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争议的结论留给时间——本山传媒总裁刘双平谈二人转

2010-07-23 01:54毕玉才
博览群书 2010年3期
关键词:赵本山行当艺人

○毕玉才 刘 勇

提起本山传媒,人们就会想到一群身怀绝技的二人转演员。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这些草根的身后,还有一位气质儒雅、举止斯文的哲学人。他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生,与著名漫画家方成是校友,也是“忘年交”,毕业后做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的秘书,因陶德麟曾做过著名哲学家李达的秘书,因而他被称为“李达秘书的秘书”。2002年,以中央歌舞团团长助理的身份南下广东,组建国有的自负盈亏的中央歌舞团东莞分团;2007年初,作为赵本山的铁杆“粉丝”,毅然北上,担任民营的本山传媒总裁。

他叫刘双平,人生信条是:人生因幽默而丰富,幽默让生活更精彩;事业蓝图是:将“刘老根大舞台”打造成中国演艺产业的第一品牌,培养出更多像小沈阳、毛毛、“刘能”这样的喜剧明星,将本山传媒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喜剧产业基地,给老百姓送去更多的笑声和欢乐。

1月30日,我们访谈了刘双平。谈到对二人转的是非争议,他表示更愿意把发言权留给观众;谈起二人转产业的前景,他表示更愿意把发言权留给时间。

“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每一门成熟的民间艺术都有它的艺术源头,如“国粹”京剧就来源于徽剧、昆曲、汉调、梆子腔等。东北特产二人转则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行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外带至关内的。

从低“蹦”到高“坐火箭上天”

二人转最早叫“蹦蹦”或“蹦蹦戏”,这名字不大好听,有骂人之嫌,因为兔子等动物才蹦来蹦去的。

把二人转叫“蹦蹦”反映出早期二人转艺人的地位非常之低。早期的二人转艺人都是乡下的穷孩子,居无定所,流浪演出,据说比妓女的地位还低。过去东北江湖上有“七娼八浪九吹手”之说,“娼”指妓女,“浪”指二人转艺人,因妓女是坐娼,二人转演员好比是“走娼”,“坐”比“走”高,所以唱二人转的得管妓女叫姨。

二人转艺人的地位低下不是一年两年,而是200多年。上个世纪末的东北尽管已是沧海桑田,但二人转艺人的地位仍然高不起来,乡下女孩唱二人转,其父母是不敢对外人说的,如果左邻右舍知道了,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做妓女一样丢脸。

二人转艺人地位的提升得益于赵本山。从本世纪初开始,肩扛振兴二人转大旗的赵本山创办了辽宁民间艺术团,拍摄了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开办了“刘老根大舞台”剧场表演“绿色二人转”,一下子把二人转艺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大大提升了。很多二人转艺人成了有车有房一族,特别是通过电视剧将一部分二人转艺人打造成为了影视明星,二人转艺人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沈阳在2009央视春晚上一夜走红,一跃成为中国文艺界2009年的“人气王”,打造了一名二人转演员“坐火箭上天”的神话和传奇。

弃“黄”扬“绿”提倡绿色“二人转”

二人转是最有争议的一门民间艺术,尽管它唱腔优美,语言生动幽默,但却长期遭到非议,主要是因为传统二人转确实有“扇耳光”等野蛮动作和很多“荤口”和“脏口”。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其实不仅仅二人转有“荤口”和“脏口”,早期的相声、评书、快板等都有类似的毛病。

早年的二人转属于男人戏,也没有女演员,在东北深山老林里男人扎堆的地方演出,有大量插科打诨的内容。清朝和张作霖时期都以“有伤风化”为由,多次打压过二人转,严禁二人转进城演出。解放以后,二人转与相声等一样,都按要求进行了一番洗心革面的改良,但仍难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凡“扫黄”,必定又牵扯到二人转。奇怪的是,不管如何打压,二人转的香火从没间断过。二人转艺人的生命力更是如韭菜般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本世纪初,赵本山提出了“绿色二人转”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剧场成为展示“绿色二人转”的示范剧场,二人转才彻底走出了备受非议的泥潭并受到了全国上下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千军万马,就凭咱俩”

按中国传统戏曲的行当划分,二人转的男演员是丑角,女演员是旦角。旦角演员自然是以漂亮娇媚为好,丑角演员则以长相怪异为妙,所以有“包头的看浪,唱丑的看相”之说。

京剧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之分。与京剧相比,只有旦、丑两个行当的二人转就显得业余。事实上,二人转在它生长的200多年间确实是长期处于业余状态,来自于田间地头的二人转艺人是“半农半艺”的“两栖”演员,“忙时种地,闲时唱戏”。由于是“游击队”性质的演出队伍,演出时自然不可能像京剧那样声势浩大且处处正规,只能是一切都因陋就简:伴奏乐器就是唢呐、板胡、竹板等简单几样;不需要布景和华丽的舞台,也不需要复杂的道具,有手绢、扇子、竹板等就行;无论室内还是露天,有几平米空地就可以开唱,顶多是设一张彩桌或搭一个小台子;老百姓坐在院子里,甚至炕头上就能看戏。东北的冬天寒冷而漫长,东北人要在家里“猫冬”半年,相当寂寞,于是有钱的富裕人家爱把二人转演员请到家里来唱戏热闹一把。在酒足饭饱之余,一家老小和左邻右舍分坐在暖烘烘的南炕、北炕上,边嗑瓜子边欣赏二人转,不失为一种“超级”的享受。而二人转演员表演的舞台,就是南炕和北炕中间的窄小空当。

由于二人转长期处于业余状态,逐步形成了演员队伍“小型多样化”的特点。对于一般的二人转小剧场而言,4-5副架,8-10名二人转演员,3名乐队成员,就算相当正规了。“小型多样化”可以节省开支,降低成本,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演出都是很大的一种优势。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丰富多彩,用京剧的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来表现已是相当的不容易,二人转只用旦、丑两个行当来刻画就更不容易了。这就要求二人转艺人必须身怀绝技,能“跳进跳出”地扮演各种角色。这种源于业余的压力反而磨练出了二人转艺人的才能。他们个个多才多艺,以“千军万马,就凭咱俩”的特色,在中国的戏曲界独树一帜,在东北大地创造了无数“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盛况。

以唱为主到以搞笑为主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相声讲究“说学逗唱”,传统二人转则讲究“四功一绝”(或叫“五功”)。“四功”指“唱、说、扮、舞”,“绝”指绝活。在“唱说扮舞绝”中,唱最重要,唱为“五功“之首;在旦、丑两个行当的戏份分配上,以旦角的唱为主;在唱的曲目上,又以《西厢》、《蓝桥》等正戏为主,所以在二人转200多年的发展史上,漂亮娇媚的旦角一直是肩挑重担,有“七分旦、三分丑”之说。

进入21世纪,赵本山与时俱进,鉴于传统正戏难以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眼球,便将二人转的以唱为主发展为以搞笑为主,所以当今的二人转讲究的是“说唱扮舞绝”,把搞笑的“说口”放在“五功”之首,这样丑角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二人转的喜剧特点更加鲜明,因此形成了“七分丑、三分旦”的风格。

赵本山重视二人转的搞笑功能,并不否定二人转传统正戏的艺术价值,恰恰相反,他认为传统正戏是一名优秀二人转演员必须修炼的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名二人转演员很难有持续发展的后劲。“赵家班”弟子小沈阳能有机会一夜走红,王小利、唐鉴军、张小飞等能出类拔萃,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传统二人转的功底深厚,基础扎实。

雅俗共赏是最高境界

二人转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受到“黄”的责难外,还不断受到“俗”的指责。其实,作为一门原生态艺术,来自民间、带着泥土芳香的“俗”正是它的特色。二人转艺人“美在天然,贵在野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能离开民间,必须“接地气”。一旦脱离民间,一味求雅脱俗就会失去生命力,这正如树木离不开泥土一样,树木离开泥土获得的不是自由,而是死路一条。有人认为,与二人转同属草根艺术的相声在这方面曾吃过大亏:在上世纪60年代,相声的风光无限是因为它没有脱离民间;后来慢慢“失宠”是因为它离开了民间,把自己悬到了半空;郭德纲后来的火爆是因为他又回到了民间,重新找到了根基。

俗被古人喻为“下里巴人”,雅被喻为“阳春白雪”,按照哲学的观点,雅和俗是一对矛盾:俗是雅的基础,雅是俗的升华,雅和俗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含俗。唐诗宋词是雅的典范,但唐宋时代的诗人、词人也有雅俗之分,杜甫、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等是雅派诗词大家,白居易、柳宗元等则为俗派诗词大家。白居易写诗,最求通俗,“老妪能解”。

赵本山从1990年在央视春晚上闪亮登场至今,已有近20年。赵本山火爆了20年,以他为焦点的雅俗之争也就持续了20年。2009年央视春晚小沈阳一夜火爆成名,雅俗之争又现高潮。赵本山认为单纯的俗或者单纯的雅并不难,如果能够从俗上升到雅后,最后再回归到俗,就是最高境界,就是大俗大雅,就是雅俗共赏。从“赵氏小品”雄霸央视春晚近20年到“赵氏电视剧”风靡全国,从“绿色二人转”的持续火爆到小沈阳的一夜蹿红,似乎已经为这种争论找到了答案。

猜你喜欢
赵本山行当艺人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琼剧老生漫议
花灯艺人
扬剧青衣概说
猴子杀鸡
山也还是那座山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