业出口商品绝大多数都是通过OEM的形式,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这种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表现了强大的活力,不需要投入太高的研发、技术、市场开发和销售成本,只需抓好生产管理环节便可,但是这种模式随着我国资源、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也逐步不适应竞争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设计、优化价值链环节,提高利用效率,使成本保持领先水平。
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能够提供独特的、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产品给顾客,与差异化相比,成本领先具有不可模仿性和可持续性。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是差异化的来源,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链门类是比较齐全的,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可以考虑差异化问题,如果说以前和现在是靠成本领先而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的话,那么不久的将来得需要以技术为基础,高附加值的差异化立足。因为一方面我国主要出口中低档纺织品,遇到了很多贸易壁垒而且利润也很薄弱,如果实行差异化走高档路线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在功能特殊、新颖的高档面料方面确实存在大量进口,也催促了我们加大自主研发、加大品牌建设必要。
波特在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方面都强调的一种方法是以全新的方式重构企业的价值链。通过对上游供应商、生产和下游营销渠道的重构不光能够降低自己的成本还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来。近十几年来,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外包战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很多企业通过价值链的分解、重组和把部分甚至大部分职能外包出去,专做自己有竞争优势的价值增值环节,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我国主导的服装加工环节只占纺织服装价值总和的19%,其他81%的价值增加值却被发达国家占有了,说明我国纺织的产业链需要调整,企业价值链需要优化,由中间环节的生产向产业链两端的设计、研发和品牌、销售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服装行业的长久之策和大势所趋。至于微观的纺织企业可以重组价值链,发展自己优势的环节,不必每个环节都涉足,立足自己的成本或特色优势,使自己价值链的效率和价值达到最优化。所以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科技兴贸,品牌兴贸的OEM向ODM的纺织强国路线。
以上从成本、差异化两个环节简单的分析了我国纺织企业的价值链水平,分析了其相关的优势和劣势,下面建立以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两个基本竞争战略为重点的纺织企业价值链水平的指标评估体系。指标的选取根据对前人研究成果和对纺织企业实地调研总结得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成本领先方面主要从劳动力、资源、规模经济和科技能力方面分析,差异化主要从市场、财务、生产以及科技创新方面来分析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如表 1)。
对指标评分时采用专家赋值法,专家根据指标的行业内平均水平,采用1—9的赋值方法,“1”表示价值链水平最高的指数,“5”表示水平一般,“9”表示水平最低。其他数字以此类推。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指标的权重,AHP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对阶梯层次结构建立后,通过隶属于同一指标之间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建立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建立主要依据1—9比率标度法。其中:“1”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同样重要(或同样强);“3”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或稍微强);“5”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明显重要(或明显强);“7”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重要得多(或强得多);“9”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极端重要(或极端强);“2、4、6、8”在上述两相邻判断等级之间。
表1 纺织企业价值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江苏某毛毯生产企业(该企业属于成本领先型企业,故不用差异化指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来对其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形成如下判断矩阵:
A1-B B1 B2 B3 B4 B1 1 1/5 1/3 1/7 B2 5 1 3 1/3 B3 3 1/3 1 1/5 B4 7 3 5 1
同理对于二级指标进行同样的比较,形成判断矩阵,由于篇幅有限,故不作详细解释。下面运用和积法进行排序计算。
(1)将判断矩阵A1-B的每一列归一化,可得到归一化判断矩阵A'
(2)将判断矩阵A'按行相加
将向量 M=(0.2275,1.0545,0.4875,2.2305)归一化,得 W=(0.056875,0.263625,0.121875,0.557625)T,即为判断矩阵 A1-B的特征向量,其中W1、W2、W3、W4为各因素相对重要的排序数值。
(3)一致性检验
n阶判断矩阵当完全具有一致性时,λmax=n,其余的特征根为 0,当矩阵不完全一致时,λmax>0。检验的公式为:CR=CI/RI,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计算公式为(W为特征向量,A为判断矩阵,(AW)i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固定数值))。若CR<0.1,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至具有满意一致性。
根据以上所示方法,B指标的λmax为4.1183,CR=0.043<0.1,通过一致性检验。同理C指标的计算结果为:指标C11、C12、C21、C22、C23 的权重分别为 0.6667;0.3333;0.4865;0.0782 和0.4353;指标 C31、C32、C33、C41、C42 的权重分别为:0.5714;0.1429;0.2857;0.25 和 0.75。
根据前面的指标分析和权重构建企业价值链水平评估模型:
其中Xi为对企业相关指标的打分。通过模型及企业问卷调查的平均值计算,可得到该企业价值链的整体水平。
把X11、X12的值分别为3、4带入公式得B1=3.333;同理X21、X22、X23 分别为 5、5、5 带入得 B2=5;X31、X32、X33分别为 7、5、6 带入得B3=6.4285;X41、X42分别为6、7带入得B4=6.75。最后将Bi的值带入公式Y得Y=6.05515。说明该公司价值链水平处于稍低状态,与该企业的现状基本符合。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企业价值链水平进行评估的完整方法,本文认为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是基础,所以需要在分析其基本竞争战略类型的前提下,构建各自类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评估方法是在对目标企业的调研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由于该方法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点,所以在评估中难免有主观性的部分,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估其水平,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在本文研究基础上借鉴企业价值和竞争力等的相关方法来增强评估的准确性。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8.
[2]郭燕: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改革管理,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