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资本形成问题探析

2010-07-31 01:22谷洪波刘小康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资本农村经济

谷洪波,刘小康,王 燕

(1.湖南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晋中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1 农村资本的界定

资本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为人们所共识。在现代经济学里,一般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货币金融资本3类。而农村资本作为投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也可以从这3方面分别予以界定。

1.1 农村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即狭义的资本概念,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农村物质资本主要包括3个方面:农户个体用于农用设备、机械等的投资;农村企业用于厂房、机器、设备等的投资;政府对农村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总的来说,就是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设备、机械、建筑物和存货等等。

1.2 农村人力资本

广义的资本概念包括人力资本,指劳动力拥有的知识存量及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既包括先天的生产能力又包括后天的培养和积累。由于人的先天生产能力差别不大,经济学上一般把对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等的投资以及经验的积累等看作人力资本。农村人力资本主要反映在农村劳动力的医疗保健和营养水平以及其受教育和培训状况等。

1.3 农村货币金融资本

货币金融资本,即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本。货币资本是以投资增值为目的并以现金形式存在的资本;金融资本可以理解为连接资金供求双方的资金融通安排以及金融机构的可供贷款。将两者统称为货币金融资本,是由于两者都属于决定生产的间接资本因素,虽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却是进行物质和人力投资的前提条件,并最终影响产出水平。农村货币金融资本主要就是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和金融安排因素。

2 农村资本形成的现存问题

资本形成,即资本积累,是资本量的增加,包括从货币储蓄到投资,再到形成资本的全过程。由于农村经济“天然”的弱势 (高自然风险、低市场发育、短产业链条等),加之过去的政策偏离和“金融贫困”等原因,导致我国农村资本形成不足。

2.1 农村物质资本形成方面

据2004年的研究,农村物质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7%[1]。而事实上,我国农村物质资本形成却严重不足。首先,资本存量上,据辛祥晶等[2-3]的测算,农村占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末30%左右持续下降到2004年的16.3%;同时,人均资本存量在2004年城乡分别为3 197.65元和30 217.58元,两者之比近乎于10倍。其次,城乡投资上,从1997年以来农村投资增长率连续12年低于城镇,在全社会投资中的占比例也从1997年的23.04%下降到2008年的14%,而2008年农村占GDP的比重为41.8%。第三,投资结构上,农户投资从1981年后占比例连续11年超过60%,但在1991年后持续下降到2007年的25.8%;而农户50%以上的投资用于住房,生产设备及水利投资等不足20%;同时,农村投资70%以上来于自筹资金。第四,在非农户投资上,2007年农村第二、三产业产值共占 GDP的33.5%,而相应投资只占全社会投资的10.73%,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最后,公共投资上,城乡割离,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依然薄弱。

2.2 农村人力资本缺乏且流失严重

我国农村人口仍有8亿多,然而,人力资本却严重不足,抛开在国家新定贫困线下尚有4 000万贫困人口的医疗保健和营养水平不论,单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便可窥见一斑。据第2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 (第5号),在正规教育体制下,几乎90%的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很少接受职业技术和培训等方面的教育,加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和相对于农村高等教育的巨大成本,使许多农村青年求学愿望大减。而农村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也多从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市场价值也相对不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知识青年大都会在城市谋业、转为城镇人口。农村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缺乏导致农村科研、农村投资、农村教育等状况持续得不到改善。同时,城乡人均资本量差距也是如此之大 (很大原因在于农村人力资本缺乏),那么,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如今的3.31∶1也不足为奇,城乡发展不平衡亦然。

2.3 农村资金外流且金融体制不健全

据武翠芳等[4]的研究,在城乡比较资本生产率上,农村从1981年的1.462上升至2004年的2.994;同期城市却从0.838下降到0.612。然而,资金却通过财政、金融、价格等各种渠道流向城镇,使我国农村从1995年起,资金缺口每年在5 000亿以上,并有扩大的趋势。同时,由于农村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农村经济风险更大等原因,投资各方也未敢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这些都使得我国农村资金短缺且外流严重。农村金融资源和资金信贷等供给严重不足。

由于农村市场化程度低、服务需求多样且量小及风险更高等因素,各类金融机构不断从农村收缩,且往往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却多用于城镇信贷。农村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也很少能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上直接融资,而规避风险的农村保险和期货市场也发育不够。同时,政府对农村的金融管制也不利于农村金融组织的发育,而非正规金融市场却不断活跃。据统计,我国农村的高利贷有8 000亿~1.4万亿元,保守估计每年导致1 000亿~2 000亿元农业资本从农业领域流向非农食利者阶层[5]。

3 促进农村资本形成的对策措施

我国已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型发展阶段,应不失时机地大力促进我国农村资本形成。在作者看来,总体上的思路框架 (图1)有赖于政府和市场2大方面因素的积累,政府既要增大发展农村经济的投入又要创造良好的农村投融资环境;同时,应着力推动农村市场发育以发挥具体的功能,促进农村资本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图1 农村资本有效形成框架

而具体来说,促进我国农村资本形成的对策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改革农村财政和金融体制

根据前面的分析,容易得出如下不利于农村资本形成的恶性循环:长期攫取农村剩余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财政和金融体制,使城乡资本存量、资本劳动比的差距,城乡收入和消费的扩大,城乡资本形成对比力度拉大,最终导致城乡二元资本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存和恶化。因此,首先要优化农村财政和金融政策环境。

农村财政体制方面。首先,投资体制上,建立和完善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科研以及农业生产的长效财政支持机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之内,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确保这些农村公共投资的增长率不能低于同期总体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本。其次,税收体制上,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永不再征农业税,消除农村体制外筹资制度,进行彻底的“税改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对农村企业和农户等购置机械、设备等实施税收优惠,减少乡镇企业的税赋。诱使市场对农村经济有更大的投资动力和能量。第三,财政补贴上,加大对农村经济主体、农业生产、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农村信贷等的补贴,改变我国城乡公共福利待遇的差别。

农村金融体制方面。一方面推进农村金融中介机构改革,健全农村信用社体系,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适当发债扩股、广纳存款、建立区域性信用社资金融通机制、加大央行的信贷支持等以增强其信贷能力。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适当增加支农政策性业务,如农村基建和科研等,而不局限于粮食流通。改变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制度,降低其在央行转存利率,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并可通过购买农发行债券及央行再贷款给信用社而回流农村。适当放开金融管制,允许民间金融、外资等建立私营的小额信贷公司,减少高利贷对农村资本的盘剥。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使有条件的农村经济主体能在债券和股票市场上直接融资。

3.2 建立和完善农村风险规避机制

受自然和政策的影响,农村风险不仅广泛存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发展之中,而且还在于农村经济主体自身保障方面,加之大多投资者都是风险规避型,导致农村不仅很少能吸引外部资金流入,反而促使农村资本外流。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积极探索开发对农村灾害、信用贷款等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制,扩大保险范围,降低农业生产、农村信贷等的风险因素;并建立对农村经济主体人身和财产等的保险制度,让其能放心投资于再生产。其次,积极发展农产品的期货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全和自然风险,农产品价格变化对生产者收益影响巨大,而在有期货交易的情况下,就减少了收益的不确定性,并使生产者投资更趋合理且规避了不确定性风险[6-7]。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显然,农村养老、医疗等有了保障,会使农村余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再生产投资,而不必为自身保障积累且不敢对有一定风险的生产进行投资。

总之,农村产业的风险规避会吸引各界的投资,农业生产的风险规避会增加农户对生产的投资,农村信贷的风险规避会促进金融机构对农村放贷的增加等等。

3.3 拓展农村资本形成渠道

我国农村长期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自身积累不足以支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必要拓展农村资本形成的渠道。前文已从财政金融角度论述了政府投入渠道,这里不再重复。

拓展城市资本进入渠道。城市经济主体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对农村进行投资,直接方式就是放开并鼓励城市中各种农产品的需求方直接投资建立农村生产企业,城市企业直接投资于农村各产业的发展,城市相关产业转移到农村等以提高农村产业化、市场化以及管理和技术水平,最终提高农村资本容纳和形成的能力;间接方式就是要探索各种金融渠道,使城市储蓄通过各种金融机制流入农村,如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等,让农村发展能从城市融资。

拓展外资流入渠道。吸取城市发展经验,外资可以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又一推动力,而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外资占比例不到1%。如今大可尝试吸引外资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贷、农村产业园区开发等领域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就如我国曾经开放城市一样,招商引资以增加农村资金和技术因素,促进农村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

当然,要促进各界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建设,有赖于农村的投资环境和比较收益状况,这涉及到政府政策、农村人力资本、制度供给、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积累。

3.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进农村人力资本形成

可以说,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货币金融资本、农村物质资本共同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人、财、物”三因素,而“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占有教育资源仍不及城镇的1/5,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率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以支撑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首先,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其次,改善农村教育硬件设施,加大对校舍、教学设备、体育器材等的投入、改善和维护。再次,优化农村教育师资队伍,通过鼓励大学生支教、农村大学生返乡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城市教师轮岗等方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第三,还得重视加快发展农村职业培训教育,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补贴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根据农村经济需要发展农村校企联合培养实用型农村人才的职业教育等。总的来说,农村人力资本形成关键还在于政府投入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3.5 改善农村民生可以形成强大投资需求

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需环境恶化,扩大内需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加大农村改善民生的投资,就是兼顾当期和长远的扩大内需的好方法,这既是对农村的直接投资,改善了农村条件,又能更好地吸引资金投入农村,为今后对农村持续稳定的资本形成创造了条件。首先,解决农村剩余的贫困问题,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综合治理,实行扶贫贷款、劳动力培训、低保等。其次,要加强农村整体社会建设,朝着实现农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第三,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饮水、电力、交通、通讯、安居等建设[8]。

总之,由于农村经济的“天然”弱势和过去长期的政策偏离,要促进我国农村资本形成,主要就在于政府为农村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投资环境。在公共投入的带动下,通过金融、保险等创新管理农村风险,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界的资本都会顺理成章的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之中。

[1]许晓东,谢元态,吕莉萍.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新型农村资本支持体系研究 [J].金融论坛,2004(8):3-6.

[2]辛祥晶,武翠芳.我国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实证分析[J]. 求索,2007(7):22-25.

[3]夏庆利.多功能农业产业化的资本约束及对策研究 [J].农村经济,2007(1):39-43.

[4]武翠芳,辛祥晶.城乡比较利益探析 [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727-12728,12738.

[5]周欣宇.农业投融资为何这么难 [N].中国青年报,2003-11-13(2).

[6]王克林,黄怀槐.农民投资波动的原因 [J].中国统计,2007(12):28-29.

[7]李平真.有关农村资本形成问题的思考 [J].乡镇经济,2007(9):60-63.

[8]蒲应.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资本制约因素分析 [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6(41):702-706.

猜你喜欢
资本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资本策局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