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回顾及当前关键问题

2010-08-07 09:13于术桐
治淮 2010年4期
关键词:污染区淮河流域面源

于术桐

一、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相关特征

(一)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自1995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水污染治理措施,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水污染事件逐年减少,水质不断改善。

“九五”期间,流域水污染治理以整顿工业污染为主。以“关、停、禁、改、转”为指导思想,关闭不宜在淮河流域发展的高耗水、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规划建设各类水污染防治项目303个,总投资约166亿。经过“九五”治理,虽未完全实现“九五”目标,但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十五”期间,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为主。《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规划建设9类488个项目,总投资255.9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39座。经过“十五”治理,虽距离“十五”计划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但流域水质达标率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流域水污染治理由达标排放向总量控制转变。《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拟投入6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削减污染物排放量。2008年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COD比2007年削减了28.26%,氨氮比2007年削减了16.81%。

(二)流域水污染负荷特征

1.点源污染

自2003年以来,淮河流域COD和氨氮入河排放量逐步下降,但是对照流域限排目标,未来点源污染负荷削减任务依然严峻(图1、图2)。

2.面源污染

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日益增长的畜禽养殖。据2005年全国各地区化肥使用总量统计表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氮肥使用量分列全国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七位;磷肥使用总量中,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分列第一、第四、第六和第八位。根据2000年淮河流域粪便排放量及畜禽养殖COD、氨氮入河负荷,概算出畜禽养殖COD及氨氮入河量占畜禽粪便量的0.44‰和0.016‰。按照2001~2005年淮河流域畜禽养殖统计数据推算,淮河流域畜禽养殖年均COD入河量为21.6万吨,氨氮入河量为0.8万吨(表1)。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愈显重要。

(三)流域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

1.水质变化趋势

近10年来,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效果显著,水质逐步好转(图3),但Ⅴ类及劣Ⅴ类水体比例仍大于40%,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2.水污染现状

根据淮河流域2008年水资源公报数据,淮河流域劣Ⅴ类水占评价河长的28.6%,Ⅴ类水占评价河长的12.8%,Ⅳ类水占评价河长的20.2%,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COD。其中,位于流域上游的河南省的劣Ⅴ类水比重最高(图4)。

表1 淮河流域畜禽养殖业年均污染排放负荷

对比2008年各省污染物入河量、各省Ⅳ类及以下水体比例、省界断面Ⅳ类及以下水体比例,河南污染负荷最大,江苏次之;河南Ⅳ类及以下水体比例最高;豫-皖、皖-苏、鲁-苏省界断面Ⅳ类及以下水体评次均高于56%(图5)。

在淮河流域平原地区,埋深小于50米的地下水是城镇和农村生活及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根据相关调查,埋深小于20米的地下水重度污染区占26.5%,中度污染区占33.8%,轻度污染区占17.6%;埋深20~50米的地下水,重度污染区占13.8%,中度污染区占51.7%,轻度污染区占34.3%。污染物超标组分主要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总硬度和氟化物。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淮河下游苏北沿海地区是黄海主要污染海域之一。海岸带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入海河口、排污口及邻近海域。陆源污染物排海是造成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二、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问题分析

“九五”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通过大规模整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制定计划、安排项目、划拨资金等多种措施,对淮河流域点源污染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减,水质有所改善。但是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饮用水安全仍然没有得到最有效的保障,水体变清的目标尚未实现。

(一)点源污染负荷比重仍然较大,削减技术与管理手段有待创新

当前,不合格排污企业“关、停、禁、改、转”的潜力已发掘殆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效率已得到较大提高;总量控制制度已初步建立。但是总量控制制度没有配套以相应的治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创新,治理技术产业化也有待发展。

(二)面源污染问题严重,控制措施相对薄弱

面源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是淮河流域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面源污染控制基本未包括在总量控制目标中,面源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地下水过度利用,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淮河流域地下水已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同时,淮河片水资源公报显示,淮河流域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水平也不够,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流域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近海海洋污染严重,近海生态遭到破坏

苏北沿岸是黄海主要污染海域之一。淮河流域海岸带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入海河口、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陆源污染物排海是造成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长期连续大量排污使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污染严重,沉积物质量恶化,生物质量低劣,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影响了邻近海域自然保护区、养殖区、增殖区、捕捞区、度假旅游区、盐田区等海洋功能的正常发挥。

(五)水污染跨界转移问题明显,尚无有效的调节机制

由于流域水体的畅流性,上游污染往往会对下游水质产生影响。现行的跨界污染控制主要通过省界断面水质考核指标达标来实现,而流域作为一个系统,有其自身的物质迁移转化规律,流域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污染控制成本等存在差异。因此把流域污染控制按行政区划人为割裂,既不利于发挥流域整体的污染控制优势,又不利于污染控制成本的降低。因此需要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或排污权交易等有效的上下游污染调节机制,使污染控制更具灵活性,发挥流域污染控制的优势,降低污染控制成本

猜你喜欢
污染区淮河流域面源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浅谈传染病医院给排水设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区通风空调方案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郑州市不同污染区主要绿化树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研究
污染区环境质量监测的报告分析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