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丽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西方媒体的相关报道也不断增多。其中一些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不符、批评或攻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报道不时出现,纷然杂陈。尤其是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发生后,西方负面舆论形成合围之势,对我国整体国际形象带来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反思和探索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策略,加快提升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更是打造我国整体国际社会形象、构建国家竞争软实力与国际舆论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与当务之急。
当前国际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呈现明显“西强我弱”的格局,使国际舆论话语权基本被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而这些少数发达国家的媒体,凭借其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实力,在信息传播中不断以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向世界传递着各种观点和判断,并形成了国际社会的“主流声音”,也因此影响或左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据英国广播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西方媒体对西藏发生的“3•14”事件进行广泛报道之后,全球民众对中国持正面评价者的比例为39%,下降了6个百分点,持负面评价者的比例为40%,上升了7个百分点。另外一份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CNN等美国主流媒体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关于我国的报道中,负面报道占一半,中性报道占25%,有一些积极意义的报道占25%;而在西方媒体反复炒作关于中国的“热点问题”中,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问题及其相关的人权、宗教问题等位列第二,并因此形成了有损中国形象的负面舆论氛围。
细致分析,西方媒体相关负面舆论的成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因素。
一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知之甚少,而我国少数民族信息的对外传播不对称、不通畅、不全面,造成了部分西方媒体认识陈旧、以讹传讹和误解误读。
二是基于政治利益和国家利益考量,部分西方媒体刻意寻找和制造负面新闻,以达到攻击中国的目的。近年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使一些国家和利益集团深感忧虑,于是他们一方面把扶持藏独、疆独制造少数民族地区混乱作为牵制中国的战略,另一方面,在媒体上配合宣传,展开舆论攻势。
三是由于所处国家环境、社会制度、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媒体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使部分外媒主观存在偏见,报道负面,甚至忽略新闻事实本身。
四是以负面批评报道和暴露社会问题来追求新闻轰动效应的价值观和传播理念,使很多西方媒体更多地关注负面新闻和生动的个案新闻,导致其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报道经常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五是我国媒体整体对外传播实力不强、影响力偏弱,无法向国际社会有效传播强有力的声音,不能与西方媒体形成有力的抗衡。这是我国整体信息传播的症结,也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总体看,近年来虽然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对外宣传的实力也有所增强,但是,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相比,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相比,我们的传播力度仍明显不足,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呈明显弱势。因此,正视国际舆论环境,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不断强化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影响力,重构我国少数民族事务国际舆论局面,制衡西方媒体负面舆论走势,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亟待破解的紧迫课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程及国际舆情现状,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信息的对外传播,尤其在五个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
一是及时、充分、直接地向外界介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多形式、多角度、多领域、多层面地深入介绍和宣传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各领域建设所取得的新进展,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塑造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
二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少数民族地区自身迫切需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因此,加强少数民族信息的对外传播将有助于推动交流、促进合作。
三是通过信息传播,传递和展示中华大家庭多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加深世界对中国客观、全面地了解,赢得理解,增进友谊,消弥碰撞与冲突,塑造中国及少数民族地区良好形象。
四是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维护和争夺国际社会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评价的话语权,据理力争,抨击虚假报道,驳斥恶意中伤,遏制反华宣传,制衡西方媒体舆论,构建公正、客观、有利的舆论局面,维护国家形象。
五是抵御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的渗透宣传与不利影响,揭露和打击境内外分裂势力的言行,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边疆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构建中国整体对外传播实力,发展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传播影响力,推动形成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整体战略布局中,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信息的对外传播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当前应尽快采取综合的、多元的策略与措施,加快提升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影响力。
一是构建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多元格局,并形成对外传播“统一战线”,是制衡西方媒体舆论一边倒局面、突破西方信息传播垄断的有效策略。以立体交叉的大众传播为媒介,融合组织传播、民间传播、外交传播、文化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推动形成一个囊括国家主流媒体、区域性媒体、民营媒体、社会个体网站等多元表达主体的“统一战线”,使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形成体系,形成联动,形成声势,形成主动性、日常性、广泛性结合的传播效果。
二是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机制,采取主动宣传、主动反击、主动设置议题、主动建立舆论场等主动性传播策略,积极开展热点问题的国际舆论斗争,放大“中国声音”。尤其在涉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话题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上要做到:快速、及时、主动。
三是加大对境外媒体的公关力度,影响和引导国际媒体舆论走向。要以战略的眼光建立和维系境外媒体关系,加强与境外媒体公关和对话,建立稳定、通畅的沟通路径,提供专门的信息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境外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报道中国少数民族事务,利用国际媒体的声音,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四是积极采用现代传播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传媒优势,提升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舆论斗争的新战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争相把互联网作为有效的对外传播手段,向全球推广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制度。而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已获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介,对传播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丰富文化成果,传播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可喜变化和成就,同时就各类少数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传递事实真相,打破西方舆论垄断,驳斥虚假传言,将发挥出特殊而有力的作用。
五是要大力改革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模式,转变传统传播理念,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改进对外传播方式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巧和传播艺术,不断提高质量,丰富内容,改进文风,增强信息传播的感染力、吸引力。
六是加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中国强势媒体,构建中国国际化传媒集团,提升我国媒体对外信息传播的国际影响力,是打破西方信息传播垄断并牢牢掌握我国少数民族事务评价话语权的关键。只有加快步伐,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强势媒体,中国的对外表达能力,才会不再受到西方语境的强劲制约,才能在国际舆论战中放大我们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更权威、更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