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慧,王亚宾,陈丽颖,张红英,朱家磊,高晓平
(1.河南农业大学 牧医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奶牛乳房炎是造成奶牛业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与子宫内膜炎、蹄叶炎被列为世界乳牛业的3大疾病[1]。全世界约有2.2亿头奶牛,其中约有1/3的奶牛患有各种类型的乳房炎[1-2]。其特点是乳中的体细胞,特别是白细胞增多及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变化[3]。奶牛乳房炎一般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尤其以隐性乳房炎无明显症状,必须借助一定的检测方法才能诊断[4];其流行面很广,为临床型乳房炎的15~40倍,引起奶产量降低4% ~10%[5]。据报道,美国奶牛每年隐性乳房炎检出率50%,经济损失达20亿美元[6];日本北海道检出率达45%,经济损失达300亿日元[7];而我国检测率高达50%~70%,造成经济损失约1.35亿元人民币[8]。乳房炎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牛乳的品质,危害人体的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乳房炎发病率存在着季节性差异,不同季节、月份、泌乳期的奶牛乳房炎发病差异极其显著[9-10]。另外,年龄、胎次、分娩时期等不同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也存在差异[11-12]。本次调查根据河南省郑州市某大规模奶牛场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探讨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为该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郑州市某奶牛场424头泌乳奶牛,共分6个饲养舍。被检牛年龄为2~10岁。胎次为 l~7胎。牛场采用阿波罗转盘式挤奶机挤奶。每日2次(每次开始时间为7:00、19:00)。1、2、6号牛舍饲喂前挤奶,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较好。3、4、5号牛舍饲喂后挤奶,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稍差。
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液 (SMT)购自上海奶牛研究所。隐性乳房炎诊断盘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
1.3.1 隐性乳房炎的检测
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每月下旬对该场泌乳期奶牛采用乳房炎检测试剂 (SMT)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检测方法按试剂说明书进行。
1.3.2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视诊:乳房呈不同程度的肿胀,皮肤发红。触诊:乳房有大小不等的硬块,疼痛敏感,温度增高,乳房淋巴结肿大,触摸时,有逃避和踢人现象。乳汁:颜色呈灰白或淡黄色有絮状物,甚至有脓汁、血水或呈水样。
1.3.3 乳房炎发生规律的调查分析
根据检测结果,将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奶牛乳房炎患病情况分别按乳区、月份、分娩时期、胎次、产奶量、牛舍号进行统计,分析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胎次、泌乳期及乳区的关系,以探讨该场乳房炎的发生规律。
统计该牛场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4个乳区进行划分整理并计算其阳性率,结果见表1。
表1 乳房炎与乳区的关系
表1结果表明,各乳区均可发生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经检验,左右乳区乳房炎发生率分别为43.17%和43.86%,前后乳区乳房炎发生率分别为45.98%和40.53%,各乳区间差异不显著。
统计本场2008年5月到2009年4月份各月乳房炎发病情况,并计算临床型和阴性乳房炎的发病率。由表2可见,在不同月份中奶牛的乳房炎发病情况不尽相同。其中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规律尤为明显,4、7、8、9月份发病率 (8.5%、7.3%、7.8%、9.0%)较平均水平偏高。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普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夏、秋季乳房炎明显增高。
表2 乳房炎发病率与季节的关系
由表3可见,奶牛在6、7、8月分娩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明显较高,而分娩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较低,没有规律。
统计该场2009年4月份牛发病数及发病牛胎次,并进行计算各胎次的发病率,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3胎次以上奶牛乳房炎阳性率偏高,且随着胎次的增加感染率上升;而1胎次奶牛发病率最低。经检验结果显示,1~3胎次与4~7胎次奶牛乳房炎阳性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胎次越高,乳房炎发生率越高。
统计该场2009年4月份乳房炎发病情况,按病牛日产奶量分类,计算发病率,结果见表5。
表3 乳房炎发病率与分娩时期的关系
表4 各胎次奶牛与乳房炎发病率的关系
表5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与产奶量的关系
由表5可见,日产奶量分别为0~10、>10~20、>20 kg的奶牛乳房炎发生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产奶量高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反而较低。
本场共有6幢牛舍,其中1、2、6号牛舍饲喂前挤奶,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较好。3、4、5号牛舍饲喂后挤奶,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稍差。按牛舍号分别统计乳房炎发病情况,结果见表6。
表6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以3、4、5号圈舍的均高于1、2、6号牛舍。隐性乳房炎阳性率次序呈现相同趋势,1、2、6号牛舍和3、4、5号牛舍乳房炎发生率差异极显著。
表6 奶牛乳房炎发生率与不同牛舍的关系
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与季节的关系可以看出,7月份的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9.0%和43.4%),因此对9月份的奶牛乳房炎发生率与泌乳阶段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该场9月份发病牛按照泌乳早期 (分娩后0~60 d)、中期 (分娩后60~180 d)、晚期 (分娩后180~300 d)及300 d以后4类进行统计,结果见表7。
表7 乳房炎与泌乳期的关系
表7结果显示,各泌乳阶段奶牛的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显著,泌乳早、中期发病率低,泌乳后期和300 d以后发病率达到65.87%和66.67%,发病率较高,说明乳房炎的发生与泌乳阶段有一定的关系,300 d以上易感性最强。
通过对该奶牛场424头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及发病情况分析表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较高,尤其以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最为显著。而且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胎次、泌乳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前乳区乳房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随着季节的变化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变化也较大,气温过高是导致乳房炎的一个重要诱因;另外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和环境卫生条件关系也较大,卫生条件差也会使乳房炎的发病率提高。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与乳区的关系。研究表明,有6.6%的乳房炎是由挤奶设备造成的[8]。本次通过对产奶牛各乳区间乳房炎发病率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可见左右乳区乳房炎发病情况差异不大,可能是由于该牧场采用转盘式挤奶,随意性较大,因此左右乳区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明显。而前乳区乳房炎发生率比后乳区发病率要高,可能由于奶牛前后乳区产乳比例约为4∶6[9],在转盘式挤奶时易对前乳区造成空挤,且转盘式挤奶机药浴时前乳区药浴不易确实,进而使前乳区的发病率偏高。
奶牛乳房炎发病与季节及分娩时期的关系。由于夏、秋季节以及季节交替等原因,导致牛舍潮湿、运动场污水积聚,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同时牛体处于应激状态,抗病力较差,使得牛易感染各种病原菌。所以奶牛整体乳房炎发病率在7、8、9月份和2、3月份都有处于较高的趋势。而开始泌乳的奶牛由于机体抵抗力的下降,更易感染乳房炎[10],因此在6、7、8月份和2、3月份分娩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与胎次的关系。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升高。4~7胎次奶牛的平均发病率显著高于1~3胎次。可能由于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大分娩次数增多,机体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增多而使乳房炎的发病率与胎次成正相关,即胎次越高,发病率越高。7胎次牛的奶牛机体抗病力减弱发病率已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应考虑淘汰。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与产奶量的关系。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患病牛的日产奶量均较低,这是由于乳房炎能大大减少日产奶量,只有未受感染的奶牛,才能达到其可能的全部奶产量。患乳房炎的牛多因乳房炎的原因产奶量大大减少。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泌乳阶段之间的关系。从本次调查结果看该场环境较差的圈舍(3、4、5号)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3个相对卫生较好的牛舍。在调查中,了解到3号、4号、5号牛舍的牛饲喂后挤奶可能是挤奶乳头括约肌闭合不全,细菌入侵的几率增大;且乳房炎检测时已到泌乳期后期,由于长期挤奶,乳头管开放程度提高,外界病原菌易侵入乳房,造成乳房炎的发生率提高。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分析表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与环境、乳区、胎次、泌乳期、产奶量和饲养管理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为该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临床资料。奶牛场在平时的实践中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减少乳腺感染,严格执行挤乳操作规程,加强对挤乳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到勤预防,及时检查发现、治疗患病牛,从而减少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
[1]李宏胜.我国部分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D].兰洲:甘肃农业大学,2004.
[2]张广斌.潍坊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乳头药浴剂的研制 [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3]周盛益.柳州地区奶牛乳房炎的调查和治疗研究 [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4]李建军,杨学云,王治才,等.新疆集约化奶牛场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J].新疆农业科学,2008,45(2):369-373.
[5]王开功,程振涛,王天奇,等.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方法的比较 [J].中国兽医杂志,2007,43(2):25-26.
[6]Blosser T H.Economic losses from and the 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on mastitis in the United States[J].Dairy Sci,1979,62(1):119-127.
[7]潘虎,刘纯传,张礼华,等.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 [J].中国兽医科技,1996(2):16.
[8]阚远征.奶牛乳房炎所引起的经济损失 [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6(1):17-93.
[9]段玉,闻重阳,杜克龙,等.大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调查 [J].中国兽医杂志,2006(3):36-38.
[10]王世坤,王英轩.奶牛乳房炎发病规律分析 [J].河南省繁育中心场报,2008(6):15-17.
[11]王跟林,刘庆华,江风龙,等.奶牛乳房炎及其控制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3.
[12]赵宏坤,李国升,李庆剧.奶牛常见炎症防治技术要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