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咸阳 712000)罗何婷 薛常虎
炎性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它直接导致了各种形式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引发各种缺血事件。炎性标记物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已经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2],其在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一些前瞻性研究表明,血清 CRP不仅是首次同时也是复发性脑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3]。研究表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心源性脑栓塞在卒中发作后 1个月内的病死率也高于其他亚型[4]。
为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不同类型血清 hs-CRP的浓度,我院于 2007年 6月至 2009年 6月对收治的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 hs-CRP,以探讨急性脑梗死后 hs-CRP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组)120例,其中男 76例,女 44例,年龄 36~ 69岁,平均 58±6岁。入选标准:①年龄 <70岁;②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 CT及 MR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对照组 100例,其中男 62例,女 38例,年龄 38~69岁,平均 55± 7岁。均为我院同期门诊体检的年龄 <70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成年人。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检测方法 血清 hs-CRP检测:观察组患者于入院第 2天及 2周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2ml,置于含有 0.2 ml抗凝液试管中,静置 30 min后离心 15 min(2000 r/min)。分离后的血清样本储存于-20℃冰箱待用。对照组清晨空腹采血一次检测。采用 Dade-Behring pros spec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以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 hs-CRP。采用的 Dade-Behring试剂盒、抗体液、补体试剂、标准品、Dade-Behring校正液均由 Dade-Behring公司提供。正常范围为 0~ 2.87 mg/L,>2.87 mg/L为阳性。根据病因、影像学特征分成 3组,其中,脑血栓形成组为 52例,占 43.3%,脑栓塞组 31例,占 25.8%,腔隙性脑梗死 37例,占 30.8%。
3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经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分析后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观察组内不同时期相比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亚型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1 不同时期 hs-CRP的比较 见表 1。发病 1周内脑梗死组 hs-CRP水平与追招租比较明显升高(P<0.01)。入院 2周后脑梗死组患者的 hs-CRP仍较对照组高(P<0.01)。观察组 1周之内 hs-CRP较发病 2周高(P <0.01)。
1 不同时期两组血清 hs-CRP水平比较(x-±s,mg/L)
2 观察组不同时期各亚组的 hs-CRP比较 见表 2。发病 1周内各亚组hs-CRP水平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脑栓塞组最高,其次为脑血栓形成组,之后依次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脑栓塞组与其他两个亚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入院两周后各亚组比较同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脑血栓形成组最高,其次为脑栓塞组、腔隙性脑梗死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仅有脑血栓形成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表2 观察组不同时期各亚组的hs-CRP比较(±s,mg/L)
表2 观察组不同时期各亚组的hs-CRP比较(±s,mg/L)
注:发病 1周内及入院 2周时各亚组间比较,P均 <0.01;与脑栓塞组比较,* P<0.05,** P<0.01;与脑血栓形成组比较,# P<0.05,## P<0.01
组 别 n 发病 1周内 入院 2周时脑血栓形成 52 77.4±20.6 27.3±3.6脑栓塞 31 61.5±25.6 30.8±6.7*腔隙性脑梗死 37 43.4±20.7**## 26.1±4.6*#
CR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组织损伤时,由 IL-6、TNF等细胞因子诱导,迅速上调。作为炎性反应的重要介质,CRP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至斑块破裂出现脑梗死的全过程。研究表明,CRP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复发的有效监测指标[5]。
本研究发现,在发病 1周内所有的脑梗死患者血清 hs-CRP水平均升高,提示炎性反应的存在。对发病 1周内的 hs-CRP水平进行比较时发现,脑栓塞组的水平最高,其次为脑血栓形成组,这与以往的报道一致[6]。脑栓塞组患者的 CRP水平最高,其原因可能为心源性脑栓塞常累及大血管,造成超过 1/3脑叶的梗死。有作者认为,急性期血清 CRP水平与梗死灶面积有相关性[7]。心源性栓子的急性脱落也会诱发炎性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组的发病机制,由此引发的局部或全身的炎性反应可能是急性期脑血栓形成组 CRP增高的主要原因。卒中两周后的血清 hs-CRP水平仍高于对照组,提示发病两周后炎性反应及其病理生理学影响仍然持续存在。对两周后不同亚型组的分析显示,脑血栓形成组的 hs-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亚型组,原因可能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是局部病变,其炎性反应可能是局部的、一过性的,故发病 2周后 CRP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全身慢性炎症反应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并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先前的研究提示血清CRP浓度是初发[8]和再发[9]脑血管意外的预测因子;T IA和伴有颅内大动脉阻塞的中风病人,其高水平CRP往往预示再发缺血事件的可能[10];不同缺血性卒中的亚型,其血清 CRP水平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可能是由 CRP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决定的[11]。血清 CRP水平与急性期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早期积极干预炎症机制为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新思路。很多大型临床试验(4S、CARE、LIPID等)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延缓主动脉和颈内动脉慢性粥样斑块而降低卒中发生率,但是这种预防作用不仅仅是通过调脂实现的,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拮抗炎症和细胞增殖等多效分子生物学途径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血管紧张素 II(Ang II)既是一种血管张力调节蛋白,又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促炎因子和细胞生长因子。在动脉硬化的慢性炎性增殖过程中,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或其受体拮抗剂(ARB)可通过抑制 Ang II的作用,发挥延缓甚至逆转的作用。
总之,急性脑梗死不仅引发缺血,还可能启动了炎症过程。积极控制炎症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ACEI、ARB和他汀类不仅仅是预防和改善脑动脉硬化的药物,更可能成为重要的神经保护药,而这种预防机制与慢性炎症密不可分。
[1]Chamorro A.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stroke and atherothrombosis. Cerebrovasc Dis,2004,17(Suppl 3):1-5.
[2]Bassuk SS,Rifai N,Ridker PM.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clinical importance. Curr Probl Cardiol,2004,29:439-493.
[3]Kou HK,Yen CJ,Chang CH,et al.Rel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to stroke,cognitive disorders,and depress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Lancet Neurol,2005,4:371-380.
[4]Koller RL. Recurent embol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anticoagulation.Neurology,1982,32:283-285.
[5]Bassuk SS,Rifai N,Ridker PM.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clinical importance. Curr Probl Cardiol,2004,29:493.
[6]Patrick L,Uzick M.Cardiovascular disease: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inflammatory disease paradigm:HM 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alphatocopherol,red yeast rice, and olive oilpolyphenol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ltern Med Rev,2001,6:248-271.
[7]Patrick L,Uzick M.Cardiovascular disease: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inflammatory disease paradigm:HM 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alphatocopherol,red yeast rice, and olive oilpolyphenols.A review ofthe literature.Altern Med Rev,2001,6:248-271.
[8]KuoHK,Yen CJ,Chang CH,et al.Rel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to stroke,cognitive disorders,and depress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Lancet Neurol,2005,4:371-380.
[9]Di-Napoli M,Schwaninger M,CappelliR,et al.Evaluation ofC-reactive protein measurementfor assessing the risk and prognosis in ischemic stroke: 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RP pooling project members.Stroke,2005,36:1316-1329.
[10]Arenillas JF,Alvarez-Sabin J,Nolina CA,et al.C-reactive protein predicts further ischemic events in firstev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strok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large-artery occlusive disease.Stroke,2003,34:2463-2468.
[11]Kovacs A,Green J,Hansson LO,et al.A novel commo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the C-reactive protein.Atherosclerosis,2005,178: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