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日娜 渊野雄二郎 千年笃 东京农工大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饮食习惯也趋于多样化,人们对于乳制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也随着延伸到了奶农间。奶源基地的布局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逐渐形成新兴奶农地带。同时,传统奶源基地的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内蒙古传统奶农与新兴奶农的对比,研究了当地奶农的经营收支情况和饲料筹备方法等。同时,借鉴日本奶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近年,随着政府实施草原保护、沙漠化防治政策和乳品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原以放牧为主的奶牛养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利用草原资源的放牧型逐步向舍饲集约型经营转变,并产生了精饲料依存型的奶牛养殖新模式。这种饲养方式,近似于日本的“酪农经营”。
笔者以蒙牛集团的奶源基地为对象,抽样调查了乌兰浩特市郊区的19户奶农和科右前旗(相当于县)的30户奶农。
乌兰浩特市郊区原本就属于养奶牛地区,而科右前旗是随着蒙牛公司的进入(2000年)才开始养奶牛的。本文将前者称为都市近郊区域(以下简称为近郊区域),将后者称为远隔都市区域(以下简称为远隔区域)。2007年,课题组分别对2个区域的奶农就“经营的概况”和“经营的意向”两大内容进行了调查采访,具体包括:
经营的概况,从事畜牧业劳动的人数、每人日劳动时间、雇佣的劳动时间、养牛头数及种类(如成母牛、育成牛、牛犊等)、产奶量、产奶期、购牛成本、饲料成本、生产费用(建设费、设备费、水电费等),持有设备(含棚圈)时间及规模、养奶牛收益(售奶牛、售牛犊等)。
经营的意向,奶业经营方向、长期经营目标、饲料生产科学化、生产环境的优化等。
2.1.1 收益
从表1可以看出,2个区域的收益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从产值来看,近郊区域平均每头奶牛的产值为9643元,远隔区域为12874元,是近郊区域的1.3倍;从纯收入来看,近郊区域平均每头奶牛的收益为1455元,远隔区域为-201元,2个区域每头奶牛的产值与纯收入成反比。究其原因在于,远隔区域的生产成本高,科学化经营意识滞后。单从生产成本来看,近郊区域的生产成本为8188元,远隔区域为13076元,是近郊区域的1.6倍。
表1 农户的经营收支情况
2.1.2 生产成本构成
近郊区域饲料费用占生产成本的54%(其中精饲料费用占饲料成本的74%),劳动费用占生产成本的29%;远隔区域饲料费用占生产成本的43%(其中精饲料费用占饲料成本的77%),劳动费用占生产成本的43%。按平均饲料费用支出来看,近郊区域为4420元,远隔区域为5635元,后者费用约为前者的1.3倍。从平均劳动费用支出来看,近郊区域为2377元,远隔区域为5647元,后者是前者的2.4倍。
从劳动费用来看,2个区域奶农的平均劳动时间并没有明显差别,但近郊区域70%的奶农养了4~6头以上奶牛,远隔区域50%的奶农只养了1~2头,养殖规模的不同造成了劳动费用的差异。从饲料费用来看,近郊区域精饲料费为3261元,远隔区域为4317元,是近郊区域的1.32倍,可见远隔区域比近郊区域更依赖于精饲料的投入。
综上所述,近郊区域的奶农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养殖规模和管理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远隔区域的部分奶农正处于规模扩大的起步阶段,只重视产奶量而忽略了饲料基地的构建,加之养牛经验不足,盲目地依赖精饲料来追求产奶量,因此陷入了无法持续性经营的状态中,奶农收益较低,有的甚至因为严重亏损而不得不放弃奶牛养殖。
调查发现,2个区域奶农的饲料费用(尤其是精饲料费用)负担过重,在远隔区域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实现健全的奶农自给饲料基地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奶农的饲料筹备方法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在49户奶农中,主张“放牧型经营”占总数的73%,主张“有必要再研讨禁牧政策” 的占65%,“扩大粗饲料生产” 的占63%,“选择耕地作物品种” 的占63%,“设立农场制型TMR中心” 的占59%,“扩大精饲料供给”的占57%等。
从不同地区看:近郊地区奶农认为“有必要再研讨禁牧政策”的占63%,“放牧型经营”的占53%,“设立农场制型TMR中心”的占47%;而对“扩大精饲料供给”、“ 扩大粗饲料生产”、“ 改善饲料加工”、“ 选择耕地作物品种”等4项的重视程度偏低。远隔区域奶农认为“有必要再研讨禁牧政策”的占67%,“放牧型经营”的占87%,“设立农场制型TMR中心”的占67%,“扩大精饲料供给”的占77%,“扩大粗饲料生产”的占83%,“选择耕地作物品种”的占83%。
表2 奶农对饲料筹备的意向
从分析结果看,即使是传统的奶业地带也有着不同的意识状态。大部分奶农在饲料筹备方法上,更多地期待奶业政策发生调整。尽管他们不十分认同依靠精饲料来提高产奶量的做法,但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更没有意识到扩大粗饲料生产和选择饲料作物品种的重要性。实际上,近郊区域奶农的户均耕地面积普遍小于远隔区域,但近郊区域的奶农对饲料作物的集约型栽培,建立饲料综合加工基地,糟类的制造利用等方面有着更深的认识。
由于2个区域至今都没有形成稳固的饲料基地,而放牧型经营似乎有着解放劳动力和减少饲料费用等优点,对于一部分急于求成的奶农仍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特别在远隔区域)。因区域条件、发展情况、积累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奶农对饲料筹集方法的选择有所不同,可以说,经营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对饲料筹集方法认识的差异。但大多数奶农对于农场制型TMR中心抱有较大期望,49户中有29户(59%)表示设立农场制型TMR中心很重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乳制品需求量的增大,内蒙古奶牛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传统的放牧型养殖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如何将发展养殖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内蒙古奶农引入了舍饲集约型养殖方式,使原本以放牧为主的养殖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精饲料依存型的养殖方法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奶农不得不面临着原料奶收购价格低迷,精饲料价格提升的困难处境。由于忽视了自给饲料的重要性而过于依赖外购精饲料,当饲料价格上涨,市场供求波动,龙头企业经营战略调整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奶农就会陷于被“拖垮”、“淘汰”的危机当中。合理的饲料筹集方式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调查中,奶农一致认为最重要的3项措施是“有必要再研讨禁牧政策”、“设立农场制型TMR中心”、“放牧型经营”,就证明了这一点。
4.1.1 要发展,就要规模经营
从广义上说,奶牛养殖业是内蒙古的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内蒙古的奶牛养殖仍以散养为主(1~2头/户),要尽早让广大奶农认识到,只有适度规模的经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才是未来唯一的出路。
4.1.2 巩固和发展饲料基地
经营状况的改善与饲料基地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精饲料费用的负担过重,会导致养殖效益明显下降。目前谷物价格持续上涨,这对于奶业经营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只有建设好饲料基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奶业稳固发展。
4.1.3 科学养牛,提高效益
新兴奶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学饲养意识薄弱,养殖经验不足,过于依赖精饲料,导致养殖成本居高不下,陷入无法持续性经营的状态。这些奶农们投入多、收益小,轻则亏损,重则被迫放弃养殖奶牛。因此,有必要对奶农们进行养牛技术的培训,让他们懂得如何科学地养好奶牛。
4.2.1 导入种养结合
种养结合是构筑自给饲料基地的一种手段。例如,远隔区域是谷物生产地带,能够提供低价饲料源,但由于当地多数奶农对于奶业生产并不熟悉,只依靠加大精饲料的投放来增加产奶量,忽略了当地饲料基地的优势,没有发挥适地适产的优越性,也没有形成种养结合的模式。事实证明,只有实现种植与奶牛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奶业才能正常稳步地发展。
4.2.2 导入集约型放牧
在生态环境恶化,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传统的放牧型养殖方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导入集约型放牧。当前,日本北海道为了解决传统放牧型养殖方式的问题,也正在尝试集约型放牧养殖方式。它与传统放牧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可利用高营养草种,即利用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有再生力,耐寒耐暑的草种;②利用短草,即利用草长在30cm以内的营养价值高的草;③可采用草场轮换放牧方式,即草场用电器栅栏分割成数个牧区,按日或按期、按季调换牧区放牧;④可利用电器栅栏,即给栅栏通电,奶牛碰到栅栏后自然闪开,避免奶牛逃跑。采用以上措施,根据气候、季节等条件的变化调整放牧期,保持适度的短草状态的高营养牧草的利用,既保证了放牧的优点,又保证了草场的充分有效利用。
4.2.3 导入农场制型TMR中心
种养结合,对于个体经营的奶农来说是有局限性的,大多数奶农对草资源和谷物的有效利用,粗饲料生产体系的确保等认知较薄弱。为了彻底有效地解决该问题,有必要导入农场制型TMR中心。农场制型TMR中心是TMR职能和自给饲料生产协同业的组织职能的联合体,是强化饲料基地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要准确判断奶农对于TMR中心的期盼程度,就要以奶农理解农场制型TMR中心的高低程度为切入点。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对奶农进行TMR的介绍,以提高奶农的认知程度,促进TMR中心尽早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