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狂热

2010-07-04 11:09:29冯磊
读者 2010年15期
关键词:炮灰建功立业梅斯

冯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名叫威廉·梅斯的随军牧师在信中向妻子描述了发生在战场上的可怕事情。他写道:“我看到了我们的一个年轻战士,尸体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儿了,但姿势还是和他倒下时一样——他的头没了,但是军服上还扣着扣子,他的枪和头盔落在了一边。我从他的皮带上取下带扣作为纪念,我们把他的无头尸体埋了起来……可怜的孩子!在他遥远的祖国,有人正在为失去丈夫、失去儿子或心上人而伤心……他们或许还留有一线希望,认为他还活着。”

这是美国人安德鲁·卡洛尔的《世界战争家书》中的一部分。在这段文字里,我们没有看到高高飘扬的旗帜,没有看到交战国领袖们铿锵的誓言,看到的只是沮丧、悲惨和恐怖。

威廉·梅斯的这封信让我想起了德国作家雷马克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这篇小说的背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讲18岁的德国男孩保罗和他的同班同学,在自己老师的热烈鼓动下参军。在战场上,他们被炮弹吓得尿了裤子、被残酷杀戮的场景吓成了精神病。最后,保罗在战壕里为一只鸟儿画速写的时候,被流弹击中而死。而这一天,军部的战报上则如此记录着:今天,西线无战事。

读到结尾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感慨:在时代的悲剧之下,在整个社会的癫狂之中,普通人个人的价值,几乎等于零。比如那个男孩保罗,即使被打死了,也不过是一个例外,如此而已。

但是,《西线无战事》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死亡,也不是父母子女诀别的痛苦,而是教师如何鼓吹战争的神圣,如何鼓动自己的学生到战场上充当炮灰的情景。面对着自己的学生,这位老师如此鼓动那些不谙世事的大男孩儿:“祖国需要你们,皇帝需要你们,你们将在那里建功立业……”

这段话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我因此曾经扪心自问:假如是我,在彼时彼刻,会不会因此而卷入战争,成为战场上无足轻重的棋子或者炮灰?

我想,我大约会的。理由有二:其一,18岁的我还是懵懂的,对于社会和人生,尤其是对于政治缺乏必要的认识;其二,如果我处在一战期间的德国,或者是二战时期的德国,我很可能会替德国皇帝或者希特勒卖命的,因为我周围的人都疯狂了、沸腾了,大家都坚信只有殉国和上战场才是一个年轻人体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选择。我随即又想到,假如真的是这样,我的结果和保罗们应该没有什么不同。

不仅是我,你,或者他们,大家的选择和结果都是一样的。

曾经看过美国人拍的电影《西线无战事》,其中有一节很有意思:受伤之后的保罗,在康复之后被允许回家看望父母。在一次聚会上,那些没有亲自上战场的老男人们慷慨激昂。面对保罗,他们侃侃而谈。而保持沉默的,只有知道战争真相的保罗一个人。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当大批的年轻人在前线做炮灰,并因此沮丧、自杀和崩溃的时候,后方的人们却是如此狂热,仿佛在前线拼杀的不是他们的儿子,而只是一些机器。

不要告诉我战争有多么神圣。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面对的只有妻离子散和家破人亡。

“××需要你们,你们将在××建功立业……”读了雷马克的这本书,我从此认识了什么叫狂热。

无疑,狂热是理性的大敌,更是崩溃的前夜。“越是充满鼓动性的和神圣意味的,就越是应该警醒的”,“诱惑越大,毁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是一个怀疑论者的感悟。

(李晓丹摘自《羊城晚报》,图选自译林出版社《亚当与夏娃——季诺漫画》一书)

猜你喜欢
炮灰建功立业梅斯
歌剧《阿依达》的故事(三)
琴童(2019年1期)2019-03-14 13:33:38
江雪的诗 〔组诗选二〕
中国诗歌(2017年11期)2017-11-25 01:55:02
BOMBING AT THE BOX OFFICE
以生产经营任务为中心引导女工发挥“半边天”作用
科学与财富(2017年9期)2017-06-09 11:10:04
BOX OFFIcEBOMBING AT THE
汉语世界(2017年5期)2017-03-07 06:58:27
大名县政协开展“我为大名超常发展建功立业”活动
乡音(2016年4期)2016-02-27 18:14:53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在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法学与实践(2015年1期)2015-12-01 03:40:53
《洛神赋》企慕主旨探微
向炮灰致敬!