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欢欢
2009年全国GDP增幅为8.7%,但地方GDP总量加起来,其增速比8.7%要高得多。根据各地公布的数据,经济增速低于8.7%的仅有3个省市。其余28个省市增速都高于8.7%。
为何地方GDP之和大大高出全国核算数据?
全国政协常委、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少阶日前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指出:这种地方GDP之和高于全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至少2004年以来,几乎年年如此。而我国统计数据不准确、缺乏公信力的事例比比皆是。
记者对此求教时,王少阶表示,国家统计数据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政策评价标准,也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2009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对此,国人寄予厚望。但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
他举例说,2009年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引发了网民“收入被增长”的议论。公布的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同比增长12.9%,远超上半年7.1%的经济增速。
“事实上,2009年老百姓感受的是住房、医疗、教育、燃油、食品价格都在上涨。统计数据与百姓的感受相矛盾,令人困惑。”王少阶指出,实际上,全国城镇职工共4.1亿人,而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的只有1.1亿人。占职工总数约70%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工都没有统计在内,而他们的平均工资又远低于国有企业职工。
另外,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未能反映实际失业率。2008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行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停产、半停产现象,导致千万农民工返乡。200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而同期中国社科院调查结论是,2008年中国城镇失业率攀升到了9.4%,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
实际自2003年以来,这一数据一直在4.0%~4.3%间徘徊,几乎不变。究其原因是不少真正失业的人没去登记,加上农民就业情况没有包括在里面,因此公布的登记失业率远比调查失业率要低。如改革开放30余年,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进城镇工作,已成为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主力军,但仅因他们户口不在城市,就未列入统计范畴。
王少阶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人民关心国家大事,公众参与程度极高。在这个时候,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力十分必要。为此,他提出4点建议。
一、依法统计,加大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力度。统计数据屡屡失真,禁而不止,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建立统计问责制,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类造假行为依法严惩。
二、积极推进统计制度与方法改革。首先要尽快采用国际通行的“下算一级”核算办法对GDP数据进行统计。抓紧提出国家统一核算地区GDP方案,正式推出主要指标环比制度。避免数据重复计算和人为干预。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原则,尽快调整调查口径与调查对象。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既要统计国有企事业单位,也要统计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工的收入。城镇失业率应统计所有在城镇工作的人群,同时也要统计农村失业率,并予公布。
四、加大公众对统计工作的参与程度。要把调查的口径范围、指标解释、计算方法、样本选取及时告知公众。还可考虑建立专门民意调查部门,鼓励民间组织、第三方机构参与,以强化统计行政监督。要吸引学术机构等依法参与统计,形成分口径又各有侧重的统计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