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琴
语言是某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正如我国著名语言专家胡文仲先生所说:“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为了充分体现外语教学理念的人文性,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已被列入英语教学的内容标准和目标要求。
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有交际能力。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领域,老师往往更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与结构,而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以至许多学生高分低能,英语拿到了六级却不敢开口与外国人交流。即使能说几句也往往闹出好多笑话,平生了许多尴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发现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在交流中出现的语音或语法错误,然而他们对文化错误却总是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价值观念上产生冲突。例如:说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总喜欢问他们的年龄、收入、婚姻情况感到不能理解,他们认为中国人的问候使他们如身在海关或警署。正因为这些文化上的差异经常造成交流沟通中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所以,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东西方国家国情的对比和了解,加强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识,能够得体而又正确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如何让文化教学走进英语课堂
1.在词汇教学中溶入文化教学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因素,它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新教材中对词汇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学生记不住的单词越来越多就会导致学生慢慢地对英语失去兴趣。而如果在词汇教学中溶入文化教学再配以科学的方法,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我在教“church”一词时,让学生知道英美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因而“church”是他们常去的场所。他们相信有上帝、天堂、地狱、魔鬼等,所以在语言中保留了许多反映宗教的词汇:go to church(去做礼拜),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等。在学习“rain”“fog”时我告诉学生英国是个岛国,受北大西洋暖流气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天气变化快。伦敦也被称为雾都。再如在教aunt, niece, cousin等词时我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人的家庭观念淡薄,亲属词汇远不如中文词汇丰富,有时甚至男女不分,长幼无别。如cousin在我们汉语中就有堂/表兄、堂/表弟、堂/表姐、堂/表妹多种意思。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词汇中渗透文化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阅读是语言教学中又一重要环节。他最能体现和检测一个学生的对语言的综合理解能力。我们可以从如今的升学考试中看出:阅读占据着59%左右的分值。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一线老师的关注。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看懂了文章,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做对题目。其实问题就出在我们没有跟上的文化教学。如在有篇文章中这样写道:He is very practical, what he needs is someone to look after him and do everything for him. He needs a Man Friday….文章的问题是问他究竟需要什么?很多同学就答成了他周五需要一位男士。其实我们知道答案是:He needs an honest servant.(他需要一个忠实的奴仆)。了解英国文学的人都知道Man Friday 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所著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个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因为船在海上失事,他被迫在一个荒岛上度过了20几个春秋。在一个星期五,他救了一个土著人的俘虏,并把他收为奴仆,所以人们常把Man Friday比喻为“忠实的奴仆”。还有一句: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n the church….很多学生就理解为他们在教堂里把我和一个女人绑在一起。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我在教堂举行了婚礼。由此可见,如果不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我们的阅读永远只能是一知半解。如果学生不了解和学习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导致阅读的障碍,更谈不上去欣赏其中的精彩部分和幽默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适时适地地讲解一些外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提高阅读能力。
3.让文化教学走进写作课堂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种技能。写通常被认为是最难的,但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言功底。《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使用语言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如听、读)和语言产出(如说、写)的自觉性。可见,英语写作不只是词汇、语法等的应用,还应包括对概念、英语文体、特点、文化差异等的理解。在现行的写作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对语言知识的运用技巧,而忽视了写作教学的意义性。随着对英语写作要求的提高,让文化教学走进写作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入手,再到文章句子的组织、词汇的选择,从而使写作教学进入“自上而下”的路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较好的文化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写作言之有物,而且能促进英语习得。结合文化意识开展写作教学使写作教学更注重写作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更有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并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会更加频繁。为了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应有的错误,作为语言教学者就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实践能证明,让文化教学走进英语课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改变过去为教语言而教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如何更好地让文化教学走进英语课堂,仍是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大课题,有待于教育同仁共同努力,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