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电镜室(西安 710061)
陈明霞 任红莲※ 何淑莹※ 樊小军 王 鹏 刘衍晟
外阴白色病变是以女性外阴皮肤色素减退及皮肤瘙痒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特别是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与外阴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1]。本病确诊的惟一手段是病理活检,其细胞形态特征可指导临床治疗。关于本病的临床资料和光镜下的形态报道很多,但对该病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报道较少。我院于 2008年1月至 2009年 12月对 43例临床诊断为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病变皮肤在组织学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电镜观察,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3例均为女性,年龄 40~ 57岁,外阴皮肤瘙痒症状为 2个月至 11年,妇科检查见外阴皮肤黏膜增厚变白,临床诊断为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
2 检查方法 局麻下切取患者的外阴皮肤病变组织,标本一半采用常规 4%甲醛固定,送病理检查;另一半修成 1mm×1mm×3mm的条形组织块,立即置入 2.5% 戊二醛固定液内 4℃固定 2h以上,磷酸缓冲液浸洗后,1%四氧化锇后固定,乙醇梯度脱水,环氧树脂 Epon 812包埋,经半超薄切片光镜下定位后,超薄切片经醋酸铀、柠檬酸铅染色,HIT ACHIH-600电镜下观察、拍照。
1 光镜下结构观察 43例光镜下均可见上皮过度角化,角质层增厚,黑色素细胞减少(见图 1),棘细胞增生明显,未见到明显的核异型(见图 2)。均未发现病变区的皮肤组织有瘤样细胞的病理改变。
2 电镜下结构观察 43例患者病变区电镜下超微结构基本特征为角质层细胞角化不完全、增厚(见图3),颗粒层细胞数量较少,核周及细胞质内出现小的空泡状改变;棘细胞形态不规则,部分病例棘细胞数量增多,细胞核大、畸形,出现多个核仁(见图 4),细胞间隙明显增宽,桥粒连接减少(见图 5),基底层细胞排列松散、紊乱,细胞间桥粒连接也有减少,其间有少量渗出物沉积,基底细胞钉脚增多,排列紊乱(见图 6),细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细胞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见图 7),靠近基底的真皮层部分区域溶解呈均质状,并有大量的细胞增生、凋亡(见图 8)。其中 15例患者病变区的细胞超微结构可见:上皮层内异型细胞,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大,核浆比高,核畸形,多个核仁,核内常染色质丰富等瘤细胞样的改变。
图1 上皮角质层明显增厚(LM)
图2 棘细胞数量较多,未见明显细胞核畸形(LM)
图3 角质层细胞角化不完全、增厚
图4 棘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大、畸形,出现多个核仁
图5 相邻细胞间隙增宽,桥粒连接减少
图6 基底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桥粒连接减少,细胞钉脚增多
图7 细胞间淋巴细胞浸润
图8 基底膜下的真皮层局部溶解,大量的细胞增 生,并有凋亡细胞出现
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组以女性外阴皮肤及黏膜变性和色素减退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根据病变区皮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可分为增生型、萎缩型和混合型,其发生与免疫功能和遗传等有关[2~3]。对此病多采用手术局部切除进行治疗,但是术后容易复发。已有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外阴白色病变都会发生外阴癌变,除非病变部位有不典型增生,一般外阴白色病变是不会癌变的[4],可以不必进行手术切除,通过其他非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又能减少患者生理方面的痛苦。目前对该病的诊断主要是依靠病理活检,在光镜下观察到病变区细胞的病理改变,做出细胞水平的组织学诊断。但是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有限的,对于有些不典型病例也容易造成漏诊,在电镜下进行病变区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在我们所观察的 43例病例中,光镜下均未发现病变区的皮肤组织有瘤样细胞的病理改变;但在透射电镜下,患者病变区细胞超微结构共有的基本特征是:颗粒层细胞减少,棘细胞间隙增宽,桥粒连接减少,基底细胞内黑色素颗粒减少。这些形态表现同文献报道是基本一致的[1,4~5],其中 15例患者病变区的细胞超微结构呈瘤细胞样的改变:如上皮层内出现异型细胞,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大,核浆比高,核畸形并出现多个核仁,核内常染色质丰富等,占观察总例数的 34.88%,这些形态特征与外阴癌前病变的细胞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由此推测,对于外阴白色病变患者进行电镜观察,可有助于预测组织学尚未见明确改变的外阴增生型白色病变的进展[6]。因本组病例较少,有待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观察,以期指导临床及时选择合理方案进行正确的治疗。
[1]王远萍,王靖华,王世阆,等.外阴营养不良及外阴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4,25(3):345-348.
[2]Carlson JA,Grabowski R,Chichester P.Comparative immure nophenotypic study of lichen sclerosus:epidermotropic CD57+lymphocytes are numerous implications for pathogenesis. Am J Dermatopathol,2000,220():7-16.
[3]Shirer JA Jr,Ray M C.Familial occurrence of 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 case.reports of a mother and daughter[J].Arch Dermatol,1987,123:485-488.
[4]卞度宏.外阴白色病变的治疗概况 [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1):1.
[5]张 炎,刘文兰,范 晔,等.中药综合疗法治疗外阴白斑51例病理分析 [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147-1149.
[6]武忠弼.超微病理诊断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