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渭南 714000)范华杰 赵 挺 乔 斌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 2007年 10月至 2009年 9月期间我科住院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治疗组 42例(男 33例,女 9例 ),年龄 52~ 87岁 ,平均 64.2岁;病程 2~ 28年;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者 15例,Ⅲ级者 19例,Ⅳ级者 8例;病因:冠心病 20例,风心病 5例,扩张性心肌病 2例,肺心病 8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7例。对照组 40例 (男 31例,女 9例),年龄 52~86岁 ,平均 64岁;病程 3~ 27年;心功能 (NY HA分级)Ⅱ 级者14例 ,Ⅲ级者 18例,Ⅳ级者 8例;病因:冠心病 19例,风心病 5例,扩张性心肌病 2例,肺心病 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8例。
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 30mg入 5%葡萄糖 100ml静点,每日两次,10d为 1个疗程,共治疗 2个疗程;对照组不加用依达拉奉,10d为 1个疗程,共治疗 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心率 血压心电图变化。②测定心功能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③观察肝肾功能变化。两疗程后重复上述检查。
4 疗效评定 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改善 2级为显效,无变化者或恶化者为无效。
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 见表 1~2。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射血分数及每搏输出量治疗组略高于对照组。
表1 依达拉奉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s)
表1 依达拉奉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
测定时间 心率(/min)LV Dd(mm)LVEF(%)SV(ml/搏)治 疗前 112.0± 12.0 63.5± 5.9 35.5± 4.5 45.8± 9.5治疗后 83.4± 11.2** 57.2± 4.8* 59.6± 4.9** 73.3± 7.8*
表2 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x-±s)
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见表 3。治疗组心功能改善 39例,总有效率为 92.86%,对照组心功能改善 31例,总有效率为 77.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4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引起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很复杂,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目前研究表明,在诸多引起心衰的因素中,氧自由基(O FR)及其脂质过氧化物(LPO)参与心衰形成的理论愈来愈受人关注。OFR作用与于心肌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影响膜的液态性,流动性及通透性,致细胞膜内钙离子过荷,影响心功能。其次,O FR及 LPO可使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崩解、AT P合成障碍,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同时破坏溶酶体膜,使其释放磷脂酶并激活膜旁磷脂酶,影响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由此 OFR对心衰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依达拉奉作为目前新型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之药物,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本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42例,其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率及 LV Dd明显小于治疗前,LVEF及每博输出量明显大于治疗前 ,还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再次证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是心衰治疗的一个新途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1]方 圻.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2):85.
[2]顾学兰.依达拉奉的临床研究及进展.世界临床药物杂志,2004,1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