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

2010-07-20 09:14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职业高职

郝 梅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近年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各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高职毕业生择业存在一种现象: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不能安心地去中、小企业工作,不能去生产一线工作,在吃苦耐劳、工作能力及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学历和能力的比较上,企业更看中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基本素质修养、个人品质、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包括工作经验和技巧等,所以“轻学历、重能力”已成为很多企业的普遍共识。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建设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和最重要的环节,对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产生直接影响。如何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一、高职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没有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列入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内容。当前高职教育存在“专业教育过窄,功利倾向过强,人文素养过弱”的状况。而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往往只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严密性,架构合理性等方面;没有将大学生的吃苦精神、敬业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列入实际教学的课程体系中。认为职业素质的培养仅仅是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各类学术报告会、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等活动中进行的;没有认识到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形成高职人才职业素养的潜移墨化作用,没有研究将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

(二)课程建设理念落伍,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严密,架构缺乏合理性。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些热门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设置非常集中,表现出严重的专业设置趋同现象。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是以学科或科目形式设置的,一门课程一旦确定,其内容和教材会十几年或几十年不变。许多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也仍然以学科或科目为主,偏重于理论的、基础的知识,而忽视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联的各种基本问题。在课程建设中把课程看作是孤立的,零散的,没有将课程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许多课程之间关联度不高,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较为严重。课程内容的设计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较少考虑如何将建构的思想融入课程设计,如何结合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纳入课程内容,因而,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创新性不强,很难设计出能够启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课程。

(三)开设选修课程的总量不足。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学生可自行选学各类课程。但实行学分制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教师开设足够的可选择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学习进度和教师。但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还远未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学分制仅仅是形式上存在,大部分课程都是必修课和限选课,只有极少数是选修课,学生可选余地小。

(四)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一些高职院校在具体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不够深入,虽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但只是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忽视内容的精练与精彩,有时课件内容与书本内容完全雷同,照本宣科,学生很难从中获益。

(五)高职教师缺乏企业相关的工作经历,难以开发出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都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很少也很难从行业、职业第一线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大多数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工作,很少有企业工作经历,没有掌握必要的从业指导和业务规范,没有参加过任何生产性的实践,缺乏企业所特有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教师难以开发出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

二、高职建设的新要求

高职课程改革历经从学科课程—整合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等阶段的演化,目前根据教育部16号文的精神,课程建设要以工作过程为向导,对高职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立在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基础上,每一个职业都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有其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等。每一个专业也具有其特殊的知识系统,即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等。那么高职教育所遵循的职业性原则就是,课程以就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内容结构以能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为主导,择取必需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看重理论的应用,而不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不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以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工作过程是“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开发建设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内容的程序化上。应该以企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技能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追求的是职业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本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实物教具、真实的生产设备等,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

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习过程的学习情境,呈现一种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的状态,营造职业环境以产生职业氛围。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过程

三、高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着重体现。高职院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根据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调整、合并、重组、整合课程设置,适当设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进行优质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整合和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的有特色的校本优质课程,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总结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材。教材建设要以强化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适用性为宗旨,体现行业中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职业技能和资格证书的获取,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突出“走向职业化”的特色,并且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突出地域特色。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心态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课堂讲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职业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发展,企业的工种正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其表现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界限、蓝领与白领的界限已经模糊,工人的工作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的表现,而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融合。所以,职业能力的内涵正在被重新结构化,它不再只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代名词。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行为评价等已经进入职业能力培养的范围。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识、技能、人格的复合物,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社会能力,反映职业素质的综合性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一)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从业基本能力、上岗基础能力、专项工作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是指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的结合,而不是叠加。专业能力能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将获得的相关职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加以融合、转化,能够专业地进行相关职业的工作,是劳动者基本生存能力,是赖以生存的本领。例如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网络组建和管理等工作的专业能力表现为: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系统及常用应用软件、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等等。

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强调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就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坚持应用性原则,以岗位职业技能为中心,构建灵活多变的、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职业核心技术课程模块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每个模块目标明确,功能具体,针对性强。使学生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

基本发展能力是指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能力。基本发展能力包括工作计划的制定、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知识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职学生未来进行职业工作、知识学习的情况越来越复杂,特别是职业分工的日趋扁平化,一个人职业的变化程度、频率越来越剧烈,多年前的那种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面临新的工作情境时,如何从容有效地应对新的工作,学习新的知识,处理新的问题,就要求毕业生能够在新的工作情境中,超越已有的知识、方法和工作经验,去不断地学习、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有效适应新的情境,实现自我的发展。

目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代,也同时走进了世界范围内“知识爆炸”的新时期。“知识爆炸”不仅体现在知识量的扩张、知识更替的速度上,也体现在知识传播渠道的拓展上。据互联网上的报道,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虽然这些数据正确与否无从考证,但确实能感受到,当今新科学技术涌现量之大,知识老化速度之快,使每个人惟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这迅变的时代中生存、发展和成功。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就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强调的已经不再是知识量的积累,而是将知识作为载体,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跨出学校大门的时候,要让他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让他终生不息地燃烧下去。”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是他在“知识爆炸”的新时期生存、发展和成功的基础,它影响着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三)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的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主要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建立的一种情意结构,是学生在学会共事、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公共关系、个人品质、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目前高职教育过多地关注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教育,学生在职业适应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和行为,例如有的自我期望值过高,稍不如意就频繁跳槽,心态浮躁;有的仅考虑个人的利益,较少考虑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给企业创造的效益,急功近利;有的工作缺乏责任心,生活习惯散漫、不拘小节的,迟迟不能进入职业角色;有的不愿意从基层小事做起,缺乏实干、苦干精神,对现实工作不满,缺乏工作热情,不积极主动去适应职业环境。

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的社会能力,就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群体活动,人为地将学生投入到一个“小型社会”中,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能力。例如课程设计小组活动、顶岗实习等。课程设计应聚焦企业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不可能由哪一个人单独来完成,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个人无法解决棘手的问题,需要发挥团队集体研究才能解决。顶岗实习是深入企业,在生产一线与企业正式员工一起工作,要求学生吃苦耐劳,能经受高强度的脑力或体力劳动,以及企业严格的劳动纪律。这些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培育学生社会能力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充分展现每个学生个人品质、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等诸方面的素质,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共享。还可以采用“集体捆绑”的绩效评价方式,考核成绩不针对个人,只针对团队,评优、评先、奖励等与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紧密联系,从而唤醒同学们内在的合作意识,构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滋养、互动共生的良好的社会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能力才能够主动地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应对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具有战胜困难、实现成功的能力和面对失败、敢于承担的勇气,才能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融入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复杂的关系中去,实现与社会的互动。

综上所述,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方向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教材,研究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工作过程,凸显培养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相关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通过基于现实的工作任务的分析,掌握普适的可持续发展的抽象工作过程,更贴近行业岗位实质的特点,才能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应对未来面向的具体工作过程。

1.《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雷炜

2.《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宫芳

3.《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软件导刊》2008.9/李兴鹏、周建兴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