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为明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 310021)
在自然气候条件下栽培双孢蘑菇,栽培季节的选择是首要的问题。双孢蘑菇是一种中低温型食用菌,具有子实体生长所需温度低于菌丝体生长温度的降温结实的特点,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26℃,而子实体形成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18℃。我国各地的双孢蘑菇播种季节一般都安排在秋季,因为秋季由高到低的气温递变规律与双孢蘑菇对温度的反应规律相一致。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大,以长江为界,越往北,应越早播种,越往南,应越迟播种。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和苏北等蘑菇产区的适宜播种期为8月,浙北、上海及苏南蘑菇产区,播种期以9月份为好,福建、广东、广西等蘑菇产区的播种期应安排在10~11月。即使是气候相同地区的蘑菇栽培期选择也应十分谨慎,过早播种,易遇高温而烧菌,过迟播种,则出菇温度低,有效出菇时间缩短而影响产量,浙北和上海适宜播种期为9月15日前后。近年来,通过探索实践,提出了菇棚覆膜增温反季节栽培双孢蘑菇技术,蘑菇播种期可推迟到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我国由于栽培地区广、自然和经济条件不同,全国无统一标准的菇房,不同蘑菇产区应用的主要栽培模式有:床架层式栽培模式,包括砖木、砖混结构菇房和塑料大棚栽培;地栽模式,包括中棚地栽、小棚地栽和畦床地栽。其他还有人防地道栽培和蔗田套栽模式。
2.1 砖木、砖混结构菇房 菇房采用砖木或砖混结构 (图1),牢固耐用,保温性能好,便于清洗消毒,但易吸收水分,湿度不易保持;北方有些蘑菇老产区的菇房为泥墙草顶,保温保湿性能好,但应注意严格消毒,及时清除病虫杂菌。
菇房的建造方位以坐北朝南,东西向延伸为好,南墙搭出廊檐,南面留出一条约1.6米的走廊,廊檐用竹篱隔挡,冬季用薄膜遮围形成一个温室,可提高菇房内的温度,既有利于保温保湿和通风换气,又可避免春秋季干热西南风直接吹进菇房,有着冬暖夏凉的效果。
实践证明,砖木、砖混结构菇房的面积以166~222平方米为宜,栽培面积过大,管理不便,通风换气不均,易发生病虫害;栽培面积过小则利用率低,成本大。菇房顶高5~6米,宽约10米。菇房过长,通风不良,不利于蘑菇生长,而利于病虫杂菌生长;过短则利用率不高,不易保湿。菇房内壁应用石灰粉刷,以利于保温和消毒;地面应光洁、坚实,有条件的可铺水泥地面,便于清洁冲洗。
图1 砖混结构菇房
菇房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置,包括窗、门和拔风筒,三者必须正确合理设置。每条走道两端 (南北墙上)需开上、下二对窗,如菇房较高,檐口高于3.5米以上,应开上、中、下三对窗,上窗的上沿略低于屋檐;下窗应离地0.07~0.1米,以利排出沉积于底层的二氧化碳。窗的大小以0.4米宽、0.46米高为宜;每4排或2排床架两端各开一扇门,以利通风和人员进出;拔风筒设在每条走道中间的屋顶上,一般高1.3~1.6米,直径0.3~0.4米。拔风筒顶端安装风帽,大小为筒口直径的2倍,帽缘应和筒口持平,既使拔风好,又可防止风雨吹入菇房内。菇房通风窗的多少和大小,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灵活掌握。我国北方气候冷凉干燥,菇房应以保温、保湿为主,通风窗可适当少、小一些;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潮湿,菇房以通风换气为主,通风窗应适当多、大一些。
菇房内床架及层次的排列不宜过疏或过密。过疏,利用率低,不经济,且保湿能力下降;过密,产生废气多,空气流通不畅,易积聚二氧化碳,难以获得高产。以栽培面积计,利用率以20%~22%为宜,体积为1000立方米的菇房,种植面积宜为200~220平方米。床架要求坚固平整,便于操作和冲洗消毒,可采用竹木结构,也可采用钢筋水泥结构,但都易潜伏杂菌;有条件可采用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床架四周不能靠墙,需留走道。南北两面的走道宽0.66米,东西两侧的宽0.5米。床架一般设5~6层,层距0.6~0.66米,床面宽1.2~1.6米,底层距地面0.25~0.3米,顶层距屋顶1.3~1.7米,床架间走道宽0.66米。
2.2 塑料大棚菇房 随着蘑菇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逐渐由分散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向规模化生产发展,近年来浙江、上海及其他省市的一些蘑菇生产大户采用塑料大棚菇房 (图2)进行规模化栽培。目前塑料大棚菇房一般采用毛竹框架结构,框架外覆一层无滴塑料薄膜,外盖一层起遮阳保温作用的草帘。菇棚建造方位以坐北朝南为好,南北进深长度12~16米,床面宽1.5米,床架间走道宽0.7~0.8米。菇床一般设6层,层间距0.6米,底层离地面0.4米,顶层距棚顶1.4米以上,实践表明,栽培面积500~550平方米的菇棚产量高、效益好。
每条走道两端棚壁各开大小为0.3×0.4(米)的上、中、下窗,也可将走道两端的棚壁薄膜,在二次发酵后,自顶层床面上方部位向下割开,作为通风窗,需通风时便拉开通风换气,不需通风时拉紧用夹子夹住密封。栽培早秋蘑菇的菇棚和蘑菇栽培季节气温偏高地区的菇棚,每条走道中间棚顶应设置拔风筒,以增强菇棚的通风降温能力。
近年来浙北平湖、嘉善等县市根据市场需要,冬季低温期通过棚外覆膜增温 (图3)进行反季节栽培。冬季低温期栽培棚顶不设拔风筒,棚外用薄膜封闭覆盖,利用太阳能提高菇棚内温度,由于薄膜覆盖后通风困难,因此,应在菇棚北端中间走道上方安装排风扇,根据需要,开启排风扇强制通风,以解决菇棚覆膜封闭造成的通风不良问题。
图2 塑料大棚菇房
图3 菇棚外覆膜增温
2.3 地栽中棚 选择背风、排水条件好的田块,设置南北方向菇棚 (图4)。采用毛竹片或木棒作为棚架材料,通常用毛竹作架材的搭成拱形,用木棍作架材的搭成人字形,棚架的中心高度为1.4~1.7米,棚架外覆塑料薄膜,薄膜外覆盖草帘或其他遮荫物遮阳;棚宽为2.2~3米,中间沟 (操作道)宽0.5米,沟深0.3米,操作道实际高度为1.7~2米,在棚内行走、操作较为方便,两侧畦床宽0.85~1米。棚的长度可以根据地形而定,一般为15~20米。为了防止地栽蘑菇地雷菇的发生,应增加菇床通气性,有的地区将菇床用砖块架高0.25米,床面用竹杆、稻草铺设,床架底开深、宽各0.3米的保湿沟。菇棚四周应开排水沟,棚间开较深的横沟,次深的纵沟,较浅的畦沟,沟沟相通,便于排灌,每亩 (667平方米)地可以栽培360~400平方米。由于中棚棚体小,更易受外界高温影响,因此,播种期通常比菇房与大棚栽培推迟15~20天。
2.4 地栽小棚 选择背风、排水条件好的田块,设置南北方向菇床,床宽1米,四周床埂高0.25米,宽0.17米,菇床中间增设一条与之平行的宽0.17米的中床埂,菇床内每隔1米增设一条宽、高同为0.17米的横埂。畦床底土疏松且呈龟背形,人行道兼排水沟宽0.4~0.5米,沟深较畦床底低0.1米。畦床上用竹片或竹木杆搭成高0.5米的拱形或人字形小棚,上盖薄膜和草帘遮阳、保湿保温。
2.5 地栽畦床 畦床 (图5)不搭棚直接覆盖草帘、薄膜栽培,在四川成都的郊县,以及绵阳、达县等地大面积应用。选择背风、排水条件好的田块,于水稻收割后及时开沟晒田,至田土干湿度达人踩踏不下陷,手捏能扁而不粘手为宜。适时耕翻碎土后筑畦,也可不耕翻直接筑畦,畦宽0.8米,畦床长度可根据地块大小而定,操作道宽0.6米。值得注意的是,畦床不宜过宽,因蘑菇有畦边出菇多的边际效应,较窄的畦床有利高产。
图4 蘑菇地栽中棚
图5 蘑菇地栽畦床
以上3种地栽方式都应注意在同一地块上不能连年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