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太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身兼作家、诗人记者、美术评论家艺术市场研究专家艺术推广人、画家等数职
艺术市场进入模式化运作的时代,画家不再是依靠一种模式成功。
成功运作模式的基本元素是三位一体:投资人,艺术家,推广人。三足才能鼎立,才能撑起一个面。
艺术宋应该回到画室,艺术推广人需要走到阳光下。唯有如此,艺术推广人才能社会化,规范化,规模化。
用左眼看艺术家
在这个时代搞文学艺术,如果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将更加寂寞。
钱晓征:你最近出版一本书,写艺术家的,叫《用左眼看艺术家》,为什么要用这个书名?
纪太年:书名叫《用左眼看艺术家》,就是取一个特别的视角。从医学角度说,左眼获得的信息量应该低于右眼。我用左眼看艺术家,意思是我写艺术家和艺术的话题,比较轻松随意,生活化,不学术。
钱晓征:一共写了多少位艺术家?
纪太年:56位。主要是记录我跟他们之间的交往,里面还配了我和他们合作的作品、照片。1997年我开始接触艺术家,这些年,大概写了四百万字的文章,编辑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一百多种。先后为喻继高,何家英,冯大中,李魁正等写过传记,为吴跫中,陈逸飞等写过序。
钱晓征:对你身份的介绍,是作家,艺术评论家。
纪太年:1 997年之前,我主要的精力的是文学创作,诗歌,散文,小说都写。高中就开始写作,最早发表的作品是一首散文诗,发表在《中学生报》,当时特别高兴,跑到河滩上自己傻笑半天。此后,陆续发表过一些文章,《新华日报》,《中国青年报》,《诗刊》等都刊登过。
钱晓征:后来怎么会进入艺术圈?
纪太年:这跟丁帆老师的一次谈话有关。丁帆老师研究现当代文学,他说文学的影响力会日益下降。文学在80年代很热,今天看文学就已经很边缘了,丁帆老师十多年前就意识到文学会边缘化。他当时阐述了这么一个观点:这个时代叙事文学比较受关注,也就是说,小说家相对诗人和散文家更重要。每个时代优秀文学家的数量都很有限,优秀的小说家只能留下来几个。我记得丁帆老师当时这样说赵本夫,苏童,王安忆,陈忠实,都算得上时代优秀的小说家,你考虑一下自己的实力,能否超越他们,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实力不足以超越他们,调转一下航向,未必是一件坏事情。我觉得丁老师说得有道理,条条大道通罗马可以找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只要能走出来就算成功,如果选择自己力所不及的事,不仅会很辛苦,可能生存都难。
钱晓征:进入艺术领域,你给自己确立什么样的角色7
纪太年:艺术评论家,作家同时我也画画。但是,这些年,我还有一个幕后身份:艺术推广人。就是运用媒体、出版,甚至商业运作等综合手段扩大艺术家的影响力,最终将艺术家推向成功。
钱晓征:你所说的成功,含义是什么?
纪太年:成功的含义,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钱晓征: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与作品本身的价值是否成正比?
纪太年:不一定成正比,但是知名度和影响力很重要,因为无论是文学史还是艺术史,都有很势利很现实的一面,编者的关注点往往会集中在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上。在这个时代搞文学艺术,如果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将更加寂寞。
钱晓征:很多大艺术家都曾是生前寂寞,比如梵高。是优秀的作品也可能被这个时代所淹没?
纪太年:这是必然的。因为这个时代,哪方面都不缺人才竞争更为激烈,而成功的出名的人永远是少数,谁的综合能力强谁就有可能出得来。就好比登珠穆朗玛峰,高度是8848米,很多人可以到达5000米的高度,学习绘画15年20年,只要肯用功智商不太低,达到5000米的高度没问题,再往后一些天分较高的人,可能会登到7000米的高度,再往上走,就不仅仅局限在绘画方面了,一些画外的东西在起作用,谁的画外功夫运用得好,谁就会登上峰顶。
钱晓征:有没有例外呢,完全凭绘画实力登上顶峰,无需借助外力。
纪太年:没有例外。古今中外,成名的艺术家,大家,除了必备的艺术本身的价值也是各种手段运作的结果,没有列外。
钱晓征:你这个说法很绝对。
纪太年:我一直在研究这个课题艺术家成名背后的真相。我看了许多资料,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例外。我的意思也包含有的时候自己不一定在运作,是别人在帮你运作;有的时候,是身份地位自身就具备了运作的含义。事实上不管他们自己有意无意,他们本身的行为,比如著作,官衔,生活,交往,等等,一切信息,都已经是充满了浓郁的炒作成分。
比如毕加索的太太在回忆录中提及,毕加索除了画画以外,很多时间就是跟他的操盘手就是他的投资商,还有一个作家在一起。这个作家经常帮毕加索写文章。毕加索的太太说,他们经常在地下室里密谋,密谋什么事情呢?就是制造一些新闻热点,毕加索的身份是画家,他的推手们,就围绕画外的东西,
纪太年:这个要分析一下,时代背景和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衣食住行,所思所虑,都被无形的力量所左右,这无形的力量就是媒体,比方我们要买电视马上就想到松下想到TCL,买电器就想到去苏宁。这些信息是哪里来的?都是媒体强行灌输的,媒体的触角几乎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天强大的媒体传播下,你都没有浮出水面,在几十年之后还能浮出水面?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钱晓征:按你的说法如果不被媒体或大众所关注,即便不停的制造一些新闻,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
钱晓征:炒作能产生作用的前提是画家的作品有艺术价值。
纪太年:当然,画家的价值,就体现在他的作品自身的不可取代的价值,作品站不住,炒作的结果就只是泡沫。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画家和有价值的作品要产生影响力,必须依靠外力。这个外力就是,运作炒作推广,即,艺术推广人通过媒体推广和市场推广,将画家的作品推介给公众。这是一个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传媒左右和影响的时代,宣传是必须的。我所说的运作,炒作推广含义差不多,都是中性词,没有褒贬色彩。
炒作推广古已有之
做官或是进入主流机构、商业运作、媒体关注、办学等,是古今艺术京成功的基本途径。
钱晓征:炒作,推广这些概念是这个时代才有的么?
纪太年:当然不是,炒作推广古已有之,只是方式途径有所不同。
古代艺术家扩大自己影响力最多的途径就是靠谋取官位,或者进入画院这样的专业机构,比如宋朝的画院,是皇上设立的,进了画院,就可以浮出那个时代的水面,同时,待遇、社会地位,声誉跟着就来了。这是一种模式,这个模式现在也还很实用,今天我们说一些很有功底的画家,往往因为没有进入主流的圈子,影响力会减弱。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设立三大画院,北京画院上海画院和江苏省国画院,起因是周恩来总理发现一批优秀画家散落在民间,就提出设立画院,把优秀的画家集中在一起。画院设立后,就出现了分别:画的不错却依旧散落在民间的,往往知
名度没法跟画院的比肩画家知名度相比。现在大家都知道钱松嵒是一代山水画的大家,当年钱松嵒和秦古柳都在无锡秦古柳比钱松嵒名气更大,画的更好,卖的也更贵,但是当时请秦谷柳来画院,秦古柳有点清高,不愿意。你看今天,秦古柳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董欣宾学的就是秦古柳,画风非常纯真,笔墨技法很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进入画院的现在或多或少的都获得了一些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没有进入这个主流机构的就不行了。
钱晓征:是否也跟钱松嵒进入画院以后,参与了主流创作有关?
纪太年:有关系。进入画院以后,钱松凸就融入了主流艺术,当时主流艺术是艺术为政治服务,所以,在傅抱石带领下,江苏画家进行两万三千里的写生,画祖国新貌,反映新生活新时代。亚明说:情愿要技法上不成熟,也要反映新的时代新的面貌。
钱晓征:两万三千里的写生活动,成就了新金陵画派的地位和影响。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这些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走上更高的发展平台,获得同时代艺术家所没有的机遇和关注度。
纪太年:那是当然,主流机构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举办各类活动,这是扩大影响的手段之一。我要介绍的第二个手段是:商业手段,就是靠资本运作来推广艺术家,这个手段现在运用比较广泛,但古已有之,比如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为什么称为怪呢7因为他们作品不符合主流,那么扬州八怪是非主流,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和名气,最关键的就是资本运作的结果。
古代画家成名,更多的是依靠官场,在官场谋取一个什么官位,或者投靠一个大官,就可能获得机遇,成名的途径还比较单一,扬州八怪之后呢,艺术家成名就增加了一条,就是资本运作,资本也可以让画家成大名,拥有广泛的社会声誉。
钱晓征:商业跟艺术很难分开,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属于奢侈品。
纪太年:明代的画家仇英,有一幅手卷叫《子虚上林图》,这个手卷是一个商人给仇英的命题作文,商人的母亲要过七十大寿就请仇阴为他母亲画一张画。商人大概给了仇阴十万大洋,让仇英暂时不要画别的画,专心画好这张画,仇英用几年时间完成了《子虚上林图》,后来这幅画成了中国美术史上很著名的作品。
钱晓征资本运作的方式,现在运用的更为广泛。
纪太年:第三个手段是:媒体关注。老画家黄养辉曾给徐悲鸿做过十九年的秘书他说徐悲鸿在四十年代,经常看报纸,他还要别人收集各家信息,如果这个星期报纸上没有出现他徐悲鸿的名字他会一个星期都郁郁寡欢,哪怕是骂他几句也行,他就是要保持出镜率,保持关注度。
钱晓征:吴冠中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徐悲鸿从法国回国后,画得比较写实,比较像,一般官僚就能看得懂觉得画得像。他会搞人际关系,跟官员搞得比较好,中国慢慢知道有徐悲鸿画马,在中国就很厉害。说明徐悲鸿也走官僚的路子。
纪太年:徐悲鸿这个人太复杂了,有关他的争议也很多当年徐悲鸿就是舆论的中心和焦点人物。他和刘海粟之间的是是非非,和他的学生孙多慈的婚外情,还有他和蒋碧薇和廖静文之间的纠葛,这些是是非非现在看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毕竟这使得他成为那个时代的话题人物。说的都是画外的事,而人们津津乐道的也就是这些画外事。正是这些有争议的话题,让徐悲鸿备受关注。结果就是如吴冠中所说:“在中国就很厉害。”
钱晓征:当今艺术市场公开的定律是:一个艺术家和他作品的市场价值,一般都是与他在媒体上的曝光度成正比,很多的艺术家们也都是深谙此道。
纪太年:并非是当今。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民国时,已经有画家在媒体上做广告。《良友》画报,是民国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杂志,在《良友》画报上,我就看到广东画家陈树人做的广告,他是岭南画派一个重量级的画家广告内容就是刊登一些作品,还有评论文章。我们现在办的一些美术类专业性杂志,主要是一些机构,如美协,文联,院校等来主办民国时,一些杂志就是画家自己主编的,吴湖帆就主编过好几本杂志,贺天健也主编过杂志,这些杂志刊登的内容,就是自我吹捧的文章,吹捧主编的,或者是跟主编有关系的画家,以及他的门徒们。
钱晓征:专业杂志这样做,就失去了它的专业价值,至少是失去了公平性。
纪太年:我们今天只谈论这个现象,不做对错的评判。做杂志,对一些艺术家,目的也就是一种宣传手段。比如吴湖帆主编的杂志,会刊登吴湖帆跟哪些名家接触,参加了哪些名流的宴会。这类杂志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用很大的篇幅介绍润格比方某画家的一个扇面是多少钱,一张条幅是多少钱,一个中堂是多少钱,都会标的很清楚,还会介绍一些弟子,作品是什么价格。
第四个手段是办学。徐悲鸿的影响力跟他一直办学有关,参与办学是艺术家产生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颜文探有苏州美专林凤眠有西湖艺专即是后来的中国美院,刘海粟有上海美专。
做官或是进入主流机构,商业运作,媒体关注、办学等,是古今艺术家成功的基本途径。
大师是“炒”出来的
歌星、影视明星,都有经纪人,高调运用各种手段推广包装,甚至作家也开始包装推广。艺术界似乎有点遮遮掩掩。事实是,历史上很多大师是被运用各种手段“炒”出来的。
钱晓征:炒作,推广,运作,在今天已经无处不在,艺术界也不能幸免。
纪太年:这个问题不必回避。在很多领域,炒作,推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歌星、影视明星都有经纪人,高调运用各种手段推广包装甚至作家也开始包装推广比如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等等概念。艺术界似乎有点遮遮掩掩。所以,我才说自己的幕后身份是艺术推广人。我从不在公开场合这样介绍自己的身份,就是因为,这个身份,在艺术界很尴尬,不被认可,虽然,我已经从事这项工作很多年。事实是+历史上很多大师是被运用各种手段“炒”出来的。
钱晓征:也有一些艺术家是厚积薄发,一举成名吧,比如林散之,在官场上没有担任职务,也没有办学,早年也没有商人运作,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政治因素,日本的书道有人来访,赞他为中国草圣。
纪太年:是的,你别忽略了“中国草圣”这件事,这个事件本身就有很大的新闻性,让林散之名噪一时,受到媒体极大的关注。这个事件之后,有些商人就主动介入进行商业推广了,这个推广,不一定是林散之有意为之。正是这些因素,让林散之深入人心,地位稳固,蒸蒸日上。最近,林散之的价格又在极度飙升。相反,有一些画家,在美展或是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也可以一举成名,但是,没有后续的跟进,慢慢地也就沉寂下去了。这样的例子很多,讲起来都觉得遗憾。
傅抱石也算一个。作为一代宗师傅抱石的成功,跟两件大事件有关。一是在1959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再就是1960年由他率领江苏画家,进行了两万三千里的写生活动这是把中国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一个里程碑的活动,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今天看,在美术史上也留下辉煌的一笔。这两件大事,让傅抱石成为中国美术界一线明星。
钱晓征:林凤眠、徐悲鸿,刘海粟,这三位艺术家在当时是三足鼎立,他们的影响力,分别取决于哪些因素?
纪太年:林凤眠经常被人举例,是靠资金运作成功的一个例子。
中国绘画强调骨法用笔,林凤眠的画里几乎是没有,像林风眠这样的创新画家,很容易被历史所忽略,那他怎么就成了中国画大家呢,林凤眠的影响力,资金运作功不可没。解放后,因为政治因素,林凤眠成了一个边缘人物,但是,在一些海外华人圈里,他解放前的那种影响力并没有消退捧,这就给画商的运作留有空间,画商对林凤眠的系统推广,加上林凤眠在办学上的成功,一生当中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就是传播他影响力的最好推手,奠定了林凤眠和徐悲鸿、刘海粟三足鼎力的地位。
关于徐悲鸿,前面讲的比较多了,他很典型,一方面他十分懂得自我炒作,加上他办学,他的绘画理念符合主流思潮所以他一直是主流的红人,同时他广交朋友,人脉很好。人脉好就是大家都捧你,政府捧,媒体捧,市场捧,朋友们捧,学生们也捧,自然影响就大了。
刘海粟也是一个懂得炒作自己的人,比如,他少年时代就说自己跟马蒂斯,塞尚有交往,马蒂斯、塞尚都认为刘海粟是艺术大师。还有他说周恩来找他谈话谈到夜里三点钟。
钱晓征:但是,美术界一直有人对刘海粟存有质疑。关于刘海粟是不是康有为的弟子,江青是否给刘海粟做过模特,刘海粟是不是汉奸,周恩来是否调解过徐悲鸿与刘海粟之间的矛盾,甚至周恩来有没有跟刘海粟夜谈等等。《世纪恩怨》作者荣宏君就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说过,“许多历史全来自刘海粟自己的说法,缺少旁证,而且充满了矛盾和疑点。”
纪太年:当然有人质疑了,还有人骂,说得很难听。但是,毕竟,这些言论留下来了。甚至可以这么说,刘海粟就是在骂声和质疑声中,建立起自己大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年德国的一个文化机构委托刘海粟编写中国历代绘画作品选,一套十本,结果,刘海粟选编的是,九本都是古人的,第十本就是刘海粟自己的画集。刘海粟把自己和历代的大名家放在一个体系里。大众不知道内幕的话,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信息刘海粟和历代的大名家是一个水平的。这种做法很能忽悠人的。当他的名气足够大的时候,他就是皇帝的新衣,他成了神话别人一般是不敢轻易怀疑的。质疑的人会是哪些人呢是水平相当的人,知道他的履历知道他成长过程的人还有就是他的朋友,同学,同乡。比如最早质疑刘海栗的,是徐悲鸿那些人,都对他是知根知底的。
钱晓征:2000年他的学生写了一部《沧海》,书中披露了刘海粟大量的隐秘的经历,以及美术界的是非恩怨,几乎颠覆了刘海粟此前的专记。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
纪太年:艺术大师的背后都有很多有分量的文字。成就刘海粟的就有一个关键人物傅雷先生,他为刘海粟写了大量的文章,这些文章极大地占领了舆论阵地,把读者全部洗脑傅雷就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推广人,当然他自己也赢得了声誉。写文章,先确立一个概念,不断强化一个概念,然后把这个概念广而告之。比如刘海粟就是艺术大师。
钱晓征:类似的还有张大千,画坛有“东张西毕之说,就是西有毕加索,东有张大千。很牛的说法。
纪太年:“这件事起因于张大千1956年对毕加索的一次拜访,在张大千的传记里这么记载,张大千在加利福尼亚别墅与毕加索会晤。毕加索对张大千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首先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于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这件事太有影响力了对提升张大千的地位,作用可想而知。
钱晓征张大千早年就显现出很强的绘画能力。
纪太年:是的,因为绘画能力强,张大千早年就开始做假画做石涛的假画,甚至骗过他的老师,骗过吴湖帆这些当时一流的鉴定家和收藏家。
和毕加索会晤之后,张大千的身份就是东方艺术的代表人物。但是,他自己知道,他的画,市场并不是在西方主流社会,主要是在东南亚的华人圈子,在国外,华人数量一直比较庞大。
钱晓征:今年五月,张大千的1 968年所作的巨幅绢本泼彩《爱痕湖》,以人民币一亿零八十万元的天价成交,这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时,这一价格也创出张大千个人作品成交新纪录,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价格新的里程碑。你认为,除去艺术作品本身的原因,有哪些外力因素促进张大千即使是到今天,依旧拥有这样的声誉?
纪太年:从艺术品自身的价值看,能够跟他比肩的人当然有,却没有这样的市场地位,为什么?为什么创造这个价格的是张大千,而不是徐悲鸿?不是林凤眠?不是刘海粟?
前几年搞过一个画家排行榜,在100名现当代艺术家中选13位大师,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嵒都在这个里边。这么多画家当中,绘画上都是有实力的,都是在这个时代给留下来了,那为什么会是张大千的作品过亿了?
我们撇开艺术高低不谈,只谈画外的功夫。第一,知名度张大千解放之后,一直在海外,在巴西住了一段时间,美国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台湾,张大千到哪里,新闻就到哪里,一直保持很高的关注度,其他的艺术家根本不具备他这种国际的影响力。
钱晓征:张大千就一直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纪太年:对,这是决定他艺术市场红火不红火一个最关键的因素。第二,张大千由于比较早的进行了资本运作,并且有一些机构和团体包括出版人等参与运作,势必为他建立了一个数量可观的收藏家队伍,这些收藏家会通过多种方式抬高他的声望抬高他张大千也就等于帮助了收藏家们自己,因为自己手上有张大千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说大师就是这样被炒出来的。
艺术市场进入模式化运作时代
未来的艺术市场,将是全面市场化、模式化运怍的时代,谁运作的好,模式新有创意,谁就能抢先,就能占领至高点。
钱晓征:“大师是炒出来的”,这个说法难免偏激,你这么说很危险,搞不好就耍被口水淹死。
纪太年:我这个说法不算偏激,偏激的说法是:没有不好的歌星,只有不好的经纪人。我至少没有这么说:没有不好的画家,只有不好的艺术推广人。我说“大师都是炒出来的”,前提是:这个大师确实有大师级的作品,炒作,就是让大师被更多的人了解。
我在这里还要做一个不算偏激的预言:未来的艺术市场,将是全面市场化,模式化运作的时代,谁运作的好,模式新有创意,谁就能抢先,就能占领至高点。
钱晓征:这些年,作为一个艺术推广人,你在幕后‘做了那些工作?
纪太年:艺术市场进入模式化运作的时代,画家不再是依靠一种模式成功,成功的方式有很多。这些年,我参与很多画家的推广,也潜心研究一些画家的成名经历,我总结出几种有代表性的比较成功的运作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陈逸飞模式。
1 980年,陈逸飞怀揣38美元自费留学美国。刚到美国时,
陈逸飞靠给杂志画插图和到博物馆修补名画赚钱为生,他上学的路上要经过哈默画廊,他一直梦想有朝一日能进八这个顶级画廊办展览。终于有一天,陈逸飞敲开了哈默画廊的大门。
陈逸飞成为哈默画廊签约的首位中国画家。1 983年10月哈默画廊举办陈逸飞首次个展,以哈默的名义,请了世界级的收藏家,开幕酒会上,陈逸飞的42张作品被一销而空,纽约各大报刊一片惊叹。陈逸飞在美国就此一鸣惊人,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钱晓征:美国《纽约时报》就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台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亲自撰文推荐:“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指示而非肯定。”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这些媒体的言论,足以说明陈逸飞当年的地位。
纪太年:是的,几年时间,陈逸飞就跻身世界著名画家的行列。“世界著名画家”这个定位,陈逸飞应该想到,是哈默画廊成功的运作推广的结果,不然,在美国,谁知道你陈逸飞?跟陈逸飞差不多实力的陈丹青,在美国有这样的声誉么?陈逸飞和哈默画廊合作了12年,卖出了500多幅画作,全世界收藏家争相购买他的作品,连美国的基辛格,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印尼的苏哈托等各国政要也收藏他的画。因此,他的画在艺术市场持续看好,价格居高不下。
12年合同期满,哈默画廊想继续和陈逸飞合作但是当代国际上最具盛名的英国玛勃洛画廊早就盯上了陈逸飞。1 995年陈逸飞和玛勃洛画廊签订了三年合同,成为玛勃洛画廊签约的唯一的亚洲人。陈逸飞说:“我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就是与国际上最负盛名的英国玛勃洛画廊签约。”不过,我在一个资科上看到,哈默画廊对陈逸飞投奔玛勃洛画廊颇有微词,感叹,中国画家不遵守游戏规则。
哈默是一位传奇式人物,被誉为“20世纪最大胆、最富于冒险精神同时也是最精明的商人、投机家、实业家”。他不仅亲自撰文为陈逸飞鼓吹,还做了一件让陈逸飞在中国迅速“红”起来的大事。邓小平以个人的名义请哈默来中国访问,哈默接受邀请来到中国,他带给邓小平的礼品就是一幅陈逸飞的油画《周庄》,哈默说这个礼物虽然是我带来的,但是是你们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他叫陈逸飞。当时邓小平哪里知道谁是陈逸飞。很快,国内的媒体开始关注陈逸飞。
钱晓征:陈逸飞模式,是西方画廊运作模式的成功案例。
纪太年:第二种模式是范曾模式。
范曾模式里,荣宝斋最早介入,他们之间是一种捆绑式的关系。八十年代初,荣宝斋首先敏感到中国艺术市场即将红火,就在全国各地收画。那个时候,荣宝斋选择了范曾,将范曾早期的作品包下来。后来,荣宝斋每年搞一个范曾作品年度展2009年的范曾画展,开幕的当天,参展作品就全部卖光,4800万。
范曾的成功更多的来自他的个性,他的性格里一直就有这种自我推广的能力。24岁那年,范曾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他当时就去拜会了两个人:郭沫若和沈从文。范曾带着他的毕业创作《文姬归汉》去见郭沫若。后来范曾说:因为我创作此画的最初冲动,乃是由于看了人艺上演的郭沫若的《蔡文姬》。我完全没有想到郭老看到此画后竟激动得夜不成寐,半夜起来题了一首五言古风”汉家失弘驭,四海繁兵马。千里不闻鸡,兽多人转寡。我蒙贤王救,寄身穹庐下……”
钱晓征:范曾在当代活着的艺术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部足够大。
纪太年:范曾采取的手榴弹或炸药包的方式平时会有一些小的手榴弹式的信息出来,说他去和名模约会啊,搞展览啊出版画集啦,关键的时候会来一些猛料。范曾一生中,做了几件大事。1983年,在冈山建立“范曾美术馆,中国当代活着的画家建美术馆,范曾是第一个。当时,争议很大,中国比他好的画家比他资格老的不知道有多少,为什么选他呢?但日本的财团就是选他了,指名道姓地选择他。
钱晓征:建“范曾美术馆”的建议书是日本冈山日中友协会长赤木五郎、柽园记念财团理事长松田基写的,而且是直接寄给范曾,范曾当时比较小心,当即写信给中国驻日大使宋之光,询问美术馆建立的目的宋大使亲笔回信,表示:详细情况有待了解,倘属友好行动,则应予支持。
纪太年:其实,范曾很会做人,为人也豪爽。1 987年,49岁的范曾赴日本东京大孤、冈山举办画展,画展大获成功,筹得几百万,为南开大学捐建了一座东方艺术大楼。
钱晓征:后人称这座东方艺术大楼是范曾~笔一笔画出来的。那时候,范曾自己并没有钱。在得到之前先是全力付出能这么做,需要气魄和胸襟。
纪太年:当年这个举动,就体现范曾的野心和他的大手笔。他做的事,绝对不是一般人做的出来的,所以,他的成功,是功夫在画外。了解范曾的人都知道+范曾为人很讲义气,很江湖气,乐于助人,从不小气。人家找他帮忙,说范老师我要请人办事,你能送我一张画吗?他会说哎呀,一张够吗,嗯,三裁的好像不够吧,改整张吧。他就是这样,总让别人欠他的,然后别人就会加倍回报他,他这样就会行成一个气场,久而久之,经年月累的最后造成一个大气场。
钱晓征:范扬也是这个个性,生性豪迈,做事大气这是范家人的过人之处。范曾模式中有荣宝斋介入,是中国传统艺术机构的运作模式。
纪太年:第三种模式,是吴冠中模式。
吴冠中早年也是喜欢干一些出格的事情我看过一个资料,当年教务长潘天寿,要每个同学在毕业纪念册上画一张自画象,吴冠中画的是一张轮廓,没有鼻子没有眼睛没有嘴巴,那本毕业纪念册里,吴冠中的画显的尤为突出。吴冠中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从商业运作来说,万达的介入对吴冠中的成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9年大连举办建市百年庆典时,吴冠中来到大连+来到宝王月斋。他看到万达集团有他的《香山春雪》《泼墨漓江》,《竹舍》等作品,很是激动。他问:”这些作品曾经流到海外的,怎么会又在这里?”《香山春雪》是当年吴冠中在美国办展时送给一位美国朋友的,没想到这幅作品被万达集团买了回来。从此,吴冠中与万达集团建立了良好关系。此后,万达集团又在吴冠中指点下,陆续收购了他近20幅作品。万达集团先后共藏有吴冠中画作70余幅,大多是吴冠中的重要作品。
钱晓征:2004年6月,万达集团拿出这70余幅作品做了一个吴冠中全球巡展,代表中国在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引起轰动,7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临现场参加开幕式。
纪太年:这个冠名为“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的世界巡展,为何首站选在巴黎?王健林说巴黎是世界艺术之都,又是吴冠中当年求艺的地方,有特殊意义。我们可以在巴黎向世界宣示,中国有世界级的大师,中国也有能收藏世纪级作品的世界级大企业。
钱晓征;早在1 992年,大英博物馆就打破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大型个人画展。
纪太年:这也是吴冠中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件大事,大英博物馆从来没有为活着的画家做过画展,然后吴冠中就和大英博
物馆联系到了一起,意味着吴冠中是东方最优秀的艺术家。由此,吴冠中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吴冠中做到了,这就是成功。在这个背景下万达集团联手中法文化年组委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出吴冠中水墨画世界巡展,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个巡回展,展出的是万达集团收藏吴冠中的画。万达这个举措,名利双收:
钱晓征:这个事情很兴奋的,有新闻价值,世界媒体都围过来了,影响力巨大。吴冠中跟法国很有渊源,曾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章和巴黎市金勋章,以及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称号。
纪太年:在法国获得这些荣誉,吴冠中也是中国第一个人。就凭着吴冠中在英国,法国获得的这些荣誉,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言而喻。现在吴冠中都90多岁了,还是喜欢不停地折腾,他心态好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很好玩,他生活得很简朴,自己一直就住在不算宽敞的公寓楼里。
钱晓征:吴冠中模式,是企业介入的资金运作推广模式。
纪太年:第四种模式,是新文人画模式。
新文人画模式,陈绶祥是核心人物。陈绶祥的身份是美术理论家、画家,美术教育家,文化学者,他也是“新文人画”的倡导者,组织者,领导者和理论发言人。
钱晓征:边平山是最早的发起者之一。《读书》有一篇文章,介绍过新文人画崛起的过程:1 989年,边平山和季酉辰找了陈绶祥,最后,他们一起策划将展览定名为“中国新文人画年展”每年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当时,陈绶祥提出要坚持搞15年至少10年。
纪太年:新文人画的活动一直坚持到1997年,不到10年。1 989年4月,中国新文人画展暨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第一次年展,参展的作者有:边平山、季酉辰、王和平、陈平,田黎明,赵卫,王孟奇、瞿春阳,方骏,朱新建,江宏伟,徐乐乐,赵俊生,卢禹舜,马建培,常进,陈向迅、聂鸥、罗思聪,刘进安,申少君,李清贤、张修竹,王彦萍等。研讨会开了三天。薛永年杜暂森,刘龙,陈履生,孙克,赵力忠、邓福星,水天中,郎绍君,刘骁纯、栗宪庭、陶咏白都参加了研讨会,规格很高。
钱晓征:陈绶祥当时很有号召力,因为新文人画,他差不多成了当代中国画群体的教头。可惜后来没有如他所愿,坚持10年20年。
纪太年:运作新文人画,关键的点是每年一次大型展览和研讨会。做这样的活动,有一个细节不能忽略,就是做活动需要钱,钱从哪里来7这也是后来活动做不下去的一个秘不示人的原因。开始的做法是:参展画家每人无偿交一些作品,再找来一些投资人,把画给投资人,投资人提供展览需要经费。做了几年以后,新文人画这个群体中,~些人的名气出来了市场也很好了,就不愿意无偿提供作品了。在加上其它各种原因,新文人画的活动,没有像陈绶祥最初设想的那样坚持做15~20年。果真能如陈绶祥设想的那样,这个新文人画的发展定然不是今天这样的影响力。
艺术家应该回到画室去
我认同常进说的那句话:艺术家还是要纯粹一点。纯粹,就表现在,对艺术要虔诚和真诚,面对刨怍,不要有杂念,不要受市场的干扰。推广的事,就交给推广人吧。这是社会分工。
钱晓征:这些年,研究总结了各种成功的推广模式,你有什么体会?
纪太年:一般情况下,成功的运作必须是三位一体,投资人,艺术家,推广人,这就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三足才能鼎立,才能撑起一个面。如果这三个人的性情相投,方法得当,就必然能所向披靡。
这三个人中,中心人物是画家画家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是否配合推广人的吆喝。画家要认同一个观点,这个时代谁吆喝的早,谁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谁吆喝的有力度,谁就可能站在这个时代的最前沿。画的不好是画家的责任,画家的作品有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一定是画家的责任而是艺术推广人的责任。前提是画家要信任推广人,就像歌星影视明星将自己交给经纪公司,经纪人一样前提是信任这个经纪公司,这个经纪人合适自己,有能力推广自己。
这三位一体中最重要的是推广人的能力,他能发现画家,并寻找合适的投资人。现在不缺投资人,手上拿着钱等着投资的人不难找,也不缺乏优秀的艺术家缺乏的是优秀的成气候的艺术推广人队伍,至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艺术推广人群体。推广人必须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有全盘的控制能力,要能写能说能组织活动,能有人脉,有号召力,有谋略有眼光,那才是一流的推广人。
钱晓征:陈绶祥就是一个优秀的艺术推广人,他成功推广的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群画家,非常了不起,很多画家都在新文人画这个团体中得益。你在幕后做艺术推广人这些年,你觉得艺术市场有潜力么?
纪太年:当然潜力太大了,我的感觉,有很多很多投资人,手上拿着很多很多的钱希望有有眼光、有权威、有资历有诚信度的艺术推广人,帮助他们如何投资艺术品。就像当年的陈绶祥,他对出资人说:这些画如果明年不增值,我加了利息全部回收。现在许多投资人大多数是商界的精英,对艺术品有热情却不一定有眼力,长期以来,被假画、假拍、甚至假出版物欺骗很多艺术投资人,都交了太多的学费,很寒心。
钱晓征:为什么市场如此需要,而艺术推广人却隐藏在幕后呢?
纪太年:主要是因为,在国内目前缺乏一个安全的运作模式三位一体的框架体系经常会被破坏掉,其中主要破坏者就是画家,所以投资人和推广人都没有未来。这也是中国艺术市场不规范的核心原因。
钱晓征:为什么画家会成为破坏者?
纪太年画家一旦有了名气他认为首先是他的画好,会觉得自己就可以做到,干嘛还要让推广人做呢。有一些艺术家,有了一些名气以后,就不顾事先的约定,擅自修改条款,还有一些艺术家成功以后,即便他自己遵守规则,他的家人也会出来干预。凡此种种,都让推广人没有安全感,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钱晓征:这些问题,在70、80后年轻一代画家这里,会好一些。
纪太年:是这样。年轻一代的画家接受的教育不一样,成长的环境也大不同了,观念跟老一辈画家也不同,不过,画家这个群体的成熟需要时间。所以,我预言未来必然是艺术市场进入全面模式化运作的时代,将有更多的艺术推广人,从幕后走向前台。
钱晓征:这是你希望的理想的状态?
纪太年:我希望的理想的状态,就是投资人,艺术家,推广人,要三位一体,同心同德,遵守约定,互利互惠。
成功地推广一个画家,不是一种力量能完成的,这里面有很多门门道道,不是登登报纸,上上电视就能成功的没这么简单。运作推广一个画家,就像运作一个企业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策略和管理。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目标一致,行动一致,要畅通地沟通不能三心二意,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三者当中推广人和投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他们相对理性,目的也很明确:成功推广一个画家,从中获利。
钱晓征:艺术市场的规范是大家期待的,但是,艺术品毕竟不完全是商品,比如我是画廊经营者,我做不到把画廊像我的其它企业一样去运作。
纪太年:投资人和推广人重在利,这个不要去回避,这么说不是不尊重艺术,而是角色的分配。你作为画廊经营者,就应该以企业化的方式运作艺术品,让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你的画廊,走向更大的市场。作为画家就要把外面的事交给推广人画家自己就应该回到画室,安心画画。
这个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中,三方面必须是平等的,是清醒的,分工是明确的。我要强调的是这个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其结果,最终的受益者一定是画家本人。
钱晓征;西方画廊已经有一套规范的运作模式,但是到了中国,这些游戏规则就未必行得通,这是国情。可能还是要寻找适合中国艺术市场的推广模式。
纪太年我这些年在花很多的时间,去研究画家的成名经历就是想找出共性的东西,把它总结出来。比如,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傅雷,他是怎么做到的?当时对他的评价是:左手托起黄宾虹,右手托起刘海粟,没有傅雷就没有他们的今天就像当年陈师曾力举齐白石一样。他们都是有实力的操盘手,他们的周围都拥有很好的人脉,拥有媒体,他们自己有能力熟练地游刃有余地控制局面。
吴冠中,范曾等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他们大多敢于付出,所以才有回报。他们有自信有胸怀,有大的气魄,比如范曾,在他自己还没有钱的时候,就能拿出几百万来投资盖一栋东方艺术大楼想想:有几个画家能有这个气魄,有这个气魄的画家就一定会有回报。
钱晓征:他们为此也遭受很多非议。
纪太年:非议也是关注。
钱晓征:你这样强调炒作的绝对作用,会不会有误导作用?
纪太年:你觉得我有这个影响力么?我没有力量误导任何人。谁都不可否认,炒作,在艺术圈早已存在。我认为,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炒作”,而是“如何适当的,规范的炒作。就像商品要做广告,广告就是炒作。商品能做广告,但是,商品不能做虚假广告。
钱晓征:影视娱乐圈睫处可见恶意炒作,艺术圈也有人曝光拍卖和艺术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潜规则,你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纪太年:我当然不提倡恶意炒作。所有的艺术推广手段前提都是建立在适度的基础上这也体现推广人的综合素质。艺术推广人不需要对美术史负责,但是需要对投资人负责,他要让投资人的投入有回报:也需要对画家负责画家经过推广人的努力,能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艺术推广人这个群体,需要社会化规范化,规模化。
钱晓征:怎样才能做到社会化,规范化规模化?
纪太年:这个时代的画家,一方面要认识到综合推广的作用和必要,另一方面,画家也要回归自己本色。就是说,画家不应该自己面对市场,不能自我推广,应该回到画室去,把精力用在创作上。我认同常进说的那句话艺术家还是要纯粹一点。纯粹,就表现在,对艺术要虔诚和真诚,面对创作,不要有杂念,不要受市场的干扰。推广的事,就交给推广人吧,让推广人走到阳光下,这是社会分工。唯有如此,推广人才能社会化规范化,规模化。
钱晓征:作为一个艺术推广人,你对未来有信心么?
纪太年:萧平老师为我的《用左眼看艺术家》写序言,题目叫画家真挚的朋友。他在序言中这样写到:“画家称纪太年为真挚的朋友,社会上许多人誉纪太年为画坛不拿工资的宣传部长”。我想,这些评价是对我的抬举,同时,我也把这些评价看作是对我这些年从事艺术推广人工作的认可。我将以此自勉,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投资人和画家都认可的优秀的艺术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